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内文连载

问题分成三种类型

1.从目的区分:恢复原状型和追求理想型
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以恢复原状为目标,以及以提升现状达成理想为目标。这种分类方法是用目的来区分问题类型。“恢复原状型”是指恢复成原本的状态,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要将原本的状况视为期待的状况。恢复原状型问题的思考方式是,现状与过去的状况之间出现落差,要从落差中找出问题。例如:
“市场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5%。”
“手表电池没电,因此不动了。”
“营销费用在近近几个月逐渐攀升。”
“因忧郁症而长期停职的员工人数,比去年多出一倍。”
“自行车的轮胎破了。”
如果这些状况被视为问题,那么说出状况的人便是发现了恢复原状型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将恶化之前的状况假定为期待的状况。因此,解决这种问题时,必须将现状恢复成以前的水平。简单地主产,就是恢复原状。
以上述的例子来说,手表没电了,就去钟表行换电池。想修好自行车的破胎,只要去自行车行拜拖老板修理即可。但是,其他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如果以为恢复原状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很可能会吃到苦头,因为形成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包含了自己无法掌握的复杂因素,例如环境的结构性变化等。

2.追求理想型的目标在于提升现状
追求理想型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在的状况未满足期待。因此,追求理想型问题的思考方式是,虽然目前没有重大损害,但由于现状未满足期待的状况,于是把它视为问题。例如:
“明年的目标是,希望营业额可以成长7%。”
“我想住更高楼层的房子。”
“我希望能挤进大学生想进入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在处理事务工作上,我希望能再减少3个小时。”
“我希望能在近期内购买新型的车子。”
以上的例子都是目前没有立即的损害《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内文连载
第1章 重视“成果”

“解决问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基本在于保持疑问。怀疑这个结论是不是的结论。这样一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大前研一(经营顾问/原麦肯锡日本支社长)

问题究竟是“什么”?
麦肯锡的经营顾问,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无法取得任何进步。现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一定也是在寻找某种“方法”,为了去解决某种“问题”。
交给你这项工作的上司、在你身旁从事类似工作的同事、给你们提供订单的客户,都在为了解决问题而工作。
在麦肯锡,通常用以下的流程来解决问题。
1.掌握真正的问题。
2.对问题进行整理。
3.收集情报。
4.提出假设。
5.验证假设。
6.思考解决办法。
7.实行解决办法。
经过上述七个步骤,我们就能找出答案。麦肯锡的经营顾问们深知这一流程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才拥有极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保证工作的品质与效率。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有两点特别重要:
1.准确把握发生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分析。
2.尽可能快速地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点: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发生的问题。
如果连发生的问题都搞错,那么不管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终不但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更不会取得什么成果,等回过神来发现只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准确地找到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麦肯锡的经营顾问们所采用的思考方法被称为“从零开始”。具体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方法——请看下一页。
习惯1.保持“从零开始”
麦肯锡解决问题流程的步,就是“从零开始”。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保持从零开始的思考,回到原点。
“本公司的××事业连续两年出现赤字,找不到挽回的方法。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么解决才好?请帮帮我们吧。”
麦肯锡的经营顾问们,经常会从客户那里收到这样的请求。
如果按照一般的问题解决流程,首先要找出这项事业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和了解,然后思考解决的方法。
但是,“思考如何将××事业变成黑字”的方法,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并不是“从零开始”。这只是根据顾客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意见,并不是从“原点”出发的观点。
“从零开始”的思考方法,要考虑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这项事业今后还有没有继续的必要?从这样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比如说,不管这项事业是多么著名的品牌,在历史和传承上有过怎样的辉煌,但今后如果没有什么发展的话,彻底放弃或许才是好的选择。
那么真正的问题就不是解决这项事业的赤字,而是在放弃了这项事业之后,如何提高剩余事业的利润。
传单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
像这样“从零开始”的思考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比如有朋友找你商量烦心事。
“近,我和男朋友相处得不好,应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从“应该怎么办”的视点出发,做出“多倾听他的话,多沟通一下比较好”这样的回答。
但是,如果她的男朋友本身就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家伙。
“分手比较好”这样的提议才是重要的。就算你的朋友完全没有分手的意思,但你的提议或许会给她提供一个改变思考角度的机会。
商业中也是一样。
假设在发了传单之后,仍然没有顾客来。
这时候应该继续发更多的传单吗?
