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chaper 1 哲学背景

瑜伽的定义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词汇yujir,意思是融合、结合、联结。瑜伽是灵魂与至真之理的联结,是一种由克服二元性而来的至福状态。瑜伽这一概念估计已有几千年(8000~10000年)之久。

通过研习瑜伽,人的洞察力变得敏锐,并导向对灵魂之真实本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无法仅仅通过感觉或理智完全获得。瑜伽研习能使你达到一种意识的纯净状态,以认识内在的自我。

瑜伽使你免于生命的哀伤、并从病态和骚动不安的心意中解脱出来。在纷繁挣扎的生活中,它带给你宁静、沉着和内在的完整。

它是认识自己和认识永恒真理的艺术。瑜伽研究身体、思想和理智的功能,以期达到人的自由。它是对亲证知识的体验,而不是学院教育、逻辑争辩或理论研讨的结果。瑜伽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艺术与科学在其中相遇。

帕坦伽利的定义

伟大的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把瑜伽定义为Yogashchittavrttinirodhah”:

“是对心意、理智和私我之波动的控制。正如浑浊的河水无法清楚地映照出月亮,不安的心也不能适切地映照出灵魂。为了实现自我,必须消除心意波动,获得内心的镇定明净。”

什么是Chitta(心识)

Chitta这个词在瑜伽领域用来指广义上的心念(mind)。因此,它由心意、理智和私我(小我)构成。心念是联结身体与精神的桥梁。当它指向身体时,就会在追求快感中迷失。当它指向精神时,就会趋向终的目标。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心念的活动方向取决于三德中何种德性(guna)占主导地位,三德即萨埵(sattva),罗阇(rajas),答摩(tamas)。

萨埵的状态把心照亮,带来平静、镇定和安宁。

罗阇的状态使人变得积极、活跃、紧张和任性,充满雄心、严酷、莽撞和骄傲的特性。

答摩的状态使人陷入迟钝、懒散和麻木。

主克里希那在《薄伽梵歌》里向阿周那解释:

“Buddhiyukto jahatiha

Ubhe shukrtaduskrte

Tasmad yogaya yujyasva

Yogah karmasu kausalam.”

“唯独瑜伽的知识,可使一位内心平静的智性之人明辨善恶,并精巧地掌舵生命的航程。”

瑜伽教导人们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计较回报;应付生活中的混乱,而保持超然;正确地行动,使自己从现世生活的苦难中解脱。

瑜伽八支

身体的正常运作依赖身体的各个部分。任何部分的缺失或疾病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同样的原则适用于瑜伽及其分支的研习。在瑜伽八支的学习与完善中,任何一支中的不足都将阻碍你达到自我实现。

帕坦伽利阐述的瑜伽八支构成包括:

禁制(yama)是面对他人或社会时的行为规范。

劝制(niyama)是面对自己时的行为规范或自律要求。

体式(asana)是体式练习以对治身体。

调息(pranayama)是呼吸调制以对治心意。

制感(pratyahara)是感官的回收或约束。

专注(dharana)是专注和集中。

冥想(dhyana)是默照。

三摩地(samadhi)是自我实现。

瑜伽八支相互连接,相互依赖。虽然它们看似不同,但它们都导向同一个目标。正如太阳光线的折射形成了光谱,瑜伽由相互交织的八个部分组成。

普通人(并不倾向于灵性发展的人)可以为了身体方面的益处练习瑜伽。身心健康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无论想在尘世追逐中获得成功,还是想达到自我实现。瑜伽为有信仰者、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带来同样的丰润。

实际上,许多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通过瑜伽练习而成为持信仰者。对所有人敞开大门是美妙的瑜伽的特质之一。甚至连弃绝尘世的隐修者们(sanyasins)也能从瑜伽练习中得到益处,因为瑜伽带来的健康与精神安宁对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对于那些寻求身体健康、精神平和或心意专注的人,瑜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使他们都得到满足。

帕坦伽利说:

