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对参观庙宇或博物馆的欧洲游客来说,神像并不具备它们对印度人所产生
的那种意义。在印度人眼中,宗教塑像是有生命的。其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即头部、双臂、双腿、手势、法器,在各种仪式中被开光并注入生气。通过日常的礼拜,这种象征性的影响力历久弥新,甚至还与日俱增。
     多年前,一位婆罗门祭司告诉我:有个欧洲人在贝拿勒斯的一座庙里买了一尊小铜像,放在行李箱里带走。由于铜像产生了巨大的热量,行李箱爆炸了,铜像与行李全都被毁。
    这个故事引起我的反思,并不是因为其可能性与真实性,而是由于它向我展示了:对于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这样一尊塑像有着怎样的能量。我想起许多场景:在节日庆典上,婆罗门祭司像对人一般地对待神像,将人类生活的领域移植到诸神生活的领域。在湿婆派的庙里,我曾见到祭司在深夜将湿婆及妻子波哩婆提的塑像从大殿里取走、放进一个神龛,让他们得以在丝绒枕上安眠。我还了解到,在第二天的晨间仪式中,他们将会被唤醒,回到大殿里继续履行职责。
    虽然神像众多,但在例行的祭祀中,没有一个被忽视。当着印度教徒们的面——其中有些会在庙里逗留一整天,祭司们敬拜诸神的法器,如触摸三叉戟和杵、手握祭勺和莲花等,以此赞颂诸神各自的神力。据说这些法器拥有独特的能量,祭司们一边拿它们做出神圣的手势,一边念诵咒语。举行仪式时,他们一会儿手持法器在神像前面绕行,一会儿拿着法器上下摆动,像在扇风或在虚空中画出神秘的图表。对于信徒来说,神的力量无所不在,故而在他们看来,并不是祭司在行动,而是神祇自身通过塑像在行动。接下来,当我们处理印度图像学和宗教“象形文字”时,不仅应该考虑到讲述印度神话世界的史诗和民间传说,还应该考虑到“吠陀”中古老的祭司文献:它们首次全面完整地阐释了各种宗教塑像。
    通过观察和阐释印度教的神像,我们不仅了解到“伟大”的诸神,而且了解到“细节”的多样性;我们学会通过法器、体态、手势、服装、坐骑等来区分他们。
    我们深深地沉浸在印度神话里,体验那神圣的圆舞、诸神与阿修罗之战、其喜怒哀乐与争权夺利,就如同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往世书”的神话传说所预示的那样。图像学可谓是通过神话“丛林”的路标,应被理解为一种高度形式化的图像与符号语言,对它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走近印度人的思维世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试图像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那样,不是仅仅将塑像视为艺术品、雕塑家的成果展示、特定时代或文化的体现,而是以敏锐的注意力对其加以考察,并逐步地进行描述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