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上篇瑜伽魅力

 

 

 

                     牧牛尊者传达的哈达瑜伽魅力

 

    著名的哈达瑜伽经典《牧牛尊者百论》(Goraksasatakam)向我们呈现了传统哈达瑜伽的魅力。毫无疑问,它认为人们追求的境界是,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自由,达到生命的圆满——三摩地。显然,牧牛尊者所谈的三摩地不是帕坦伽利的三摩地,即不是原质与原人之间彻底分离后所达到的独存状态。牧牛尊者所说的三摩地是达到非二元的境界,就如牛奶倒进牛奶,酥油倒进酥油,火投入火。

    在这里,我们来分享一下这部经典中的第54节:“瑜伽士总是通过体位法消除疾病;通过调息消除罪恶;通过制感消除心理障碍。”(《牧牛尊者百论》第54节)

    牧牛尊者认为,体位直接针对我们的粗身鞘。很多疾病可以通过习练体位来解决。粗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身体的维持需要很多条件。通过各种方式维护粗身就很有必要。不同体位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我们一般的瑜伽习练者,若只是为了健身,那么拜日式(Surya Namaskara)就是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好的。

    调息涉及我们的精身,特别涉及我们的能量鞘。事实上,调息的过程是将粗身鞘和心意鞘有机联结的过程。心不安,呼吸就不稳。在你愤怒时,有人提醒你或者你有意对自己说“深呼吸,深呼吸”,通过深呼吸,你就平静了下来。其实,当我们情绪反复或情绪冲动时,调息是避免行动决策后悔或行动不良后果的好方式。当我们“冲动”时,我们可以首先有意识地调息5分钟,后果会如何?大家可以试试。而尊者明确说,有意识、持续地进行调息,那么他原有的罪恶必定被消除,生命必定被转变,生活必定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调息需要科学地进行。

    很多时候,我们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可能是我们过去业力的后果,也可能是后天各种活动之业力的后果,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消除心理障碍,瑜伽提供了直接的方法——心意鞘的维护。尊者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制感来解决或处理心理障碍。制感包含了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控制,即收摄感官。如此,通过制感来征服我们的心理障碍,帮助我们恢复身心平衡。

    瑜伽要我们身体健康,心意健康,灵性健康。瑜伽提供的服务不仅是身体层的,同样也是心意层和灵性层的。我们不要简单地把瑜伽归于现代的某个单一学科,否则我们定会丢失很多珍宝。当然,在具体的瑜伽实践中,我们可以有所侧重,但我们心中必须明白,瑜伽是整体的瑰宝。

 

                               瑜伽主食和鸡汤

 

    在瑜伽追求的道路上,许多瑜伽人追求生命的觉醒和圆满。可是,在这条道路上,太多人只喝到了瑜伽的“鸡汤”,并没有吃到瑜伽的“主食”。

因为“鸡汤”的缘故,大多数瑜伽修习者,虽然表面上修习瑜伽,但走出瑜伽馆,他们仍然感到“饥饿”,他们继续东南西北去寻找瑜伽的真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没有吃到瑜伽的主食。

    瑜伽的主食很简单。帕坦伽利《瑜伽经》开篇就告诉我们,瑜伽就是控制心意的波动,目的就是达到三摩地。《哈达瑜伽之光》明确告诉我们,瑜伽通过身体的而非为了身体,目的是达致三摩地。《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教导阿周那“智慧瑜伽”“行动瑜伽”“虔信瑜伽”等道路,目的是认识自我真相,从而不执欲望、不执行动之结果,达致生命的觉醒和圆满。

瑜伽的主食很简单——就是得“一”。这“一”就是自我(Self),就是那“独一者”(the One)。明白了自我的真相、明白了那独一者,我们就获得了我们的根基。

    很多人不太明白“一”这道主食,但是又发心要心意平静,所以只能找些鸡汤来喝。可是,这道主食一直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觉知,而造成了“饿”的错觉。由于种种业力,畅销的鸡汤实在太多,也容易得到。于是,我们不断喝着鸡汤,但依然饥饿难耐。我们不断出入各式瑜伽馆,我们远赴重洋寻找大师,我们学习各种瑜伽体位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我们学习深长的呼吸技巧,我们冥想各式对象,我们唱诵不同的曼陀罗……但是,出了瑜伽馆,离开了老师,我们依然无法满足。家庭中的琐碎之事就可能让我们暴跳如雷,工作中同事间不如意的小关系就可能让我们心生忧郁和愤懑,社会上各式现象——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让我们激动或愤怒万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我们如今的现状。