“Yoganganusthanadasuddhiksaye

Jnanadiptiravivekakhyateh” (Patanjali II28

“通过瑜伽八支的练习,使得身体、心灵与理智变得纯净,智性之火熊熊燃烧,唤醒明辨洞察之力。”(《瑜伽经》228

女性与瑜伽

在吠陀时期(大约公元前2500~500年),女性备受尊重。她们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人类先祖之一摩奴(Manu)根据印度哲学,把女性描述为女神:

“Yatra naryastu pujyante ramante tatra devatah

Yatretastu na pujyante sarvastatraphalah kriyah” (Manu Smriti III55

“凡女性受尊重之处,神便栖居。凡女性不受尊重之处,一切行动皆为徒劳。”(《摩奴法典》355

那时,还有女性参与婆罗门圣线佩戴仪式的例子。根据《奥义书》(大约公元前2500年的圣书)的记载,梵或阿特曼是“呼吸、灵魂或生命之座,是‘遍在者’,是者,是至高无上的实在”。献身于认识梵和瑜伽习练的祭司参加一种入门仪式。在仪式上,男性新入门者要修剪头发,女性和男性新入门者都被授予圣线,圣线交叉于心脏部位,标志着他们的信力,以及对禁欲与独身(Brahmacharin)生活的热忱。他们跟从自己的古鲁(guru)学习吠陀经典,接受训练学习各种技艺,比如格斗、箭术、瑜伽、音乐和戏剧。

慢慢地,女性被降低到附属地位,女性的自由被限制,即使她们仍被视为母亲,并且不得不肩负社会责任。女性被看作“弱势性别”,因此没有社会地位。她们失去了吠陀时期享有的特权。女性被拒绝跟随古鲁学习和参加圣线佩戴仪式。在教育方面,女性远远落后。学习哲学、科学、艺术和瑜伽的大门对她们关闭了,结果导致女性的地位进一步恶化。

自后吠陀时期以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今天,瑜伽之路已对所有人开放,无关种族、种姓、信条和性别。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瑜伽获得自由。

女性的诸多方面在各个领域闪光;她们的智力、敏锐性和创造力的表达相较男性更为广泛而完善。而在生活舞台上,女性必须扮演诸多角色——女儿、姐妹、妻子、母亲以及朋友。她们必须在所有这些角色中尽心尽力。

在数论瑜伽[samkhyayoga,由卡皮拉(Kapila)创立的一个古印度哲学流派]中,女性被比作自然(prakriti)。她们必须如自然一般保持活跃。当女性保持活跃时,她的生活就如花盛开,她的家庭就会充满欢乐。这是剧作家迦梨陀娑(Kalidasa)把女性描述为家庭中火花的原因。正是这火花使社会得以提升。

除了上述提到的传统角色,女性在社会中还有一个额外角色要扮演。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女性已经成为医生、律师、政治家和教师,她们表现出的价值可敬可佩。然而,当奋斗耗至她们耐性的极限时,她们就会身心俱疲,她们对家庭和子女的天然关注就会减少。这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人生的四个阶段

在生物学上,女性的身体是为特定的功能而创造的。她们不得不经历人生的四个阶段:童年、青春期、中年和老年。在每个阶段,她们经历不同的生理转变,必须面对各种问题和内在冲突。这不仅影响到她们的身体和生理器官,也影响到她们的心灵。在转变阶段,为了和生活相协调,会耗费她们大量的能量。

母亲的身份是女性的天职。这不仅仅是一种肉身状态,也是一种神性的状态。从分娩开始,新的职责便降临,她们不得不证明自己。母亲的身份为女性增添了爱、牺牲、信念、宽容、亲善和艰苦工作的神圣品质。这是女性的信仰,是她们的本性(svadharma,自身达摩)。

这些品质深深地根植于她们的本性之中。当她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倒时,它们会使女性感到有点奴颜婢膝,因为她们无法逃离于本性塞给她们的过多责任。成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捆绑在工作与责任之上,这无休无止的挣扎磨练她们能平等宽容地面对世界及其二元对立。

