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紫金峰,即钟山。词人用“回首”二字,当是离开建康时所作。建炎三年(1129)秋八月,赵明诚去世。不久以后,李清照即离开建康,往临安追随宋高宗。舟行长江,她回望这伤心之地,心里百感交集。“雨润烟浓”既是对江南烟水的真实描写,也渲染出词人不忍离别的哀愁缠绵之意。赵明诚生前的后几年基本是在建康度过的,这里记录了夫妻相聚的后时刻,既有绕城觅诗的雅趣,也有独葬亡夫的痛楚。而清照此时离去,所背负的不仅有未亡人的凄楚绝望,还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变故。就在这一年,金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李清照的两个舅舅相继降金,她自己又深陷通敌的谣言。词人此行前途未卜,又无人可依,其迷茫惶怖之情,只能寄托于“雨润烟浓”的景色描写之中。“一江春浪”化用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词人深陷悲愁之中,如痴如醉,如梦如醒。半世人生,如今转眼成空,长流不断的泪水,相伴襟前,却无人可诉。孤独彷徨中,似乎只有天上的大雁,和她一样沦落天涯,才能理解她的愁苦。而大雁远行,又似无情。词作后将词情归结到“征鸿”意象之上,回味绵长,大有“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的意趣。

  李清照现存的词作中,哀伤之音占了大多数,但是相比于前期词,后期词中的情感酝酿更为深厚,也更具有催动人心的力量,这一方面是由于词人艺术功力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则因为家国之变加深了词人的人生阅历,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元诗》)。不过词人对家国之恨的抒发,始终是从一个女性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出发的,具有“真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词人即使在穷途末路之际,也保留了含蓄优雅的艺术风格,就像这首词,满怀浓愁深恨,却依然轻约婉转,这也正是李清照能在名家如林的两宋词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