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人生的终极目的

  假想我是,人人都是“未来佛”,那么,度尽众生的,是我也是你。

  朋友中,一起吃喝玩乐之余,总会不经意地互相品评一番人生价值观。不打妄语,几乎不可能。看了网络上疯传Jimmy Kimmel LieDetective(吉米·基墨之测荒神探)的节目中,七岁小男孩被测谎的过程,疯狂大笑后,忽然醒悟:“原来我们一直都不自觉地随时打妄语。”

  放下自责,轻松以对,感谢小菩萨的慈悲。于是,百般犹豫之后,容许我,随意妄言佛陀的话语。这段时间,睡前醒来,都会打开王菲念诵的《金刚经》,获益匪浅。一遍遍地聆听,在逐渐熟悉中,感受着佛陀的朗朗乾坤,巧妙地打开了二十世纪新物理学中的量子态面貌,早在两千余年前,佛陀看到了什么?

   密集定时阅读《金刚经》的过程中,适巧拿到叶李华博士赠送的《艾丽斯漫游量子奇境》,震惊中,《金刚经》的语句,就如此这般地跳跃出来。也许,我的确累积了无数功德,才能数度捧经涕泗纵横?

   那么清晰简洁的文字,为何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才能一点一滴地听进去?理解,又需要更长久的等待?量子态中的电子说:“只要是电子,就完全一样,是完全一样,而不是相似。”想象一下:“我们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电子。而且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就是,而非相似。”虽然,这信息让人吃惊,但因此而联想到众生平等,就不是那么遥远的虹霓了。

   如此一来,假想我是,人人都是“未来佛”,那么,度尽众生的,是我也是你,还有什么你或我的功德可言?那该是多么大的慈悲解脱?

   没有信仰的朋友说:“有人喜欢累积知识,是为了什么?”我答解脱或超越,都无法说服他的想象。于是,引用《金刚经》中的“度尽众生,无有众生可度”,因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宽度,才能真正地自由,并游刃有余地帮助人。他竟豁然领悟,脸上散发着拨云见日的神采。换我惊讶了,理解佛陀,似乎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只要一开始别急着往“深”处去,随便都有开着门的入口。

   回到量子态中的“电子”定义,佛陀说度尽众生的菩萨没有功德,而因此才能有功德,便更让人轻松自如了。佛陀是科学家,不管你信不信。

宇宙粒子堆砌的随机福德

    请想象自己如何组成又是如何拆解的,这一切,便不再是神话,而是,宇宙真相。

    请当我在说梦话,不得不打妄语。

   可以想象每一个电子都一模一样,会是什么情形?如果我们都变成电子,你知道的,我也会知道,而我知道的,你,分秒不差,寸步不离地,也完全知道。这不需要神通,是自然现象。

   由于量子理论中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数百种仍增加发现中自由状态存在的小物质),以随机行动的概率分布,进行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瞬间趋近于零地缩小而穿透能量壁垒再还原成原来大小,或乱中有序地累积到既定数目而完成建构。

   大与小的两极化概念,是肉眼所见,而量子态的存在悖论,轻易解构了大小的二元坚持,肉眼,也能清楚辨识,譬如:光!

   不生不灭,是有余涅(烦恼断习气未尽的菩萨)。不随业转受生死,为无余涅(成佛)。这生灭之间与不生不灭或者生灭的长短,各种粒子的量子态,随时清晰地呈现。只要观察量子态,涅,便非常容易明白,有余和无余,亦成大白话。

   粒子之间有强或弱相互作用与引力,以及有电磁作用的光子、中子与寿命极短的强子等。日内瓦地底有八千余名科学家进行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其能量总和足以让地球瞬间消失。为求真相,秀的一群人,正在冒险。

    任教于波士顿韦尔斯利高中的麦卡洛(DavidMcCullough)对毕业生当头棒喝的演讲:

  “You are notspecial!”(你并不特别)精彩得像个犀利的佛学大师,用极为科学的数据,来证明人人机会均等,只剩下努力前往目的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

     这篇震撼全球网络的演说,恰恰表现了“粒子”的运动法则,道德标准不管用,我们拿数据,他说:“就算你是百万人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地球上七十亿人当中,和你一样的,也有七千余人;试想七千人马拉松竞争的画面吧!”你并不特别,就算你是,也得跟别人一样继续努力,重要的,不能停止阅读,因为你知道的,非常非常少,不管你有多优秀。

