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悠久、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信仰与药师信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在佛教东传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中转站,佛教各教派,各种信仰皆在这里流行了足迹,使敦煌成为佛教圣地。
佛教是讲泛神论的,有种种佛,种种佛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佛教一般把娑婆世界以外的佛国称作净土世界,也有将娑婆世界称作净土世界的,是为有佛之处皆净土也。净土世界绚丽多姿,那里充满美妙、幸福和快乐,是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和垢染的处所。对净土世界的信仰称净土信仰。在古代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种类并不多,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等是中国净土信仰主要的内容。
在敦煌画中,表现净土信仰的图像以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三大经变为主,是经变中为经典的作品。在2007年已经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辑《阿弥陀佛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信仰,本卷则详细介绍弥勒净土、药师净土两大信仰。
敦煌表现弥勒经变和药师经变有约200余铺,占敦煌经变总数的1/6。这两大类经变均出现于隋代前后,唐宋时期成为敦煌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这两种净土世界的尊崇和认识。
弥勒信仰流传广泛。敦煌是世界上弥勒信仰资料保存多、集中的一处。敦煌壁画有100铺弥勒经变,还有许多弥勒说法图和弥勒尊像,藏经洞出土的纸绢画中也有一些弥勒图像,敦煌遗书中尚存一件弥勒经变的榜题底稿。敦煌弥勒经变中的许多图像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如婚丧嫁娶、农耕劳作、佛教剃度等,它们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其中有一些画面更是研究民俗民风的必及资料。弥勒造像在印度、中亚等地也有出现一些,但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对其具体的弥勒信仰形态尚难全面认识,这就使得敦煌弥勒壁画在世界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药师信仰在中国很早就开始流行,并有多部药师经的汉译本和注疏流行,有关药师信仰的文献记载也不少。敦煌在隋代以前就有抄写药师经的记载,并保留了一些抄写经文。及至隋代敦煌出现了药师图像,计有药师说法图2铺,药师经变4铺。从此,药师图像绘制不绝,直到西夏时期。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一共为我们留下了100多铺药师经变,几百幅药师尊像画。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3件药师经变榜题底稿和300余件药师经写本,它们是了解隋代至西夏时期敦煌药师信仰的宝贵资料。敦煌的药师经变与弥勒经变相比,有更多的净土意匠,如有宝池、化生、不鼓自鸣等画面,有的还径称药师经变为药师净土经变。另外,药师经变与西方净土变的说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壁画中的阿弥陀世界和药师世界的部分景观完全相同,可以肯定那些画工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画稿。
药师信仰在中国、日本等地广泛流行,从西域到中原的石窟以及日本的寺院里,都保留有药师图像,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的药师信仰资料尤为丰富。但药师信仰在印度本土没有留下造像和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敦煌药师图像的研究既要为有关佛教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研究作出贡献,又为印度佛教的发源性研究提供了辅助性史料,可谓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