    当我们吃了主食,汤喝多少事实上影响不大。主食是“一”,是觉知,是根基的确立。耶稣曾经对井边的撒马利亚妇女说,喝他的水可以永不干渴。永不会干渴的水就是“一”,就是觉知“自我”,就是主食之所在。人没有生命的根基,没有生命的磐石,会导致各种问题。

    这个“一”是什么东西?这是一个生存论上感受的指向对象。这个“一”可以有一些外在的表现或展示。不同文化对这个“一”有不同的表达,在基督文化里面,在伊斯兰文化里面,在道家文化里面,在儒家、印度瑜伽或者佛家文化里面,各有对“一”的不同表达或者展示。

    从吠檀多角度来说,这“一”展示为存在(cit)、意识(chit)和喜乐(ananda)三个维度。

    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中孤独、彷徨,充满寂寞,他的存在维度(sat)便是被遮蔽了,他无法觉知到存在维度。愚痴之人,觉知被蒙蔽,意识(chit)维度就被遮蔽。倘若感到痛苦(与身体的疼痛不同)——尽管痛苦只不过是一个假象、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可是他被这种假象、观念、思想所束缚,他的喜乐维度就被遮蔽。充满意识的人,清明,不,不受根本束缚,不会成为私我的奴隶,这种状态便是智慧。

    “一”之人定是充满喜乐的,内在充满了光芒——内在的喜乐之光总是显现。如果没有喜乐,他便没有得“一”。

 

                              瑜伽实践四要求

 

    《格兰达本集》(Gheranda Samhita)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瑜伽典籍。它提出了瑜伽实践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时间、地点、饮食和经脉净化。

关于时间。《格兰达本集》说,瑜伽士不应该在冬季、夏季、雨季、凉季而应该在春季和秋季习练瑜伽。前面四个季习练瑜伽只会带来疾病。在春季和秋季习练瑜伽容易获得成功,并且可以避免疾病。

    历史上,印度的季节划分和其他地区有别。但如今,瑜伽已经全球普及,可以说已经全球化。如果根据经典的要求,我们就会产生疑问:,在春秋两季之外不可以习练瑜伽吗?第二,印度的季节划分和其他地区不同,难道不能区别对待吗?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化,瑜伽习练的方式也需要改变。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都可以习练瑜伽。古代条件有限,有的季节(太冷太潮湿太热)习练瑜伽很容易得病。但如今,技术发展了,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条件更强大了。单纯从时间的安排来看,古代瑜伽还是非常科学的,只是如今我们可以改变习练瑜伽的微气候条件,甚至可以达到四季如春如秋。这样的改变并不违背瑜伽原则,也不违背瑜伽经典。瑜伽经典的形成受到时空条件的局限,这样的局限正说明了传统瑜伽经典处理问题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景意识。

    关于地点。《格兰达本集》说,一个人不能在遥远的地方习练瑜伽,也不能在森林里习练瑜伽,不能在繁华的都市习练瑜伽,不能在太接近人群的地方习练瑜伽。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习练,那么习练瑜伽不能成功。经典自己解释说,遥远之地,瑜伽信息难以抵达;在森林里习练,不安全;在城市里习练或接近人群地方习练,容易受干扰。

    可以看出,《格兰达本集》中地点的规则完全是从有助于习练成功来考虑的。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可以在遥远的地方习练,可以在森林里习练,也完全可以在城市里习练、在接近人群的地方习练。这不是破坏或违背传统瑜伽经典的习练规则了吗?这样习练瑜伽,会不会落空呢?经典是从成功习练瑜伽的实际出发的。而今天,因为瑜伽的全球化,遥远的地方同样可以有瑜伽信息。或许宇航员到太空中也可以习练瑜伽。在森林里,因为有了科学的技术和设施设备,我们同样可以习练瑜伽。而在城市里或人群中,人们还是可以营造出安静的习练环境。

    关于食物。《格兰达本集》对于瑜伽饮食有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从具体的历史条件来看,很合理。但如今我们的饮食观点与时俱进,我们可以持有当代更加科学的瑜伽饮食观。这里,顺便提及一句,习练瑜伽之前三小时,好不要大量饮食;并且,在习练瑜伽之前,排空大小便。

