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油脂是一类品种繁多的物质总括,主要指由生物体内取得的脂肪,从化学角度来看它们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一般人们称那些在常温下呈液态的为油,呈半固态或固态的为脂。实际上两者也无界线,例如猪脂、牛脂人们亦称猪油、牛油。食用油脂可根据其主要来源分为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两大类,那些应用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的某些脂肪酸的甘油酯,称其为合成油脂。虽然同为油脂,但是其具体所含的脂肪酸的质和量各有不同,例如来自植物种子的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等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就比猪油、牛油要多得多。因此人们根据各种油脂的性质分别用于食品工业、轻工业(制肥皂、油漆等)、化学工业(制润滑剂、蜡烛等)及医药业。
节 古代的榨油技术
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时,人们食用从动物身上获得的油脂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从植物种子中榨取油料从何时开始却无从考研。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所说的“神农作油”,以及明代罗颀《物原》所说的“成汤作蜡烛”都不可信。《周礼• 天官》里无“油人”之职,表明在当时加工油脂尚不能与酒、醋、盐同语。到了西汉晚期,《氾胜之书》说到“豆有膏”,这似乎表明这时人们已认识到从豆中可榨出油。《后汉书• 舆服志》中有“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乘油画軿车”的记载,因为将油应用于绘画装饰,不可能是动物油脂,而可能是植物油,例如桐油。既然能从桐籽中榨取桐油,当然也就可能榨取其他种子的油,例如大豆、芝麻等植物油。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中曾说: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余已于《灵宛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中国之麻,今谓之“大麻”是也。有实为苴麻,无实
为枲麻,又曰“牡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并谓之麻,古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此说值得讨论。
胡麻又名脂麻、油麻,今称之为芝麻。陶弘景《本草集经注》中称:“茎方名巨胜,茎圆为胡麻。”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说:“胡麻,诸家之说,参差不齐,上是令脂麻,更无他义。”实际上芝麻品种很多,其硕果有四棱、六棱、八棱,个别品种还有八棱以上的。种子颜色有黑、黄、褐等色。《新修本草》(即《唐本草》)记叙:“此麻(指胡麻)以角作八棱者为巨胜,四棱者为胡麻。”笔者在考察西北地区包括山西北部的胡麻油时发现(河北、河南、安徽)的芝麻与胡麻籽有明显的差别,胡麻油与芝麻香油的食用口感也不一样。总之,由于芝麻的品种很多,有的可能是西部地区的品种,即有人认为是从西域传入的胡麻;有的则是本地的原有品种,正如陶弘景注释说:“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据《汉书• 西域传》等文献,
张骞通西域后引进的植物有葡萄、甘蓿,可能还有大蒜、安石榴、胡桃、胡葱等。有些品种的芝麻不一定是从西域引进的,那么植物油的压榨法从西域传入就值得商榷了。
在古代,中国先民的食用油历来较注重动物油脂,植物油则主要用于燃灯取光,在文献中植物油作灯油较为常见。在20 世纪煤油作为油灯之前,中国古代,宫廷和富裕之家大多是以羊、牛脂制成蜡烛来取亮,《齐民要术》“杂说”中写道:“作假蜡烛法:蒲熟时,多收蒲台,削肥松(即多松脂的松柴),大如脂,以为心,烂布缠之,融羊、牛脂,灌于蒲台中,宛转在板上,挼令园平。更灌,更展,粗细足,便止。融蜡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功十倍也。”一般农家主要用菜籽油等作为灯油。与此同时,大豆、芝麻等在饮食上与米、麦、高粱等粮食的加工方法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