还是应该做更大规模的宣传?
或者改变传单的设计样式?
这些思考都是不全面的。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效果是否比发传单更好?甚至开店的位置本身是否就存在问题?
当接到上司或客户交代的工作时,多考虑一下问题究竟是什么,保持从原点出发的思考方法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搞错了真正的问题,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让“从零开始”成为自己的习惯,这样你才能抓住真正的问题点,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样一来,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总结·
做好工作的步,把握问题究竟是“什么”。
用从零开始的思考方法接近问题的本质。
习惯2.用“鹰眼”进行分析找出的解决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让“从零开始”的思考方法成为自己的习惯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习惯的是“俯瞰视点”。
也就是拥有从上方观察一切的“鹰眼”。有点类似于“Zoom out”的感觉。
或许你认为这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做到是非常难的。
我们在潜意识中,都被“自我视点”或者“自我评价基准”所束缚。也就是说我们都被约束在自己创建的条条框框之中。
“我休息日的早上完全起不来……结果,星期天的晚上就会睡不着,导致周一睡过头,上班迟到。有没有让我顺利起床的方法?”
当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你心中的反应是什么呢?
(啊,我明白!休息日的时候心情放松,很容易就睡个回笼觉了呢!)
(什么啊?我休息日的时候也和平时一样的时间起床。)
(这个白痴。休息日的时候也定个闹钟不就行了嘛!)
实际上,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都是“自我视点”。
都是你对“休息日睡多了导致周一早晨睡过头”的朋友,通过你个人的视点所作出的评价。
如果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你就无法摆脱自己的思考方法、经验,以及常识基准的影响,无法拥有公正的视点,也就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反应才是“俯瞰视点”呢?
如何使自己拥有“俯瞰视点”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如果产生以下的反应,就算是拥有“鹰眼”的俯瞰视点。
为什么这个人休息日的时候起不来?是周五玩得太晚吗?还是她本来就不愿去上班?要不然是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她这样总迟到,公司的同事怎么看?如果只有她一个人迟到,会不会使其他同事感到不公平,影响团队的士气?
这是包含了自己的视点、对方的视点、第三方视点的全方位视点。站在这种俯瞰视点的角度,才能够提出真正有建设性的问题。
“你周五都是怎么过的?”
“工作干的开心吗?”
“身体情况如何?”
“公司同事都怎么想?”
当你提出这些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
“其实,我和上司的关系不太好,工作上非常压抑……”
这就不仅仅是周一早晨睡过头的问题了,而是因为对上司的厌恶感,导致周一上班时身体产生了抗拒反应。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并非“睡懒觉”而是“与上司之间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对她提出“休息日的时候也定个闹钟不就行了嘛”这样的建议,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无法消除她同事的不公平感。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调动一下工作岗位或许是个好方法,也可以去找个心理专家咨询一下。
要想摆脱自我视点,有一个锻炼的方法。
那就是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在用自我视点看问题,并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为什么我现在会用自我视点看问题”。这样一来,你就会保持“Zoom out”的感觉,并且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对于“周一早晨迟到”的问题,如果轻易地做出“真是白痴”的判断,那么就应该将自我视角先放在一边,思考“为什么我刚才认为她是个白痴”。
不断进行这样的锻炼,你就会摆脱自我视点,不再轻易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并且使俯瞰视点成为自己的习惯。
为什么她不选择飞机,而是选择新干线?