    关于经脉净化。《格兰达本集》(536)说,为了调息,瑜伽士需要先净化经脉,然后才进行调息训练。经脉净化有两个类型,一是萨玛奴(Samanu)净化,一是尼玛奴(Nirmanu)净化。前者主要通过种子曼陀罗的方式进行训练,后者主要是六种净化法。

    净化经脉非常重要。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净化经脉是为了更好地调息。如果身体很好,有些净化法就没有必要,并不是所有的净化法都需要去习练。

    哈达瑜伽要我们把身体当作习练场。我们需要非常科学地对待这个身体。身体宝贵,容不得我们随意处置。哈达瑜伽的习练时间、地点、饮食和净化都很重要。经典的教导听起来都很好理解,但在现实中,人们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要求。但为了瑜伽的成功,我们好在实践中遵守这些规则。

 

                       瑜伽对情感、欲望问题的态度

 

    瑜伽是一个家族传统,对于同一个议题不会只有一种简单的解释。比如,对于我们的情感、欲望这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古老的瑜伽中,瑜伽被理解为一种苦行,人们通过瑜伽这一否定性的苦行,摆脱情感、欲望的束缚,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但也有与此不同的理解。在印度,至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少数瑜伽士通过大麻、毒品、性放纵等等方式,获得所谓“极乐的”状态。

    彻底否定我们的情感和欲望,还是完全肯定情感和欲望,这是两种的态度。

    主流的瑜伽对情感和欲望多有规范。对出家的修行者,要求更加严格。

    到了当代,人们对情感和欲望有了新的体验,并且更多地受到心理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更愿意用自然主义的眼光看待情感和欲望这一问题。

    可以观察到,现代瑜伽人更倾向于适度满足人们的情感和欲望的需求,而非彻底否定。更多严肃的瑜伽行者,倾向于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情感和欲望的转化和提升。毕竟,瑜伽的目的在于控制心意的波动,从而达到对情感和欲望的不执,而非彻底地否定情感和欲望。

 

                       瑜伽对待身体或感官的态度

 

    瑜伽,尤其是流行的哈达瑜伽,首先是关注身体(感官)的瑜伽。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不仅涉及哈达瑜伽的成效,更关系到我们的自我观,关系到我们的喜乐。

    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各大传统文化对待身体大多持否定的立场。它们认为,我们的身体或是受束缚的、受限的,或是不洁的、有罪的,尤其认为我们身体的感官欲望是我们轮回或罪恶的源头。人们对待身体的态度,在理论上可以是否定性的或排斥性的,但在实践上并不能总是如此。因为只有放开(不是放纵)感官欲望,我们才有资格谈论我们放开感官欲望。如果否定或排斥感官,我们就不会出现在这里,我们的存在者身份就没有合法性。

    传统哈达瑜伽对身体持有积极的和肯定的立场。而帕坦伽利瑜伽,在很大程度上是排斥感官、否定感官欲望的,因为它要让人的原人(普鲁沙)与原质(物质自然)完全分离。而当代新吠檀多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消极的态度。

    事实上,关于身体感官的问题很复杂。排斥或否定身体感官取决于人们的哲学立场。如果我们持有一种排斥或否定身体感官的哲学,那么我们的瑜伽就会排斥或否定感官欲望;反之亦然。

    我们可以把对待感官欲望的态度大致分为下面几类:

,完全排斥或否定身体感官,彻底的圣人主义,或一种完全的禁欲主义。

第二,完全接受和肯定身体感官,纵欲主义。

第三,表面上的禁欲主义,实质上充分开放,肯定身体感官的欲望。

第四,平衡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一种中庸主义。

第五,在某种社会发展的空间内,肯定身体感官,但也尊重禁欲主义。人们可以在两者之间游移,并且,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态度和立场。

    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从哈达瑜伽哲学的立场来看,因为人被三德(善良、激情和愚昧)所主宰,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一模式来理解和规范身体或感官以及人和社会。对于哈达瑜伽来讲,既然瑜伽是通过身体的瑜伽而不是为了身体的瑜伽,那么,哈达瑜伽对身体便既持有积极和肯定的立场,但又不是放纵身体和感官,不会对之毫无约束。肯定身体是为了通过身体稳定心意,肯定欲望是为了透过欲望看清本质。

 

                              脉轮瑜伽与人的成长

    

