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2.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潜在产出(潜在GDP)[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南京财经大学2015研;浙江大学2013研;中央财大2009研;四川大学2007研;北航2006、2004研]
答: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武汉理工大学2013研;北京理工大学2012研;财政部财科所2007研;南开大学2005研;深圳大学2005研]
答: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等。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GDP平减指数[山东财经大学2013研;人行研究生部2009研;武汉大学2008研;厦门大学2006研]与消费物价指数[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06研;南开大学2006研;人行研究生部2000研]
答: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用加权平均法编制而成。用公式表示为:
CPI= ×100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4.国内生产总值(GDP)[厦门大学2014、2008研;北大2011研;对外经贸大学2007研;财政部财科所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北京交通大学2005研;华中科大2005研;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名义GDP和实际GDP[国际关系学院2014研;中央民族大学2014研;武汉大学2000研]
答: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6.转移支付[北师大2013研;北邮2010研]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做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款项。转移支付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转移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中,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等。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卖出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7.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东北财大2012研]
答:终产品是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需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终产品。


二、简答题
1.政府转移支付是否可以计入GDP,为什么?[武汉大学2015研]
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1)转移支付的定义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据此,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被看做是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的原因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为它们并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转移支付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像负税收)。由于GDP要衡量来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收入和用于这些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支出,所以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


2.支出法GDP由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终消费率?中国终消费率为什么偏低?[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支出法GDP的构成部分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项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字母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Y=C I G NX
(2)终消费率的定义
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
(3)中国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中国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慢,多年来均低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消费总额。
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③物价上涨降低了实际消费水平,房价高企更是拉低了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近年来,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房价畸高捆绑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金配置,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④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以及跨期消费选择。教育支出大,医疗支出多,养老金制度也不健全,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挤占了正常消费支出。
⑤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偏低,许多城镇人口都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也远低于一般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