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7  谈文脉

 

朱自清

 

    多年批改学生作文, 觉得他们的的毛病是思路不清。 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 也就是无条理。 这似乎是初学作文的人不能免的毛病, 无论今昔, 无论文言和白话———不过作文言更容易如此罢了。 这毛病在叙述文 ( 包括描写文) 和抒情文里比较不显著, 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里就容易看出。 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 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练习这两体文字; 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 本篇便着眼在这两体上; 文言文的问题比较复杂, 现在且只就白话文立论。 因为注重 “ 思路” 怎样表现在文字里, 所以别称它为 “ 文脉” ———表现在语言里的, 称为 “语脉”。

    现在许多青年大概有一个误解, 认为白话文是跟说话差不多一致的。 他们以为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就是白话文, 而心里说的话等于独自言语。 但这种 “ 独自言语” 跟平常说话不同。 不但不出声音, 并且因为没有听者, 没有种种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制限, 容易跑野马。 在平常谈话或演说的时候, 还免不了跑野马; 独自思想时自然更会如此。 再说思想也不一定全用语言, 有时只用一些影像就过去了。 因此作文便跟说话不能一致。 思路不清正由于这些情形。 说话也有没条理的; 那也是思想训练不足, 随心所向, 不加控制的原故。 但说话的条理比作文的条理究竟容易训练些, 而训练的机会也多些。 这就是说从自然的思路变成文脉, 比变成语脉要难。 总之,从思想到语言, 和从思想到文字, 都需要一番努力, 语言文字清楚的程度便看努力的大小而定; 若完全随心所向, 必至于说的话人家听不懂, 作的文人家看不懂。

    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 有时自己读着, 教别人听, 倒也通顺似的; 可是教别人看 就看出思路不清来了。 这种情形似乎奇特但我实地试验过, 确有这种事。 我并且想, 许多的文脉不调正是因为这个原故。 现在的青年练习说话———特别是演说———的机会很多应该有相当的控制语言的能力, 就是说语脉不调的应该比较前一代的青年少。他们练习作文的机会其实也比较前一代多; 但如上文所论, 控制文字确是难些。 而因为作的是白话文, 他们却容易将语脉混进文脉里, 减少自己的困难, 增加自己的满足; 他们是将作文当做了说话的纪录。 但说话时至少有声调的帮助, 有时候承转或联贯全靠声调。 白话文也有声调, 可是另一种, 不及口语声调的活泼有弹性, 承转或联贯处, 便得另起炉灶。 将作文当说话的纪录, 是想像口语声调的存在, 因此就不肯多费气力在承转或联贯上。 但那口语的声调其实是不存在的。 这种作文由作者自己读, 他会按照口语的声调加以调整, 所以听起来也还通顺似的。 可是教别人看时, 只照白话文的声调默读者, 只按着文脉, 毛病便出来了。 那种自己读时的调整, 是不自觉的, 是让语脉蒙蔽了自己:这蒙蔽自己是不容易发现的, 因此, 作文就难改进了。

     思想, 谈话, 演说, 作文, 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 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 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 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 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 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 语脉和文脉不同, 所以有些人长于说话而不长于作文, 有些人恰相反, 但也有相关联的情形。 说话可以训练语脉; 这样获得的语脉, 特别是从演说练习获得的, 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 所以要改进作文, 可以从练习演说下手。 但是语脉有时会混入文脉, 像上一段说的。 在这种情形下, 要改进作文, 好先读给人听, 再请他看, 请他改, 并指出听时和看时觉得不同的地方。 但是这件事得有负责的而且细心的教师才成。 其实一般只要能够细看教师的批改也就很好。 不过在这两种情形下, 改本都得再三朗读, 才会真得到益处。 现在的学生肯细看教师的批改的已经很少, 朗读改本的大概没有一个。 这固然因为懒, 也因为从来没有受到正确的朗读训练的原故, 现在白话文的朗读训练只在小学里有, 那其实不是朗读, 只是吟诵:吟诵重音节, 便于背, 却将文义忽略, 不能训练文脉。 要训练文脉, 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 我想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 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 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

     再次是在作文时先写出详细的纲目。 这不是从声调上下手, 而是从意义上, 从意念的排列上下手。 这是诉诸逻辑。 纲目好请教师看看。意念安排得有秩序, 作起文来应该容易通顺些。 不过这方法似乎不及前两者直截而自然。 还有, 作文时限制字数, 或先作一段一段的, 且慢作整篇的, 这样可以有工夫细心修改; 但得教师个别的指正, 学生才知道修改的路子。 这样修改的结果, 文脉也可以清楚些。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 更要紧的是多看, 多朗读 ,多习作( 三项都该多在说明和议论两体上下工夫)。 这原是老生常谈, 但这里指出, 前两项更重要些:只多作而不多看多读, 文脉还是不容易获得的。

 

( 原载 « 国文杂志» 第 3 卷第 1 期   194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