女性不得不在她们的多重角色中付出昂贵的身心代价。通过瑜伽体式和调息法练习获得稳定的身心状态,这便成女性的救赎。

瑜伽尤其适合女性。假使家务缠身,瑜伽体式练习无需离家多远,她们可以在自己私密舒适的房间里练习。

阿育吠陀的健康观

阿育吠陀(ayurveda)是印度传统医学。Ayu指“生命”,veda指“科学”。所以,阿育吠陀是关于生命的科学。

西方医学把健康界定为没有疾病,它主要应付疾病的症状。然而,阿育吠陀的目标是维护健康—身体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健康,避免疾病。当病症出现时,阿育吠陀通过整体观来寻找出病因,以便达到完全彻底的康复。

上述内容是对阿育吠陀之哲学的概括。

根据阿育吠陀哲学,生活有四种类型:hitayuahitayusukhayuaduhkhayu

Hitayu是一种品德高尚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是无私、慷慨的,心怀众生,能够很好地控制欲望(kama)。

Ahitayu与此相反。

Sukhayu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尤其指早年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没有任何疾病,有财富和能力做任何想做的事。无论做什么,她都能以华美的方式去完成。

Duhkhaya与此相反。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生活是由这四种类型组合而成的,但必须努力实现HitayuSukhayua状态。

希塔(hita)是个技术词汇,意思是创造或维持生命质能(doshas,都夏)的平衡。它指食(ahara)和行(vihara)这些方面,也指心理因素。

阿希塔(ahita)与此相反,意思是引发或持续生命质能失衡的状态。

阿育吠陀的文本详细说明了任何生命从孕育到死亡的希塔和阿希塔。因此,生命的总量(manam)可以通过检测新生儿的身体特征来决定,这些特征预示着寿命的长短。

身心健康的本质

多大的财富都换不来健康。

在财富与健康之间,人们总是选择健康,因为财富需要健康来享受,而健康之人能够获得财富。

《奥义书》上说:“健康给生命长寿、坚实和力量;借此,整个尘世便变得丰富多彩。”

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良善行为和宗教美德。

古代科学家遮罗迦(Charaka)所著的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文本《遮罗迦本集》(Charaka Samhita)上说:“身体的基本要求是健康,以便达到人类生存的四个目标,即拥有宗教信仰的美德(dharma),用来过舒适和丰富生活的财富(artha),可接受的快感之满足和欲望之实现(kama),后是从生死轮回之桎梏中获得解脱的努力(moksha)。”

没有健康就没有力量。只有保持健康,才能保存力量。身体的健康是指身与心同时的健康。它是身心平和状态的表现,在此状态中,你能够遵循伦理规范、坚持道德标准和实现社会责任。

良好的健康状况既不能买到,也不能赠予。它无法通过强力获取。它是这样一种养生状态:内外洁净,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四肢和器官,身心平衡以及合理休息。

疾病的本质

疾病可以定义为身心正常运作状态的扰乱。阿育吠陀把健康描述为身体功能的完美和谐、新陈代谢的良好平衡,以及心意与感官的快乐和安宁状态。

阿育吠陀科学将身体的生理功能分为三类,以三个主题表明,即:查拉那(chalana,运动),帕查那(pachana,消化或吸收)和雷帕那(lepana,呼吸或光耀)。

这分别对应三种体质:瓦塔(vata,空和风),匹塔(pitta,火)和卡法(kapha,土和水)。当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时,这三种体质各自保持着和谐的比例,执行着上述三种功能。

健康被定义为以下五种因素的平衡:

1)都夏(Doshas,体液或身体活力类型)。

2)达特(Dhatus,身体的七种组织)。

3)阿格尼(Agni,火,负责消化与液体排泄的正常运行,即身体的新陈代谢)。

4)明晰或纯净的感官。

5)宁静平和的心意。

都萨或达特正常量的稍微缺乏或过剩,或者它们的流动受到任何阻塞都会引起失衡,带来不适导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