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家庭教育有不足,好父母不能代替好老师

  经常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头一任老师,是孩子很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都没有错,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幼儿园老师。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父母教育他,这样的教育是存在不足的,他会缺失幼儿园带来的社会性、群体性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当你的孩子到了3岁时,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需要把他送到幼儿园,让他接受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呢?幼儿园老师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是扮演教孩子“一加一等于几”的角色,还是扮演孩子的“看护者”?抑或是扮演“孩子王”,陪孩子一起玩?其实这些都不是幼儿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绝不仅仅体现于此。

  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共同发表了《巴黎宣言》。期间,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这一生很重要的东西?”那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略微沉思了一下,然后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继续问:“您能不能说一说,您在幼儿园学到的这一生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很重要的东西有: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还要表达歉意……”

  3~6岁的孩子还未真正进入学校,此时孩子处于学前期,接受的是学前教育,即我们常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品质、思维认知等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育不容忽视。即便父母再懂得教育,在家把孩子教育得再好,也不能替代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性格品质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期是孩子社会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孩子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基本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这一切奠定了孩子好性格、好习惯的基础。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3岁是孩子心态、性格、习惯、情感等形成的关键期,是孩子养成有礼貌、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主动分享、谦虚好学、团结合作、富有责任感等优秀的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孩子将来的性格、习惯等有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学前时期,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独立生活就会出现困难。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时期行为习惯、性格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相对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与同学、老师交往有困难,厌学、逃学、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概率更高。成年之后,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交往障碍以及行为问题,有的人还会出现人格障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优秀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父母一定不能忽视孩子的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适宜的教育环境,而幼儿园恰好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在幼儿园里,孩子有同龄小伙伴的陪伴,有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体验丰富、有趣的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性格、习惯无形中就会得到发展。

  幼儿园适宜的社会性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交往能力、自控力等优秀品质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是孩子单纯在家庭教育中不容易获得的。

  ◎把孩子送入环境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
  尽管大多数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学前教育所需的良好教育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社会上的幼儿园遍地开花,幼儿园硬件条件、教育质量等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接受学前教育,一定要注意选择环境好、教学水平高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