我在麦肯锡工作时,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秘书同事。她的上司(相当于日本企业的负责人)非常繁忙,每天都奔走于全国各地,而行动时的安排都由这个秘书负责。
有一次,她的上司要去广岛出差。一般情况下,为了尽快抵达目的地,秘书都会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但是她却安排了时间更长的“新干线”。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上司。
她的上司需要写很多东西,但每天太繁忙以至于拿不出完整的时间来进行写作。
于是她在和上司沟通后,为了给上司提供写作的时间而选择了新干线。因为在新干线里面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写作。
这样一来不但她的上司有时间写作,对整个公司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她并没有站在“出差→选择飞机尽快抵达目的地”的自我视点,而是站在更高一层的俯瞰视点上,所以更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总结·
停止条件反射般地用“自我视点”进行判断。
用鹰眼来进行观察,选择对自己、对方,以及公司都有好处的方法。
习惯3.学会“批判思考”
与分析别人的问题相比,用“从零开始”的方法分析自己的问题更加困难。
正如前文所述,当别人提出“想要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时,即便按照“自我视点”来进行分析,也可能提出“不如分手吧”这种非常干脆的建议。
可以说正因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所以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但是,当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我们还能够那么干脆地做出“分手”这种选择吗?
如果我们自己面对“我为什么和恋人的关系不好呢?我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很难做出“对了,不如分手吧!”这样的选择。(但是看到朋友做出这样果断的选择时,心中往往会感慨她很了不起。)
因为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很难摆脱自我视点,所以无法深入地进行思考。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犹豫再三,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进行自我批判
在商业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无法深入思考,想法不够广阔。
这种情况下,麦肯锡的“逻辑思考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谓逻辑思考,简单说就是针对当前面对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的假设,仔细地思考“原因是什么,结果将会如何”。
为什么客户的事业发展不顺?
因为销售额无法提高。
为什么销售额无法提高?
因为海外竞争企业的价格更低。
为什么海外竞争企业的价格更低。
因为我们的成本太高。
为什么成本太高。
因为原料价格高。
为什么……
为什么自己和恋人总是吵架?
因为互不相让。
为什么互不相让。
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为什么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因为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为什么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因为各自的工作都太忙,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多。
为什么……
将整体事件中的每一个小事件都逐一地分解出来。
思考所有的原因和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思考更加深入,就必须采取批判的思考方法。
为什么?
真的吗?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批判的思考方法和不断地对自我提问,可以使你一步一步地逼近问题的本质。
前文中所举的例子,只是一条线的简单分析。而我们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许多原因与结果的分歧。
“销售额无法提高”的原因,真的是与海外竞争企业的价格差吗?
会不会是自己公司的商品缺乏魅力呢?
还是说这件商品本身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少了?
“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的原因,真的是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多吗?
时间只要肯挤总是会有的。其实是两个人相互之间都不尊重对方,只是形式上在交往而已吧?
通过对自己提出这些批判性的问题,可以使思考更加深入,提高视点(成为俯瞰视点),看问题更加全面。批判的思考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
如果能够养成批判思考的习惯,那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从零开始”的思考,明确地判断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没必要做。
这样就可以实现工作的效率化和高速化。
·总结·