    尽管帕坦伽利的《瑜伽经》谈到瑜伽的境界是神我(普鲁沙)和自然(原质)的彻底分离,但大部分人不仅不能实践之,而且也不能认同之。人们实践的瑜伽似乎另有基础,那就是梵我合一论。然而,如何理解梵我合一?如何更具体地实践梵我合一?“脉轮瑜伽”(Chakra Yoga)对此进行了详尽阐发和实践指导。

    根据脉轮瑜伽,人的成长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重要的成长节点对于人的七轮能量非常关键。例如一个女人怀孕之时,人们都知道安胎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是因为,娘胎对于胎儿的发育极其重要。如果不能好好安胎,就有可能导致流产或死胎。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孩子出生后就可能出现问题。当孩子出生以后,从一个受保护的世界来到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世界,所以人们主张,刚生下来的小孩好不要和母亲分离。而从脉轮瑜伽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孩子海底轮(根轮)的发展及其重要。

    出生后第二年,小孩的感受性开始发展。根据脉轮瑜伽,此时小孩的生殖轮开始发展,开始唤醒性本能意识。这方面的发展,不能受到阻碍。孩子的这一本能如果被束缚,对他以后的性健康会直接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成人后的一些比较严重的性问题。

出生后第三年,小孩的脐轮开始发展,表现为攻击性明显加强。此时,要引导孩子,而不是压制孩子。

    出生后第四年,小孩的心轮开始发展。此时,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做公益之事而非自私之活动,则孩子容易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第五年,小孩的喉轮开始发展。小孩的表演才能得到发展。家长有意识地帮助他发展表达的能力就十分有益。

    第六年,孩子的眉间轮得到发展。孩子的某些直觉、神视能力可能得到发挥,但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的眉间轮都没有得到开发。

第七年,孩子的顶轮得到发展。这一轮的发展更加不易。

    以上是人在成长中七轮发展的一个周期。这一阶段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某个环节没有得到合理发展,就有可能导致某个脉轮在某种程度上的堵塞,并成为人们未来发展的潜在障碍。

    如果我们已经成人,且某几个脉轮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堵塞状态,我们就需要以合理的方式来消除脉轮的堵塞。首先,我们需要对脉轮瑜伽有充分的了解。知识是消除无知的良药。其次,我们根据相应的脉轮知识来自我诊断我们的脉轮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再次,通过脉轮瑜伽提供的各种方式来强化我们原有的脉轮,同时,采取各种具体的方式来修复和改善存在问题的脉轮。在如何修复和改善脉轮,促进身心健康上,脉轮瑜伽具有很多的方式。

    根据脉轮瑜伽,我们的至上意识就是希瓦,类似于吠檀多哲学中的梵,而物质自然则是萨克蒂,类似于吠檀多哲学中的摩耶。但在脉轮瑜伽中,希瓦和萨克蒂是合作的、缺一不可的,对于萨克蒂没有任何消极的理解。合一,必定是至上意识(希瓦)和萨克蒂的合一。

 

                           哈达瑜伽与美颜、养生和心意

 

    哈达瑜伽与身体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有人把哈达瑜伽与减肥、美容、治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是这样,真是太好了。因为如若你果真身材苗条了,容颜美丽了,粗身健康了,那你的心意也容易平顺安静。

    但是,尽管有很多人非常努力地学习哈达瑜伽,结果却并不相同:对有些人似乎有效,对另一些人效果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

    通过哈达瑜伽,我们是否会变得身材苗条、容颜美丽、身体健康,取决于诸多要素,哈达瑜伽中的体位练习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单纯的体位练习是否就有减肥、美容或治疗之效果?显然,这是不确定的。这样说是一种经验。

    人的身体很复杂,根据瑜伽哲学,人身有五鞘。鞘就是我们的粗身鞘。一般人学习哈达瑜伽就是在锻炼这个粗身鞘。除了粗身鞘,就是能量鞘,再就是心意鞘、智性鞘和喜乐鞘。粗身鞘和能量鞘关系密切,粗身鞘的效果,取决于能量鞘提供的能量,没有能量的供应,没有能量鞘的完善,粗身鞘就不可能“健康”。类似地,心意鞘和能量鞘以及粗身鞘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我们常常说,瑜伽锻炼的核心是修心,这个心是心意。《瑜伽经》开篇就说,瑜伽的根本在于控制人的心意波动。心意得到了控制,我们的能量鞘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的粗身鞘也就会得以改善,我们就会容颜美丽、身体健康、心意平和。对心意的有效控制,可以保证我们的能量鞘功能正常,保证我们的粗身鞘得到限度的保养和调理。获得好身体的关键不是单一的,需要有整体的身体观,要从粗身鞘、能量鞘、心意鞘以及智性鞘的整体修正来解决。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喜乐鞘来处理我们整体的问题。如果不懂得身体的复杂性并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怎么可能仅仅通过体位练习来达到减肥、美容、理疗等一般性目标呢?

