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计篇

举行战争之前(或进攻敌国或防御敌国的进攻),国君召集大臣于祖庙会商,对战争全局作总体谋划,设计总的战略方针,后由国君决定。《孙子兵法》题名为《计篇》,这是孙武阐述他的总战略方针的。此篇是孙武兵学基本的原理之所在,并体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唯物主义观点。“计”字本义是“总合,合计”,引申义为计算、计谋。此篇篇名“计”,即用“计”的本义。十家注本题名作《计篇》,孙武的故书当是如此。武经系统本作《始计》,乃宋人把《孙子》编入《武经》时所改,盖因“计”的引申义“计谋”、“计算”通行,而“计”的本义少为人知,故加“始”字,序号亦为“武经”编者所加。汉简本各篇题目下皆无序号,此篇题目缺文。“校之以计”、“将听吾计”之“计”的含义与此不同。参见“校之以计”、“将听吾计”、“庙算”等条。

兵者,国之大事

《说文》:“兵,械也。”“兵”本义为兵器,即作战的武器,引申为战争、战斗、军事,后又引申为士卒、士兵。孙武这里用“兵”的引申义“战争”。杜牧注:“《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杜牧所引此语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意为: 国家大事有二: 即祭祀和战争。这是春秋时代多数政治家的观念。但孙武只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而根本不谈祭祀。《孙子兵法》全书毫无迷信神鬼的观念,在《用间篇》中还明确地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死生之地

承上而言,指战争是“死生之地”。“死生之地”的“地”字,贾林解释为场所,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阵)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利便死。”明戚继光曰:“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大学经解》)戚说是。他所用的“兵”字为引申义:“士兵,士卒”;意即战争是士兵生死所系之事。

存亡之道

承上而言,指战争乃国家存亡之道。“道”,道路,此指国家的走势、走向,言战争或胜或败,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是说明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亦即战争之所以为“国之大事”的两个根据。把“存亡之道”的“道”释为“政治之道”——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或“战争之道”——战争的规律,都不符合原文意思。

不可不察也

这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完整的语法句的结语。“察”,《说文系传》“察,复审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察“复而审之”,取“必详察之意”。“不可不察”,就是说: 对于决定兵士之死生、国家之存亡的战争这种大事,不可轻率决定,随意发动,而当反复审慎地予以考察研究。

经之以五事

“经”为动词,义为度量,用今语就是思量、分析、研究,“经之以五事”,即以五件事进行分析、研究。“五事”,指下文所说的“道”、“天”、“地”、“将”、“法”。有人把“经”释为“根本”,从下文看,孙武确实把这五件事当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但这个“经”字,是动词,不能释成“根本”。这句话,版本歧异颇多,对了解孙武的本意有重要意义,故须辨之。武经本及武经系统本皆作“经之以五事”,现存南宋十一家注本、明道藏十家注本以及明集注本亦皆作“经之以五事”;杜佑《通典·兵部》引此作“经之以五”,与下文“校之以计”连为一句。孙星衍校本据《通典》删去“事”字,并删“以”字,作“经之以五校之计”,并谓“盖后人因注内有‘五事之言’下文有‘校之以计’句,故臆改之也”。此说非。“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是两个自然句,“经”、“校”皆动词,“事”、“计”皆名词;“五”为数词,数词之后不能没有名词,故“校之以计”可省“计”的数词,而“经之以五事”却不能省数词“五”字后的“事”字。作“经之以五”不合语法。孙星衍删去“以”字,作“校之计”亦无根据,传世各本此句皆作“校之以计”,汉简本亦作“校之以计”(参见“校之以计”条)。但汉简本作“轻之以五”,无“事”字。因此一些研究者从汉简本,并认为孙星衍校删“事”字被证明对了。其实,汉简本距孙武写作《孙子兵法》之时已三百余年,辗转传抄,漏一个“事”字并不奇怪,汉简本漏字也有多处,这一句的“轻”字显然是抄错了。所以校书绝不能唯汉简是从。语法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否则就不成为思想交流的工具,就不成为语言了。所以,按照汉语语法本句应作“经之以五事”,作“经之以五”不合语法,显误。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承上文“经之以五事”而言,大意是,在五事的基础上进行思量、分析研究,分成条目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从而求索它的本质,亦即谁胜谁负。“校”,比较、较量,古代“校”“较”通用。此句的“计”字与篇名“计”之意义不同,《说文》:“计,会也,筭也”,这里用“筭也”之意。“筭”,古代用以计数、算术的筹码,《说文》:“筭,长六寸,计历数也”,古代筹算,后来发展成为珠算。“校之以计”,即比较敌我双方对于“五事”各占多少筹码,以此推断谁胜谁负(参阅“多筭胜,少筭不胜”条)。杜牧注:“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筭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大体不误,唯似有把“经度五事”与“校量计筭”机械分开之弊。上引杜牧注据南宋十一家注本,孙星衍校本“筭”作“算”,误,参阅“庙算”条和“多筭胜,少筭不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