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
进行批判思考,分析原因与结果。
习惯4.在“下雨”之前,准备“伞”
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麦肯锡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
那就是被称为“空、雨、伞”的思考方法(frame work)。
当我们准备出门时看一看天空,好像就要下雨的样子。所以我们会选择带伞出门,这样就算一会儿真的下起雨来,也不至于被淋湿。
当我们将这一过程分为空、雨、伞进行思考后,就会发现如下的关系性。

“空”表示的是“如今处于怎样的状况”这一“事实”。如果“天空中全都是乌云,那么很快就会下雨”。
“雨”表示的是“如今的状况表示怎样的含义”这一“解释”。也就是说,根据事实会得出何种结论。随时可能下雨的状况,得出如果被淋湿会影响心情的解释。
“伞”表示的是在了解事实与解释之后所应该实际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解决办法”。只要带伞出门就不会被雨淋湿。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空、雨、伞”思考方法的人,就不会被雨淋湿。
事实、解释,以及解决办法,这三点必须环环相扣。
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不管收集到多少情报和数据(事实),如果无法对其进行解释并且找到解决办法,那么这项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也永远无法结束。
第二次约会就遇上堵车
使用“空、雨、伞”的思考方法时重要的一点在于整体的节奏。
在下雨之前做出可能会下雨的判断,并且带伞出门,才能够避免被淋湿。但如果没能及时找出“应该带伞出门”的解决办法,等到下雨后才想起来找伞,那要么被淋湿,要么就得找个地方避雨。
天气不会因为我们的个人意志发生改变。所以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要快。
如果没能在下雨前做出带伞出门的决定,那就只能找个地方避雨,结果白白浪费时间。
“空、雨、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下雨时应该带伞。所以,我们会抬头看天,或者听天气预报来确认当前的状况,如果有必要的话就带伞出门。有的人会一直随身携带一把折叠伞以防万一。
但是,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却比这要复杂得多。
假设你和一位或许会成为恋人的女性进行第二次约会。这是决定你们两人今后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天。
虽然你们的次约会聊得很开心,比较成功。但是,如果今天不顺利的话,恐怕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本来你打算开车带她去郊外玩,结果当天高速公路因为发生了事故而堵得水泄不通。车子停在路上纹丝不动。接下来的行动计划都不得不做出改变,对方的心情也越来越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真正“会工作的人”,那么他肯定会针对高速公路出行这一事实,提前做好应对一切风险的准备。因为高速公路的交通情况,是完全不以你的个人意志发生改变的。
你应该对次约会时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准备解决办法。
为了应对堵车的风险,你可以提前准备对方喜欢的音乐,或者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里拷贝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可以打发时间的内容。
别忘了根据上一次约会时悄悄打听到的情报,在车里藏一个对方喜欢的小礼物。
如果因为堵车而不得不取消约会计划之后才想起“应该在车里准备一些她喜欢的音乐”则为时已晚。
这就是在已经下起雨来的时候,还为了买伞而四处奔走的悲惨局面。
在工作上也是一样。我们周围的环境都不受我们意志的控制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就好像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情况一样。
如果我们在收集大量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后,不能够及时地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些时间就都将白白浪费,而工作却一事无成。
解决问题是“灵活”的。
首先要把握这个问题需要在什么时间点之前解决,然后利用逆推法收集数据并且进行分析,终找出解决办法,这才是重要的。
·总结·
事实、解释、解决方法,这三点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完成。
事前准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但是这些想法都认为现状不如理想,并将其视为问题。这些例子将理想与现状的落差视为问题,属于追求理想型问题。
这个类型的困难之处在于,你的理想状况设定在哪个位置。设定得太高,有些人可能还没开始努力就放弃了。反过来说,设定得太低,则无法激发出挑战的激情。
3.用显在或潜在的观念来区分问题
除了用目的来区分恢复原状型和追求理想型这两种问题,还可以将“显在或潜在”这种时间上的观点,当做问题分类时的切入点。所谓“显在型问题”,是指眼可见其形、或大或小、已发生不良状态的问题。如果我们现今观察到的问题,例如“营业额减少”“成本攀升”“离职率上升”等,出乎原先的预料之外,那么这些已发生不良状态的问题都称做显在型问题。
