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 “摩根的豪宅昨夜灯火通明”

 

在1882年的春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发明了电报、电话、留声机和白炽灯的天才,常常步入华尔街23号的摩根公司——一座静静地位于德雷克塞尔(Drexel)的,如文艺复兴时期宫殿般庄严的白色大理石大厦。在那带玻璃墙的密室里,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ierpont Morgan)坐在带活动顶板的巨大书桌后面,指挥着他的王国。这位统治者身穿银行家的黑色制服、浆得雪白的衬衣,戴着领圈和精致的银灰色丝绸领带。他那从不离口的、价格不菲的哈瓦那雪茄,不断地冒着烟,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摩根的投资公司——是爱迪生在曼哈顿繁华商业区的美国家白炽灯生产工厂的投资伙伴。每当爱迪生造访德雷克塞尔的摩根大厦,这位总是把脸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发明家,经常喜欢讽刺这办公室里的煤气灯,说它们在“制造毒气”。事实上,煤气灯很快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爱迪生发明的清洁可爱的电灯。

爱迪生虽然只有35岁,可已经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们熟悉他那卷边的旧礼帽、鲜艳的围巾以及磨损的艾伯特王子牌大衣。他和同事们连续18个小时灰尘漫天地工作,使珍珠街的发电站按时完工,而且能在夜间连续铺设长达14英里的顺街而下的管道电缆。每日清晨和傍晚,行人如潮涌般地穿梭于这金融地段。身着黑色制服的绅士们炫耀着自己的礼帽,摇晃着手中的拐杖。银行信使的手袋中装满硬币、美钞、汇票、债券和股票,匆匆忙忙、来来往往。一位当时穿梭于华尔街的忙碌者曾这样写道:“双眼紧盯自己手中的文件包,又同时关注着身边经过的那些办公室职员、那些手持来自世界各地邮件的邮差,人群在这里交汇,川流不息。”爱迪生更喜欢晚上工作,他总是和他的爱尔兰同伴们在珍珠街附近满身油污地铺设地沟,或是在二层楼上装配大型的发电机。

那年春夏之交,爱迪生有机会和摩根达成协议,做一件看起来不大但很重要的工作。在办公室里,摩根不可一世,吹胡子瞪眼、乱喊乱叫,无论来客是谁,他都我行我素。与当时流行的夸张的蓬松大胡子相反,45岁的摩根先生留着整齐干净的小胡子。他是地道的金融界绅士——保守、严厉、墨守成规。但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年代,男男女女都做着勇敢的梦,抓住机会,不顾一切地去攫取尽可能多的财富。与摩根大厦仅隔了几条街的南面,罗布林家族设计的雄伟的东河大桥(East River Bridge),经过近13年的艰苦奋斗后才出现的悬挂奇迹,飞跨在纽约的河面上;附近的高架铁路建于曼哈顿乱糟糟的交通之上,小功率蒸汽机车嘎嘎驰过,运送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在城市乡村之间南来北往;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开创了电报传送的奇迹,以前从老摩根在伦敦办公室发出的信件,要几个星期才能到达,而如今电报几分钟就将信息传递到目的地;铁路运输使过去的沼泽地和大草原变成了新城市,仅在前一年就铺设了10 000公里长的铁轨。1880年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5 000万人口。摩根不同于其他的金融界巨头,他关注时代新潮流,敬佩像爱迪生那样勇敢、有志、勤勉、自信的人。

那时摩根刚从欧洲旅行回来,他把手头的业务暂时放在一边,向爱迪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在自己居住的麦迪逊大街富人区的高档住宅中,展示爱迪生的白炽电灯,这样将推动革新的进程。意大利风格的摩根豪宅率先在纽约市使用电灯照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摩根要求,到那年的秋天,当他和夫人范妮及3个十几岁的孩子从哈得孙河畔克拉格斯坦的乡村别墅,迁居到市里来时,所有电灯都应安装完毕,并且能够正常使用。爱迪生喜出望外,有摩根先生的鼎力相助,所有视其发明为不安全和不可接受的说法将不堪一击。无论世人如何看待摩根先生,都不得不承认他聪明过人。金融界人士均开始认识到,摩根有主见、有胆量、有头脑,而重要的是他守信用、说话算数。

