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序1:这一篇序,是写给大朋友看的

带孩子到时光的河流里游游泳

 

    小说不是雕虫小技!

    小说不是茶余饭后的风花雪月!

    小说是国民之魂(梁启超语)!

    因此,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与其研究长篇累牍的论文,还不如去读一本摄人心魄的小说。

    有人说,若要真正认识中国人,就必须先好好读几遍《三国演义》《水浒传》与《红楼梦》。唯有在三分天下的熙攘里,在梁山好汉的豪情下,在红楼往事的繁华盛景中经历一遭,你才能体会出中国人独树一帜的特质与性格。

    有人说,若要了解意大利是怎么建立的,首先得翻一翻《万夫莫敌》,看这个描写公元前罗马时代抗暴英雄斯巴达克斯领导奴隶反抗贵族的故事,为什么能呼应出19世纪千千万万意大利人统一建国的理想。

    这正是文学的感动力,在“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滋味下,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产生心灵的震撼与认同。

    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学洗礼不仅大人需要,当今的孩子更是必须接受这种有血有肉的启发教育,因为我们发现这块儿童文学园地的荒芜,正是现在人文教育的空白。

    现代世界仿佛是一辆轰隆隆的特快车,载着未来的主人翁拼命往前冲。现代人强调此时此地,一切要新、要快, 要跟得上潮流……大家都不屑回头去看看过去,没有人肯停下脚步鉴往知来,这使得生活空间原本狭小的孩子们视野更窄,心灵更枯竭。想想他们要这样长大,用这样“模糊” 而“短浅”的眼光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他们可能看不清别人,更迷失了自己。

    于是我们想,为孩子擦亮眼睛的好办法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带孩子回到过去的世界遨游一回。就这样,迷人的、专为孩子写的“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诞生了。

    我们希望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为孩子插上一双穿越时空的翅膀,暂时脱离肤浅乏味的现代生活,飞入多姿多彩的世界,体验一下前人的情感与生活——或与角斗士一起为自由而战,或加入匈奴大军奔袭罗马;或在六百多年前的波兰被骗,或在四百多年前的英国被拐;或在古印度帮助老喇嘛寻找神秘的圣河,或随沙皇信使横穿冰雪茫茫的西伯利亚; 或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小城三更半夜撒次传单,或在八年抗战中的河北琉璃河镇风风光光当回小英雄……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但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更能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的判断力,去想一想过去和现在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既然是充满文学味儿的小说,正史中那些面貌严肃的帝王将相就未必是故事中的主人翁。换句话说,你在这些书中可能看不到“慈禧太后”或“哥伦布”,但你却可能看到一个义和团小兵的欢欣与血泪,或一个印第安少年对抗白人欺负的奋斗,而他们所带来的感受,比“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种“正史”要强烈得多。因此,尽管人物与情节或许是虚构的,但在文学家以想象力去捕捉真实感的描绘下,那些“建筑在真实历史背景上的虚构主角与故事”,却比真实还要真实。

    同样的,既然是为孩子写的儿童历史小说,自然要有孩子爱读的、充满魅力的文字,不但要适合现代孩子的口味, 还要不破坏故事中的时代气氛。而它的情节应该要精彩到“把孩子卷入那个时代中”,让小朋友在那个时空中“活过一次”,然后怀着感动走出来。

    “历史带给我们好的礼物是感动。”歌德说。孩子读完一本历史小说后常常会有一种“刚眺望过一片大草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来自浩大的时代气氛,另一方面也来自认识了不同时代的“相异性”后,突然发现了“人性的共同性”——人性的爱与恨、渴望受尊重、追求和平……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会是如此。孩子们回过头来看自己, 会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浩瀚时空中的一座“孤岛”。刹那间,和前人血脉相连的永恒感可能转变他的气质,使他“胸怀千万里”。

    这是住在都市公寓里的孩子少有的感觉。

    为了延续读者看完书之后的感觉,我们在书后制作了“历史宝盒”,介绍书中的思想精华和历史背景,继续勾紧孩子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盼望他能抱着对它的情感,怀着“在这段时光之流里游过泳”的经验长大。

    真切希望我们这样的理想,能带起国内更多的父母“带孩子到时光的河流里游游泳”的风潮,如果您也同意,愿意加入我们的行列,那就让我们用英国名作家杰佛瑞·崔斯的一番话作为开始:

    “虽然儿童历史小说的读者在数量上也许并不算多,但是那些爱看的少数,却经常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对历史小说心醉神迷……”