    必须指出,哈达瑜伽有着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古老的哈达瑜伽重点不在粗身鞘的养生上,它只是把身体作为达到三摩地这一境界的通道。而当代的哈达瑜伽则把重点转移到了粗身鞘的锻炼和粗身的调整上,这就使它放下了更高的目标,而追求较低的目标,这可以说是一种“倒退”。体位练习,甚至体位加上呼吸练习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心意的问题。唯有作为整体的哈达瑜伽,才能终有效地处理养生问题。

 

                          哈达瑜伽“避免女人”的真相

 

    《哈达瑜伽之光》说:“在(习练的)开始阶段,应该避免火、女人和长途旅行。”(161)而另一部著名的哈达瑜伽经典《希瓦本集》(The Siva Samhita)则说:“女人……财富都是瑜伽的障碍。”(53)这些经文给我们瑜伽人的印象似乎是,在瑜伽修习中,不应接近女人,要避免和女人在一起。那么,“避免女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瑜伽修习中,真的不该和女人在一起?

    我们知道,在吠陀和奥义书时代,有不少女性仙人或女性大瑜伽士。那时,整个社会没有对女性的歧视,在社会中男女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在早期奥义书时代,女性的地位也很高,有不少大成就者。比如,《大林间奥义书》中雅伽瓦卡亚的妻子梅特丽伊,就是一位出色的女性觉悟者。在上古的神话中,也有很多大神是女性,包括智慧的、艺术的女神等等。但到了后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直到我们在《哈达瑜伽之光》等经典看见的要“避免女人”的话语。

    从父权制社会结构的特点来看,传统的灵性也具有父权制特点。它把灵性的中心落在男性、力量、苦行、整体、理性的一面,而忽视或排斥女性、阴性、琐碎、感性的一面。在灵性的道路上,它坚持认为,女性所包含的感性、情绪等等为灵性发展的障碍。同时,在父权制下,一般女性也基本没有接受吠陀教育的机会,修行往往是男性的权利。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女性那极具诱惑性的身体对于男性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它会扰乱男性的理性和力量。这一父权制的灵性结构,无法不排斥女性、感性、快感、情绪、物质享用等。

世上各大传统大部分的修持之道,也基本受制于这样的结构特点,这也是轴心时代开始以来形成的一种灵性态度,并一直影响着社会。即便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依然还有很多人排斥女性、感性、阴性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修持者那里,依然存在着因为男女二元化而引发的痛苦和张力。

    不过,尽管“避免女人”的话语随处可见,但在诸如《希瓦本集》《哈达瑜伽之光》等经典中,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女性以及女性力量的不合理态度。在瑜伽修持中,哈达瑜伽注意到了女性力量(萨克蒂)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萨克蒂就没有哈达瑜伽的成就。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经典中有些经文的确不易理解,甚至容易被误解。

女性的情绪、感情、肉身,与传统上对灵性的理解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张力。但是,张力不等于抗拒。近代印度教改革派先驱、瑜伽大士室利·罗摩克里希那,也时时提醒弟子要“避免女人和金钱”,但是在他这里,“避免女人和金钱”的真实含义是,修行者要避免外界的诱惑和对外物的贪婪,而不是避免和女性接触。

    现实中,如今有大量的女性在习练瑜伽,有一般层面的哈达瑜伽习练,也有非常高深的智慧瑜伽和虔信瑜伽的修习。传统父权制的修持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但是,无论怎样,作为修持者,避免外界的诱惑和对外物的贪婪,而专注内在、专注自我,却是对任何瑜伽修行者的始终不变的要求。

    当然,在具体的瑜伽实践中,我们依然需要注意,在瑜伽练习的前后,好不要有激烈的性活动,但这绝不是以否定女性、感性和世俗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