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顺德鲍鱼” 大头菜

总有一些味道,跨越地域,为四方的人们喜爱。中国粤菜,不仅是一种烹饪风格,更是对食物的态度。顺德,粤菜的重要发源地,美食是代代相传的共同基因。顺德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好的味道。

小寒过后,地处中国南部的顺德,草木依然葱郁。

堤围旁的菜田里,3个月前播撒的种子,迎来收获。

周顺祥家有1亩半菜田,趁天气晴朗,他和老伴要抓紧时间。

头菜,膨大的根部能制成四季可食的美味,又被称为“芥辣头”。这种北方的酱菜原料,在顺德人心目中却有特殊的地位,被赋予“顺德鲍鱼”的美称。

走上餐桌之前,头菜要经历多道工序。先经过一周的晾晒脱水,再用盐水浸泡12个小时,腌渍入味。然后继续晾晒,如此反复近一个月。

在盐和阳光的作用下,头菜中的一部分含硫化合物逐渐分解,这种让人感到辛辣的物质,被腌渍后的咸香取代。

头菜是顺德厨房里不可或缺的烹饪食材。

肥瘦相间的猪颈肉,码味炒至半熟。

头菜用花生油包裹,猛火中,油温超过摄氏200度。

快速抛起,让每一根头菜段都均匀受热,表面迅速焦化产生香气。

大火快炒,“镬气”旺盛。

头菜脆韧辛香,化解了猪肉的肥腻。

头菜的特殊风味使它成为百搭的配菜。

即使没有任何搭档,切成小粒直接食用,同样是饭桌上提神的小菜。

头菜便于携带,又可以长时间保藏,对于绝大多数顺德人来说,头菜的味道,就是顺德的味道。

 

顺德人的大头菜情缘

顺德人挺善于过小日子。小户人家日常佐膳,常常是一碟头菜、 排菜或冲菜以调剂口味;家常菜往 往来一味头菜剁猪肉或冲菜剁牛肉, 以刺激味蕾;小孩喜欢嚼头菜当口果,感觉到先是微甜,接下来是鲜 味,后变成微辣,让人回味无穷。 在新潮顺德菜中,土气的大头菜成 了家乡风味的味源之一。蒸污糟鸡 要放大头菜,家乡蒸鱼嘴要以大头 菜做配料,连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奖面点桑基蚕茧香的“蚕茧”内也少不了淡口头菜粒!2003年,顺德厨师在香港君悦酒店烹制正宗顺德菜时,就特意 运去大良水牛奶、桂洲大头菜等原料。其中桂洲大头菜味咸香,极具田园风味, 是制作污糟鸡等正宗顺德菜的上佳物料。顺德人与大头菜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句 歇后语:“生骨(木化)大头菜——自细种(纵)坏。”均安人也有句口头禅: “均安大头菜,个个都甘大个。”

头菜上餐桌之前,要经历多道工序。先经过一周的晾晒脱水,再用盐水浸泡12个小时,腌渍入味,然后继续晾晒3到4天,放入尼龙袋密封。如此反复2次,近一个月时间,头菜表面的青色褪去,被金黄覆盖。在盐和阳光的作用下,头菜中的的含硫化合物逐渐分解,原本浓重的辛辣味减弱,变得微辣咸香。

 

第三章  厨艺精湛自梳女

黄月容回到老家均安,一手地道的南洋风味菜透露出她的不凡经历。

黄月容16岁到新加坡,带着母亲传授的厨艺和勤劳,在华人家庭做女佣。

当年,顺德有一群年轻女性和黄月容一样,帮佣做工,自食其力。在传统婚姻外,她们自行盘起长发,宣誓终身不嫁,称为“自梳女”。她们也被当地华人尊称为妈姐。

百岁姐妹欧阳焕菘和欧阳焕燕,曾经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家里做妈姐几十年。

漂泊一生的自梳女们回到故里,挂怀的是家乡的一碗白粥。

白粥极简,却能考验心气和火候。

加入花生油反复搅拌,让每一粒米都沾上油脂,在沸水中更容易开花。既能见到米花,又不失去粥水的清爽,稀稠有度间暗含着对稻米特性的领悟。

    平凡朴素的粥,在顺德人手里充满创意。

肉类加入白粥是岭南人的创举,迅速焯烫,口感爽滑;长时间炖煮则味道丰厚。一碗选料应时、

滋味丰富的米粥,能给人细微体贴的身心滋养。

 