 

序2:这一篇序,是作者马景贤爷爷写给小朋友看的

失去的河

 

    一条细细的小河,细得像一条断成一节一节的绳子,乍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说它是河,不如说是几截小水沟儿,因为它宽的地方也不过一丈多,窄的地方只要屈膝一蹦,就可以跳过去。

    这条河,原本不是这样的。我闭上眼,心中浮现出一条滚滚大河,在我的记忆中,它是那样的真实,甚至超越了真实,而早已成为我感情的一部分。

    河的两岸有成排的柳树,像一条湖绿色的围巾环绕在小镇的四周。夏天一到,镇上的孩子们便呼朋引伴地来到河边,在柳树间捉迷藏,用柳条儿编帽子;有时候,大伙儿光着屁股,一个一个扑通扑通跳下水,像一群小鸭子似的,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虾……到了冬天,这条河变成了一个天然溜冰场,每一个孩子都裹得像个小雪人似的,聚集在这儿,嬉闹不断,笑语频传……

    十六岁那年,我离开这个小镇。从此,这弯流水,与一切环绕着它的美好记忆,便永远地埋藏在我的心里。不知曾在多少个深夜里,我梦见自己返回老家的情景。

    梦中,我从北京搭平汉铁路南下火车,经过丰台、卢沟桥、长辛店、良乡,差不多一个钟头便抵达琉璃河镇,下了火车往西走二里多路,越过小石桥,路经一口老井,上个大斜坡,穿过了大街进入一条巷子,倒数第二个小门楼,那就是我童年的家。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真的回家了,一切恍如隔世。不知道是巷子变窄了,还是因为身材、动作已不若少年时代那般细瘦灵巧,虽然小巷空无一人,但我却像是硬挤着走进去的。站在过去与母亲离别的家门前,望着那斑驳的门框、门槛儿和两扇大门,它们经过长年的风吹雨打,像是被狗啃了再啃的骨头,岁月在上头残留的痕迹,触目惊心地跳进了我的眼帘。

    出了巷子往北走,沿着大街的老宅子、做点心月饼的五芳斋,还有高家店、邮局子、福音堂以及那所关帝庙小学, 全都因马路拓宽给拆光了。街道宽了,但却显得很荒凉。北头儿是一座十二孔的大石桥,根据地方志上的记载,这座桥明朝以前就有,后来又重修过,样子很像卢沟桥,只是没有石狮子。

    我站在大石桥上张望,那清澈的河水早已干涸,那丝丝的垂柳早被砍光,那条古老大街,虽依旧是人来人往,但每个人的眼神却是这般冷漠而陌生。我抚摸着桥上的栏杆,回忆欢乐的童年,一幕接着一幕,飞快地闪过我的眼前,我的泪水不停地流,朦胧的眼望着那干涸的河水,我不停地问:

    这里是我的故乡吗?

    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吗?

    送信的老邮差、关帝庙小学的老校长和田老师、福音堂的雷牧师,还有我那些好伙伴:项大头、屁篓子……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这条曾经伴我度过许多美好时光的小河,它的河水都流到哪儿去了?失去的河水,也会跟我一样,在外头流浪了四十多年后,又回到故乡来吗?

    我带着一颗激荡不已的心,回到台湾,久久不能平复。

    是谁这么狠心硬把我与故乡之间那条依恋的脐带割断? 是谁那样残忍,要让我的母亲、我的乡亲和那些可爱的儿时玩伴们从我生命中消失?

    是自私的军阀?是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人?是只会高喊爱国,却不知团结自强、救国家、救人民的中国人自己? 或者,只是一道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我想也没有人能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

    然而,我却清楚地知道,自从我开始为小读者们写故事,二十多年来,我次感到如此迫切地想要说一个故事,故事里,没有有趣的国王,没有可爱的小红狐狸,却有一个小孩——一个和当年的我、和现在的你一样的中国小孩,在烽火延绵、一片战乱的世界中,没有忘记要以恶作剧、斗蟋蟀、戏水……来点缀他的童年;在敌军环伺、是非模糊的时代里,没有忘记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乡人、对朋友的情……

    你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不想让这些关于中国人、属于中国人的故事,也像小河中的流水,经不起岁月的磨蚀而干涸,禁不住人们的健忘而消失。小朋友,你们可愿意跟着我,也来听听老邮差的破自行车声,看看关帝庙小学的老师同学们,或者,到清澈的琉璃河水里去游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