所以,当腓鱼即将在哈得孙河里产卵洄游时,爱迪生的工作队伍也马不停蹄地开进了位于36街东北角的麦迪逊219号即将完工的摩根豪宅。他们一锹一铲、费力地在木制马厩下挖了一个地下室。在这臭烘烘的地下室里,他们安装了蒸汽机和锅炉,以带动两台发电机。摩根的马匹只好移到另外的马厩里。他们还挖了一条通道,使新地下室与房子连通。先铺地砖,布好电线,再用砖砌盖好。在室内,装饰师克里斯琴•赫脱(Christian Herter)在监督着工人,沿着装饰精美的墙面下原来已有的煤气线路,再铺设新的、弯弯曲曲的绝缘电线,这些电线通达整个住宅。一些房间里,每隔几步就有线头从高高的天花板顶上小洞中悬吊下来,它们的底端挂着小小的电灯泡。

1882年6月18日,爱迪生电力公司董事长梅杰•舍伯恩•伊顿(Major Sherbourne Eaton)致信爱迪生:“摩根的豪宅昨夜灯火通明。我没在现场,但被告知摩根先生对灯光很满意。控制250个灯的电动机出现火花,需要迅速更换,韦尔负责此事。赫脱一直在现场,一切正常。摩根只是对赫脱的固定装置有些不满。”到了秋天,当纽约的社交季节开始时,这位华尔街金融老板的家中已经装上了385盏灯,它们照亮了房间的每个角落。从仆人房到配膳室,从卧室到日式客厅及大厅,到处柔光四射。在罗马式高高的、带橡木镶板的餐厅里,透过10英尺见方的彩色玻璃天窗,灯光更是发出迷人的、宝石般的光辉。

高级杂志《艺术人家》(Artistic Houses)更是狂热地评论着这所豪宅的装修细节,特别是巨大华丽的赤褐色的客厅,“那里的墙上,有着从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淡淡味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空气中的余香,从中体现出完美的品位。”这些当然让摩根先生高兴异常。他蔑视那些粗俗的新贵族,虽然他的房子体现了金钱和权力,但它同时成功地显示出他独有的欧洲教养、文化水平和超人才智。当然,夺目和标新立异的则是爱迪生的电灯。“每个房间都装了灯,想照明,就简单地按下开关。摩根先生只需轻轻按下床头的开关,就可以瞬间打开大厅、一层的每个房间以及地下室的灯光——这对防止盗贼入室太有用了。”可是这设想的盗贼从未在午夜前出现。在摩根先生女婿赫伯特•萨特利(Herbert Satterlee)的回忆录中写道:“因为每天下午3点钟有工程师来点燃蒸汽发电机。这样在冬天的下午,4点后就可以开灯照明。工程师每天晚上11点下班,通常这时客人还在,或许牌局未完,而主人往往忘记看时间,而灯光却慢慢地熄灭了。”接着人们就在突然降临的黑暗中,摸索着又点起蜂蜡蜡烛和煤油灯。

但对摩根先生来说,这点小麻烦已不算什么问题。每当冬日的黄昏来临,城市白天的喧嚣和噪音渐渐消失在默里山后,只有偶尔驶过的马蹄声打破这夜色的宁静。当煤气灯点燃时,万籁无声,可是当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下,摩根先生的蒸汽机和电动机却开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些机器声音如此之大,以至于摩根先生的邻居詹姆斯•布朗太太抱怨,她的整个房子都在跟着发抖。当然还不止如此,那该死的蒸汽机用的是煤,还冒着讨厌的浓烟,布朗太太声称她的银餐具也正在逐渐褪色。摩根先生向愤愤不平的布朗先生保证,爱迪生公司的“一个‘专家’即将亲自来检修机器,解释我们之间由此发生不快的原因。当然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爱迪生派出了一组人,先在机器下面加固了一层印度橡胶垫,又用毡子垫在马厩里,并且把沙袋垫在机器下面。之后他们还挖了一条沟穿过院子,使煤烟进入宅子的烟囱里去。可是新的噪音又出现了。萨特利这样写道:“冬天,当冰雪在屋顶上开始消融,成群结队的野猫聚集在这条温暖的烟道上,它们的号叫让人更难忍受。”同时,机器短路和故障仍然不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