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大萧条:领导力是根源
      如果有人问你,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你会怎样回答?
      相信不管是专业学者还是一般人,对于这类动摇了人类历史的大事件,都很难概括出一条或两条原因来解释它们。不过,对于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发生的原因,不同学派却早已展开了论战。全球经济同时陷入大混乱是由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所决定,还是单纯的由于经营失误?是美国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还是一连串历史的偶然?
          如果把各学派学者对大萧条的原因分析整理一下,那感觉,就像是诺贝尔获奖者们齐聚一堂在开辩论会,在会场,你会听见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美国金融政策原因说”、利奥尼尔·罗宾斯的“金本位制误用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货紧缩失策说”、阿尔文·汉森的“长期停滞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抛开利率和信用经济学因素,他认为“情绪”是根本原因,大规模的投机需要普遍的信任感和乐观情绪,同时储蓄还必须充裕。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欧根则认为是完全雇佣制度的实施和中央管理的经济调控政策带来了大灾难,政府相当于为了驱赶一个小恶魔,而招来了大魔王撒旦。
      我个人觉得,麻省理工学院金德伯格教授的主张有说服力。教授认为,发生经济大萧条主要的原因是全球领导力的丧失。他指出,大萧条如此广泛,持续时间如此长,强度如此大,是由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的背景则是全球性政治领导力的丧失。英国丧失了稳定国际经济体系的能力,而美国无意承担稳定的责任。
      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前,全球也发生过几次经济危机,但都没有对经济造成重创,1920年股票市场的崩溃和1927年经济衰退的冲击也都顺利度过。金德伯格教授指出,1929年之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是由于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全世界强的国家——英国发挥了其领导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不安的世界经济体系。
      但到了1929年,衰退的英国失去了这种能力。美国一方面还没有具备信心,另一方面,它也无意领导全球经济。当时,美国大选在即,政局混乱,不具备全球领导力。国际联盟提议以恢复金本位制和加强国际协作为议题召开世界经济会议,并定于1932年举行,但因美国大选日程及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两人不温不火的态度,终延期到1933年。
      在1933年6月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罗斯福总统正式表态,美国政府当前关注的问题焦点并不在于立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而是要通过在国内实行新政缓解危机。此前,在经济危机逐步加重的过程中,各国之间根本谈不上协作,而是各自为营。1929年3月,美国生产62.6万辆汽车,同年9月,减少到41.6万辆。随着扮演“世界经济引擎”角色的美国生产能力的下降,先进国家纷纷实行过度的紧缩政策。美国和法国等贸易顺差国家实行紧缩政策之后,德国、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波兰等贸易逆差国自然受到经济活动萎缩的冲击。这些贸易逆差国家陷入了连续的经济停滞状态,导致美国的出口市场弱化,再加上对股票市场的悲观展望,恐慌情绪不断蔓延。
      随着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所有国家都倾向于保护本国的利益。英国于1933年以世界经济会议为基点,在英联邦内部构建英镑集团,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和荷兰则构建“黄金集团”,德国退出国家联盟,欧洲各国早已放弃了相互协作,各自构筑壁垒保护本国利益,寻找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随着各国各自为营克服经济危机活动的加速,“各国的个别利益也逐渐消失”,这就是金德伯格教授向我们传达的历史的教训。用一句话概括说,金德伯格教授从世界霸权的丧失中找到了经济大萧条的原因。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极为深远。经济恐慌一直持续,与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扩散时期极为相似。霸权国家美国似乎丧失了全球性领导力,而中国又无意承担抗击全球经济冲击的责任。经济大萧条之后,不过100年的时间,不幸的历史重新上演了一次。
      历史,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管理:秘密监视
      我注视着你,观察着你,一举一动,乃至隐私,你却不曾发现。
      这种完美的“窥视”算是所有权力者的理想国吧。在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刻画的反乌托邦未来世界里,令人觉得恐怖的就是随时监视着所有人一举一动的“老大哥”。通过种种行政手段,历史上各种专制政权都试图控制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政权将这种专制付诸实践,向“老大哥”靠近,但也只能停留在“小大哥”或“中大哥”的水平。当然,也有很多政权在市民的反抗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窥视又反映了人类潜在的本能,这样的逸闻比比皆是。极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民间传说“偷窥汤姆”的故事,戈黛娃伯爵夫人为了让丈夫减少对农民的赋税,裸身骑马绕镇一周。她要求居民紧闭门窗,眼神回避,感激她的居民都遵从指示,而偷窥者汤姆瞎了眼睛。让我感觉十分奇怪的是,作为一名人权守护者的思想家的乔治,内心却向往着“完美科学监视”的理想国。随着近代世界变得越来越科学和理性,这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脑海中孕育的理想国蓝图,慢慢展现开来。
      1791年,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建立圆形监狱的概念。圆形监狱正如其名,是一所“监视无处不在”的设施,是以“教化罪犯”为目的设立的,它可以让狱警隐蔽而安全地监视所有犯人的一举一动。 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圆形监狱的中心是一个监视塔,所有的囚室都对着中央监视塔。而中央监视塔同时也承担着控制和管理的行政职能、维持治安的监视职能、管制检查的经济职能,以及对服从和劳动进行奖励的宗教职能,是一种标榜18世纪后半叶乌托邦政治的建筑形式。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推测说,这种建筑物的构想来源于凡尔赛宫内路易十四的圆形动物园。不仅仅是囚室的位置,通过房间的亮度也可以强化监视效果。囚犯的房间一直保持明亮,而中央的监视塔一直保持黑暗。位于中央监视人能够看清囚犯的一举一动,但囚犯对自己是否被监视、何时被监视无从知晓。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切中要害地批判圆形监狱的构造说:“如果这间房子有主人,那他就像蜘蛛网上的蜘蛛一样。”
      这种监视体系的核心和终目标是被监视者将监视“内面化”,实现“自我监禁”。被关在圆形监狱的罪犯们,时时刻刻感觉到有一双监视的眼睛,迫使自己循规蹈矩,逐渐将这项规则“内面化”,心理上感觉自己始终处于被监视状态,会自觉遵守纪律。这也是杰里米·边沁设计圆形监狱的初衷。也就是说,不论从建筑学还是从心理学方面,圆形监狱都能使罪犯一直暴露在狱警的视线中,但他看不到狱警,而狱警能够一直隐匿地监视囚犯的一举一动,是一种以“视线的非对称性”为核心的构造。
      那么,以“多数人的幸福”原则名扬四海的边沁,30多年来为什么会梦想追求完美的“监视体系”呢?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认为,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延伸和投射”。希梅尔法布指出,边沁为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幸福”将罪犯们囚禁于“永远孤独的”状态,24小时不间断监视,只给他们吃土豆,强制他们劳动,以此为目的构思了圆形监狱,他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选择了牺牲少数人的权利。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将现代社会比喻成边沁构想的圆形监狱。福柯认为,圆形监狱使囚禁者处于一种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管理者的权力自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监督无处不在。虽然“圆形监狱”从未付诸实践,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难找到这种黑暗形态体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