顺德人吃粥的传统

顺德人素有吃靓粥的传统。因为顺德地处亚热 带,气温高,人们消耗大,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所以顺

德人爱吃粥,也善于煲靓粥,故有名粥不少。如米砂粥,就是把米磨碎然后熬出来的粥。这种粥制作便捷,可荤可素,兼有清热下火的功效;牛乳白粥 水乳交融,可正气补身;水蛇粥,清甜而有清血抗毒作用;猪杂粥,料丰味鲜,诱人食欲。

20世纪40年代,顺德人吴潜初经营的广州吴连记鱼肠粥曾经驰名省港澳,吴连记除了鱼肠粥还有鱼米粥、鱼骨粥、鱼皮粥、鱼尾粥等。20世纪5O年代初期顺德人伍湛始创的广州伍湛记及第粥有“中华名小吃” 美誉;几十年来,顺德人梁榕根的明火白粥风靡濠镜……粥水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梳女溯源

珠江三角洲,属汉文化与越壮文化混杂交融的地带。“自梳”、“不落夫家”、“金兰契”,其实,是越人承传母系

氏族婚姻的一种残存形式,诸如女性有婚姻状态选择自主权,或婚后仍能享有一定程度自由等。因此,她们的自梳,不外是越人古老成年礼“椎髻”有点走样的现代复活。

所以,自梳女并不神秘。自梳风俗,更非首创。明代中后期,此俗已流播民间。明末番禺大学者屈大均的夫人就是个不落夫家的自梳女。清初乾隆年间顺德诗人罗天尺更有“莫怪宫人夸对食”的诗句暗示这一民风。只是到了缫丝业激发下经济高度发达的清末民初,才不断唤醒并张扬了这一沉睡千年的古*俗。

 

第五章  薄爽软滑陈村粉

家乡味道能让老人们重回往昔岁月;源远流长的乡土滋味也不时给年轻人带来惊喜。

陈龙辉十几年前来到顺德,成为一名工业产品设计师。除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广阔空间,他还发现了一种小吃,百吃不厌。

这种薄爽软滑的米粉是顺德人对稻米的又一次升华。

青石打造的石磨,磨出均匀细腻的米浆。人力推动,每分钟不超过60转,保留特有的米香。只需蒸1分钟,米浆就会改头换面。

陈村粉,厚度小于0.7毫米,却极富韧性。手上功夫掌控着粉的品相,刀离砧板不超三厘米。素淡的米粉能包容万千,承载无限可能。配菜有几十种小料可以随心选择。慢火炖出的卤肉,为清淡的素粉平添丰腴。调味上求新求变,但米粉的制作,仍恪守八十年前祖辈定下的规矩。

陈龙辉无数次往返于米粉作坊,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触动了他的设计灵感。

石磨,这种存在了3000年的生产工具,是人类对天然食材精细加工的一次突破。科技飞速变革的今天,人们依然相信这种传统工具更能保留食物的自然风味。

陈龙辉将石磨的挤压原理,引入一款榨汁机的创意中,试图在提高出汁率的同时,保全食材的口味和营养。

入行十年的陈龙辉已经有超过200种设计投入生产。

陈村粉店,百年石磨仍在悠悠转动。

陈龙辉依然是那个钟爱陈村粉的新顺德人。

 

陈村粉的标准

如今,陈村粉已经被评为“广东名小吃”,成为顺德人招待贵宾的特色食品之 一,尤其是作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招待过国家高级官员的新闻传开后,它的美誉 度、知名度飙升,市场上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格局。近佛山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了陈村粉的技术规范要求,如规定粉的单层厚度为0.5~0.7毫米,颜色为白色中含有轻微的米黄色等,用技术规范保护正宗的陈村粉。陈村粉制作技艺已列入顺德区非物质文化名录。为了扩大影响,花乡陈村还举办过陈村粉美食节和烹饪比赛,让陈村粉与七彩缤纷的陈村花卉交相辉映。新张不久的黄但记陈村粉食府 ,更让食客品尝到品种多样、风味各异的陈村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