另外,所谓潜在型问题,是指现阶段并未发生损害,但未来可能显在化的问题。举例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银行业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相关规定和业务领域界定得很明确。都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其他与地方关系密切的中小金融机构等,全都严格规定,在各自的领域中经营a。对于置身业务的企业而言,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金融自由化所造成的区域屏障消除,以及全球化所引发的激烈竞争,都是过去的潜在型问题在现今显在化了。
潜在型问题未必都会像上述的例子一样,影响整个业务。举例来说,某家公司打算在室外举办创业纪念派对,当天可能会发生诸多潜在型问题,例如“主宾突然无法出席”“下雨”“出席者过多(或过少)”,等等。
4.结合目的和时间,将问题类型化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目的和发生时间,将问题区分成三种类型:恢复原状型、防范潜在型、追求理想型。
①恢复原状型问题:在大多数的情况里,不良状态已全部显在化,因此恢复原状型问题也等于显在型问题。
②防范潜在型问题:因为是目前并无大碍、但将来会发生不良状态的问题,所以若以目的做区分,可视为恢复(维持)原状型问题。
③追求理想型问题:其目标在于提升现状以达到理想状况,因此从“现状并无大碍”的观点来看,它与以时间轴做区分的防范潜在型问题相同。不过,它与防范潜在型问题不同的是,即使置之不理,将来也未必会发生重大不良状态。
5.厘清问题类型,便能设定课题方向
如同上述,根据目的和时间的类型所构成的组合,问题大致上可区分成三种类型。当然,随着问题的范围大小不同,同一个问题也可能包含多种类型。比方说,你当初以为某个问题只是单纯的恢复原状型,后却变成追求理想型。
举例来说,平常用于通勤的自用小客车时常引擎熄火。熄火本身属于恢复原状型问题。另外,即使解决了熄火的问题,车子本身会越来越老旧,往后还可能发生其他的故障,因此未来有可能发生防范潜在型问题。考虑到这一点,问题的发展或许会演变成是否干脆换一辆新的高档车?如此一来,追求理想型问题也跟着出现了。

哪个问题先解决?决定优先级
1.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决定优先级
如果我们锁定的问题很多,应该从哪一个问题开始着手呢?其实,“总之哪一个都行,先做比较重要”的想法效率差。我们首先要决定优先级,然后开始解决问题。
一般而言,在分辨事情的优先级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从“紧急性”和“重要性”这两个标准入手。若从结论来说,就是优先处理高重要性且高紧急性的问题。相反地,影响小且不紧急的问题可以后处理。不过,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中,要是有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好尽快处理。
其实,这个手法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举例来说,做菜时,假如锅中的油突然起火,我们立刻将火扑灭,因为若搁置不管,就会酿成火灾。所以,以锅中着火的油来说,为了继续做菜,它属于恢复原状型问题;另外,若搁置不管会酿成火灾,于是它也属于防范潜在型问题。
同样地,我们假日在家自己动手做木工时,如果手指不小心被电锯切断,应该立刻跑去医院(这时候,别忘了先冰镇断指的手指,一起拿去医院)。这些问题一定是优先于“替不动的手表更换电池”的。
2.不紧急但重要性高的问题,容易忽略
如果遇到上述的紧急状况,只要不是陷入恐慌,大概没有人会弄错问题的优先级。另外,这时候,我们可以直觉地判断,眼前先处理的课题并非分析原因,而是紧急处理。
但是,我们所碰到的问题通常不容易判断出性质。因此,要从紧急性和重要性来判断问题的优先级。
以“选择结婚对象”这个问题为例。就重要性来说,这个问题可以排进人生大事的前几名,但一般而言,它并非需要立刻做决定的高紧急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会优先处理另一个问题:修理坏掉的厕所门。可是,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就一直延后处理“选择结婚对象”的问题。
这就是高重要性、低紧急性问题的特征:存在着一拖再拖的危险。由于这种问题不需要立刻做决定或是采取行动,因此你虽然一直将它放在心上,但总是被一些低重要性且高紧急性的问题缠身,结果就忽略了处理高重要性且低紧急性的问题。
以个人的层面来说,这种问题包括了前面提到的选择结婚对象,或是留学、考执照等,而全家出游或许也是其中之一。以企业来说,在既有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容易忽略了开发新事业、拓展新市场、研发新商品。然而,当发觉这些事情的重要性时,很可能为时已晚,因此一定要留心。
3.防范潜在型问题,预防和应对并重
评价问题的重要性时,要紧的是不但要辨别出目前的不良影响,还要看出今后会扩大的可能性。已经显在化的不良影响程度越大,则越紧急。假如目前的不良影响很小,而且没有恶化的趋势,就可以延后处理。
此外,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对于防范潜在型问题,有两种策略非常重要:一种是避免将来产生不良影响的“预防策略”,另一种是使显在化的冲击降到的“发生时的应对策略”。而且,在采取这些策略之前,必须弄清楚还有多少缓冲时间。
举例来说,很少人会在十几岁时担心老后的事,但相对地,超过55岁还没想好养老的对策,麻烦就大了,好立刻着手。另外,即使计算机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也好尽快将计算机中的数据备份。同样地,在地震发生之前,平时就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做好预防措施。
如果对于防范潜在型问题的预防策略与发生时的应对策略,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无法从紧急性和重要性的角度,来决定问题的优先级。因此,好在初期阶段,便在可理解的范围内判断防范潜在型问题的优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