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十四章 宝宝与生俱来的品德

      我们或早或晚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应不应该施加自己的影响,以及要施加多少父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信念的影响呢?通俗地讲,我们大家所关心的其实是如何“训练”孩子的问题。说到“训练”,也让我想到了接下来我正想谈到的事情,就是关于如何让你的小孩子变得乖巧又爱干净、听话又孝顺、友善合群,而且品德高尚,等等。我本来还想说让宝宝变得快乐又幸福,可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没办法通过“训练”让一个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

      在我看来,“训练”这个词多多少少都跟养狗有关,而狗也的确需要接受主人的训练。我倒觉得我们能从训狗中学点东西,比如要是主人能拿定主意,狗也会比较开心。小孩子也一样,他们也喜欢父母对什么事都有主见。可是,狗可以不用终长大成人,孩子可不能像训练狗一样被训练长大,所以当我们再回来说你的小孩子时,我们还得从头来过,好是看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完全忽略掉“训练”这个说法。

      其实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只要婴儿和小孩子能够理所当然地享受到特定条件与环境的养育和照顾,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出好和坏的感觉,而为孩子将来是非观念的形成留有了空间。当然啦,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原先小婴儿是靠本能冲动和自以为能控制一切的幻象来行事的,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孩子后要发展出适应环境的能力。我都没办法告诉你这个过程有多复杂,只能说这需要花点时间从容进行。只要你觉得这个事值得一做,你自然就会安下心来静待时机,让孩子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自发性是品德的基础

      我还想继续谈论小婴儿,但是想要从婴儿的角度说明白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婴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为了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们先来看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画画的例子。我必须先假定他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以便我从他的角度来说说这个过程,但实际上他可能并不真的知道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好,他准备画一张画啦,那么他会怎么做呢?首先,他之所以想画画是因为他有一种内心冲动,这种冲动让他想乱写乱画和把画纸涂得一团糟,但仅仅这样做可算不上是一张画。画画是因为他既想保持这种原始快乐的新鲜感,同时又想表达出他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达方式还得能让别人理解他想表达的内容。照此来看,如果他真可以完成一张画的话,那就是说他已经找到了一套让自己满意的(心理和身体)控制技巧了。比如,他首先要找到一张合适的画纸,这张纸要满足他对尺寸和形状的要求。接下来,他期待着能把从练习画画当中得来的一系列技巧都用到画画上。然后,他还知道画作完成时必须要让画面保持平衡——像是房子的两边都要有树——这是他对公平需要的表达,而这一点很可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总之,他会注意让画中有乐趣的内容都均衡地表现出来,而且光线、阴影、色彩搭配也都要匀称。不仅如此,除了有趣的画面要遍布整张画纸外,他还不忘用一个中心主题把所有内容都串接起来。你看,这个小男孩确实是在自发控制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创造了这一整套可以让别人接受的图画,试着表达了一个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尽可能保留了这个想法诞生之初的新鲜感。仅仅是描述这一切就已经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你的孩子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并完成这些过程,所以其实只需要你给他们一点点机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你做过多的事情。

      当然,正如我说过的,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还不知道发生了这么多事,他也就没办法讲出整个过程。可想而知,小婴儿就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里面都发生着什么了,只能靠我们的观察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小婴儿的心理过程其实和这个小男孩很相像,只不过一开始小婴儿的表达更加晦涩难懂。一张还没上色的画就已经够让人难以辨认的了,更何况小婴儿表达的内容可能连草图都算不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内容已经是小婴儿对社会所做出的小小贡献了,也只有那些足够敏感的妈妈才懂得欣赏宝宝的表达。宝宝的一个微笑、一个笨拙的手势,或是一个准备要吃奶的咂嘴声,都是宝宝的表达,都饱含着宝宝的千言万语。也许通过一个呜咽的声音,敏感的妈妈就能得知宝宝需要她,只要她到来的及时,她就能身体力行地帮宝宝排除困难,而不是让事情白白变得一团糟。这就是孩子将来发展出合作感和社会合群感的开端,所以再怎么麻烦也是值得妈妈去做的。许多小孩在长到可以起夜、省去了妈妈洗尿布的麻烦后,却还连续尿床好几年,这是因为他们要在夜里重新回到小婴儿时代,用这种方式重温过去的经历,尝试着去发现和弥补那些曾经错过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错过的事其实就是妈妈的敏感性和注意力不够精准,宝宝发出的兴奋或烦恼的信号,本来足以吸引妈妈亲临现场并把事情做好,可是妈妈错过了这些信号,那可真是白白浪费了妈妈帮助宝宝发展的大好机会,毕竟只有妈妈才能参与和分享宝宝的这一切,而其他代理抚养人是做不到的。

      小婴儿不仅需要把自己的身体感受与妈妈爱的关系联结在一起,他还需要依靠这种爱的亲子关系作为一个安全基地来解决自己的恐惧感。这些恐惧感从本质上说是原始的,恐惧感存在的基础是小婴儿对环境的残酷报复有一种(预期)担心。当小婴儿变得兴奋时,他也会伴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冲动或念头,其表现就是他控制不住要尖叫或者想咬东西,可是他很害怕因此而被养育者残酷地报复,于是对于此刻的小婴儿来说,外部世界马上就像变成了能咬人的嘴巴、怀有敌意的尖牙利爪,以及带有各种威胁的敌人。这种时候,小婴儿早期的生存经验就会被激活,那种不知道还能不能活下来的感受和体验就会让他感到非常的恐惧和害怕,要不是妈妈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保护作用,帮助小婴儿把这些恐惧隐藏起来,恐怕他的世界真要变成可怕的地方了。妈妈(我没有忘记,爸爸也是这样的),其实只要作为一个人出现在那里,就能改变小婴儿感到恐惧的性质,让他渐渐能把妈妈和其他人也当成人类来看待。这样一来,小婴儿将得到一个体贴的、安全的妈妈,这个妈妈会理解小婴儿,会响应小婴儿的冲动念头,甚至可以被小婴儿惹得伤心或生气,但就是不会让婴儿的世界中出现不可思议的报复性质。当我这么说时,你马上就能看出来,这种报复的力量能否变得人性化,对小婴儿的影响来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妈妈自己很清楚“实际破坏”和“破坏意图”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当她被宝宝咬到时,她虽然会叫一声:“哎哟!”但同时也能识别出宝宝仅仅是有想吃掉她的破坏意图,但她一点也不会慌乱,因为她自信小婴儿不可能真正破坏她。事实上,她反而会觉得这是宝宝在恭维她,赞赏她有这么好的乳房和奶水,这一咬也是宝宝在表达兴奋的爱。当然了,妈妈本身也没那么容易被吃掉,叫一声“哎哟”只是因为她觉得有点儿疼。要是不巧宝宝太早长牙的话,他确实可以咬伤乳房。但是妈妈一定要有能力忍受住婴儿给自己带来的一些痛苦,一定要挺过来,给宝宝一个机会,让宝宝对妈妈能够忍受住和幸存活下来这件事感到安心和有保证。你也可以给宝宝一些硬的东西,一些有这种幸存价值的东西,像是拨浪鼓或磨牙玩具,让他去咬,当他发现自己能好好咬个够时,他就能很放心,不会因为有个想咬的意图就会遭到妈妈的报复,结果就把小婴儿自己也吓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