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养生的境界——养神养心

日常工作生活中,身心的放松非常重要。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已经表明, 心理调节对心身的健康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可以改变人对疾病的传统错误 认识,明显地改变人对疾病的恐惧情绪,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减轻或消失疾 病症状,改善体质,延长生命。

    养神是养生的境界

 神的物质基础

神的表达形式有 “神气”“神明”“精神”“神机”等。中医学认为, 神是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在内,以精血 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 也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 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 弱者轻得多。

神首先表现在气血方面。因为气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础物质,故气血的多 少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气血充盛则神志精明,气血不足则精神萎靡。《黄 帝内经》说:“神者,血气也。”可见,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与否,要以气血的功能活动为前提,若气血化生障碍,运行、输布失调,皆可影响神的活动。

临床上,当心血不足时,可表现为心跳、心慌、健忘、失眠;反过来,若精神过用,又会暗耗气血,导致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

另外,神与五脏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医认为五脏藏精而化生神。《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魂、魄、意、志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但它们分别有赖于五脏所藏的物质基础,即血、气、脉、营、精,“五脏藏神”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神是在全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为高级的机能,即脏器间的整体协同作用,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先决条件,如果各脏器不能协调和谐,则不可能有正常的神志活动。

精神不调

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养神以不伤为本,即首先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防止七情过度,其二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的不动,静者即静动也,非不动也。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神则足。又说“大用则竭”,所以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多呢?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就我们的形体来说,除去先天带来的疾病,24 岁以前发的病,—般都没有大问题,因为人24 岁之前先天的元阳之气很足,人体神经、肌肉、骨骼都处于状态。24 岁以后,人们身上的压力会逐步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所以24 岁以后的成年人生病,更应该从精神、情志层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损害造成的。

得神与失神

《黄帝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谓有神、无神,主要表现在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矫健、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故察眼神的变化是判断有神、无神的重要标志。若两眼明亮、灵活,鉴识精明,语言清楚,即为得神;相反,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则称为失神。失神者表明身体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得神,即心理健康;失神,就是指心理的某种异常和情志不遂。

心理健康、精神好的主要表现

1.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心情愉快则表明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与满意的状态。

2. 有良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与周围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心理健康要求自身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和谐的统一,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积极稳妥地加以处理。

3.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因为社会分工和共生环境而存在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建立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关系则可以消除孤独感。

4. 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劳动可以使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脏腑经络调理有奇效

闭目养神——中医脏腑经络养生法(简称“静养”)讲究审因施养,即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黄帝内经》中只有13 个简单的药方,就是要我们更多关注身心健康的调节和积累,并根据需要适当结合药疗和食疗。

通过闭目养神自然疗法的锻炼可以使人的生命、能量在高度的静中恢复功能的平衡。首先提高肾脏功能,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肝脏的造血机能,然后才能正常地输给心脏,使心脏顺畅地把血液供给全身,终加速血液循环,达到健身和挖掘、去除潜伏病因的目的。静养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还因为通过习练,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运用静养各种方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静养治病主要在于其具有如下功效

1. 调和脏腑气血,保养元气。真气又名元气,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是人体重要、基本的气,它受之于父母先天之精气,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练精化气的培育,或宇宙间的万物之真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产生的营、卫——阴阳二气相结合而充满周身,普遍存在于各器官、各细胞之内,并激发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它无形无象,有感无觉,用意识找不到它,必须在极其清静的情况下才能感到它的存在。元气是生命之本、诸气之源,宜养不宜用,元气充沛则诸气旺而体健长寿,元气不足则诸气衰而体弱多病,真气枯竭则死亡。人是一个小宇宙,元气统一着人虚的气和实的形的阴阳两个方面,所以人也是由元气、阴、阳组成的三元一体。中医静观养生主张“返本还元”,就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虚实在元气上得到统一,因此,祛病健身首先要通过静养培养元气。

闭目静养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思想。传统中医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通过持之以恒地静养可以对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起到加强、充实作用,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补养,通过闭目静养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之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就是“练精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静养益精固水的同时也达到了培补元气的目的,元气充益后,即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闭目静养还能进一步发挥练气化神的作用。神包括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两种。元神生化于先天之元气,识神生化于后天之精气。元神、识神都来源于物质,又皆反作用于物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静养培补元气的又一重要意义。

2. 滋阴补阳,动态调节平衡。通过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经络自然疗法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传统中医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此乃阳源于阴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进入闭目静养状态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奋的功能得以调整,这些都是静养抑阳扶阴作用的具体表现。而静养的补阳作用也是极其广泛的。根据肾虚的理论分型,观察到肾阳虚者习练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三磷酸腺苷、环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补阳作用的体现。至于动态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则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节效应而实现的,此作用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静养治病、保健的机理所在。

以营、卫二气为例,营气主内属于阴,卫气主外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中医静观养生可使二者更加协调。营气是与血共行于经脉中之气,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的功能,联系五脏六腑之气,运营周身,协调机体功能的平衡。如阴阳经气受阻或失调,就要影响整体生化功能的协调而产生疾病,所以调经顺气使阴阳平衡是治病之本,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有三方面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里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相对平衡。所以巩固卫气,有防治、治病之功。

顾名思义,经络自然疗法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的。临床上观察到,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其肢体两侧经络测定值不等或差数悬殊,经过闭目静养习练后,凡气血弱者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在经络自然疗法治疗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静养疏通经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3. 静心促思,养肝解乏。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目为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闭目可以养生也可以养神。闭目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好处的。闭目静养时要放松,顺其自然,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闭目静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放松入静,双目闭合,自然呼吸,往往很快会头脑清醒、心平气和,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闭目促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是闭目思维形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闭目养肝: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 ~ 30 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后,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 以上。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闭目解乏:劳逸结合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4. 挖掘潜伏疾病。闭目静养挖掘潜伏疾病的过程大体如下:一般初学者会感觉到方法不错,坐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很舒服了,什么病态都消失了;但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身出现了凉、热、麻、胀、痛的感觉,或者好像有些旧病的感觉,甚至感觉到到越坐越累、越坐越难受,还有人以前从未发觉的病、从来没有得过的病也通过静坐表现出来了,这时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你身体里面潜伏有疾病的表现,这是好事,不要惊慌,这时更应该刻苦地静坐,把病排除出去,否则如果残留在体内中和某个脏腑中,将来老年后必将会因为身体抵抗力不够,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下降而爆发出来,甚至还会造成死亡。

从遗传信息角度看,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血型,以及遗传信息密码等都是与各自的父母、先祖的信息息息相关的,在遗传他们优秀基因的同时,各种潜在的病因也会存在我们的身体内,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闭目养生等方法吸收宇宙中的高能静电,改善机体组织细胞,在潜伏病因发作前予以铲除,防病与未然,从而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2007 年10 月在从云南回北京的飞机上,同行的一位国家科技部的退休领导(67 岁)因为鼻炎发作,我给他号脉诊断了一下,他的主要问题在肺火大,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虽然目前没有发作,但却是潜伏的病因(他后来告诉我他父亲就是死于肺病),也是鼻炎的主要原因(肺通鼻),所以虽然30 年来他一直在治疗鼻子上下功夫,内服外用了很多药物但都收效不大,其实要想在遗传的病情发作前就铲除病因并治愈30 年的鼻炎,靠每天的闭目养生方法是好、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