     粒子用少的能量,穿透壁垒,不断地尝试与累积,剩下的就是等待,不管你是用功德或福德来解释,总之,一定能成功。前提是,不断地尝试,否则根本没机会。就算是随机,这也必须在一长串的机会中,万中选一地发生。

     于是,渐悟或者顿悟,变成为鸡生蛋与蛋生鸡的脐带关系,谁也别想离开谁。

     如果你实在无法想象粒子的运动状态,那么,请想象自己如何组成又是如何拆解的,这一切,便不再是神话,而是,宇宙真相。

 

《钱文忠漫谈人生》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开始面临人类历史上从未面临过的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都开始关注“幸福”这两个字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同时,跟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应该说是相当稳定的,我们的国家是安全可靠的,我们国家现在的开放程度和人的自由程度都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按照人类的历史经验,当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一个历史阶段同时拥有了物质的快速增长、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较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它的人民就一定会拥有幸福。然而,我们的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尽管我们都开始关注“幸福”,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字的意义。

  传统的幸福观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那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把这句话化、抽象化为:“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各有不同。”其实,幸福也是各有不同,天底下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幸福,也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幸福的标准。我想,一个社会越和谐、越健康,幸福的标准就应该越多元、越开放。

  当今,确实有一种让人非常担忧的情况,我们的幸福观正呈现出一种僵化和单一的趋势,比如我们认为财富、地位是幸福的重要标准。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幸福观越来越狭隘单一,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成功是复数而不是单数

  很多人认为成功是单数,认为成功只有一种标准,其实是把成功概念狭隘化了。虽然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年代,但很多中国人的成功观却还是显得很落后,他们认为:小时候进一所好的幼儿园,这是成功的步;再进好的中学,这是成功的第二步;以后进好的大学,这是成功的第三步。在大学里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在毕业前就飞速地赚到个一万元的人,成功就有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接下来,以快速度让自己的一万元变成一百万元,开始迈上成功的征程,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地把这个一百万元变成一亿元……

  其实,成功的概念是多元的,是一种复数。中国传统的成功人士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赚钱只是立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今天呢?人们把钱看得太重。在大学期间,我们的心灵要保留一些纯真、浪漫和激情,未来想“变坏”的机会有的是,不要那么急。牢牢记住成功是多元的,千万不要认为成功只有一个标准,这个对于你们来说特别重要。

 

  ◎拥有几样成功的东西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钱学森先生的纪念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一天,我跟家人一起去看,看到里面有钱学森先生用过的一个公文包,上面还有他的名字,这只包上的把手已经坏了。按照今天的标准,你说钱学森先生能称得上是成功人士吗?老人家没有什么钱,到了晚年,爱国华侨设了一个奖,奖他的几百万他也捐出去帮助他人了。他回来后由于去做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甚至连家都不能照顾。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是非常成功的。

  未来,大家如果能够拥有下面这几样东西,我觉得诸位就是成功的。

  、一个健康的身体。钱学森先生一直活到98岁;

  第二、一个极其良好的心态。从钱学森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先生的心态好到什么地步;

  第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有一个完美的、充满爱意的家庭。

  钱学森先生有一张写字台,写字台的对面有一张很简陋的靠背椅,这张椅子是钱学森爱人蒋英奶奶的。她曾坐在对面,不声不响地看着钱学森先生几十年。到了晚年,钱学森先生耳朵不好,已经听不见什么声音了,他住的病房距离电梯口还有十几个房间,但是,蒋英奶奶乘坐的电梯到了,他却能听到,而且没有听错过一次。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告诉我说,有一种陪伴是可以默默的。这种幸福谁有?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份感情、这样一份默契,会怎样?难道这还不是人生的成功吗?

  多一些积极、多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想,少一些冷漠、少一些世俗、少一些油滑,你的未来会与众不同。如果你整天都在想,在这个社会上我要混得好我应该什么样,你就钻进了一个圈套。你应该保留你的独特性,留给自己一些可能,留给自己一些梦想,留给自己一些少年的轻狂、冲动和激情。人生有的是改变的机会,有的是选择的机会。钱学森先生可以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带着蒋英奶奶和钱永刚、钱永真回到国内,白手起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