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大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
  而后人将这段太长的话又进行了整理,缩减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也单独成为成语,不依赖于上面那句长话而独立存 在下来。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格物”就是先要研究世 间万物,“致知”就是要发现其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诚意”直接将科学研究、客观理性的过程上升为主 观范畴,我想应该是“端正态度”的意思,做到“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还要把这些理性、 科学、客观的态度及得到的知识正确地使用,刀就要 用来切菜而不是杀人,武器更为保护自己而非攻击别 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修身”,提高个人修养, 使得自己的行为言语都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遇到困难能够去解决,有所得就与人分享,具备这样 的情怀才可以去管理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博 弈关系,有利益冲突,但是还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随后,当面对更大的机构、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 利益博弈就更为复杂,管理难度陡然增加,如果还能 够管理好,则可以继续升级到管理国家或者更大范围 的组织。
  中国同样还有一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经》: “治大国如烹小鲜”,将国家治理又返回到做菜上来 ,说明其间的道理其实有相通之处。品德可以以小见 大,万物之理皆有源头,同样,受一种风气熏染的人 也往往会在更换一个环境的时候保持其既有的作风, 习惯成自然,此之谓也! 所以,封建社会的皇帝诸侯们用人,开始看的是 下属们是否对自己表现了忠心,于是,烹子伺君的竖 刁易牙之辈就成为国君的座上宾,而使用他们的齐桓 公却在晚年遭遇到了可以想到的“待遇”。但后来的 皇帝国君改变了识才用人的策略,说“忠臣常出自孝 子之门”“三岁看老”,这都说的是家风可以影响世 风,在自己家庭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会带到庙堂之上。
  这一点,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何其相似也。所以,家风一 事,似小却大,看似只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流传,但 是却会对整个国家的风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 谁的?怎样的家风好? 这是一个没法直接回答的问题。
  所以,我们常见的答案就是曾家、钱家、何家、 梁家的家风好。
  好在哪里?他们的家风是什么? 很多人就会把这些著名家族的“家训”搬出来说 事儿,因为家训毕竟是有文字流传的,但是,“家风 ”云云,就没法说了。“好在哪里”的问题往往会说 后辈有杰出的人才、院士几名,著名学者多少,如此 之类…… 确实,“家风”本身是难以衡量的,无法以一种 明确的符号表征,大家只好以看得见的结果来彰示看 不见的风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为家风好的一 种必然逻辑结果。
  当然,以上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家族确实是人才辈 出,他们的家训、家规、家风也值得大家受到启发和 进行学习,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家族的集体 成功有其一定的机缘和特殊性,在我国,能够家喻户 晓的这类家族太少而不是太多就是一个例证,更多的 是“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统计规律,所以, 仅有的这几个例子被反复列举,充分说明能够延续祖 宗余荫和袍泽的大家族是远远不够全国人民拿来敬仰 的。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