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网站评价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其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能够解决棘手的网站建设问题,如:通过评价可以发现高质量与低质量网站群;通过优胜劣汰,避免同类网站重复建设,节约网络空间和社会资本。中等质量网站建设者可以借鉴高质量网站建设经验,吸取低质量网站的教训,对网站加以完善;网站用户结合评价结果选择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网站。从少数精选网站便可获取所需信息,是所有网站用户的共同追求;搜索引擎作为专业且大型的网络抓取器一直是信息用户元搜索的主要工具。除了趋于成熟的数据相关性匹配算法保障检全率与检准率外,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等隐性用户需求,同样对检索效率至关重要。通过网站评价,搜索引擎可以将主题相关度、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内容特征用逻辑“且”相连,作为抓取网页的算法,其返回的检索结果按递减顺序排列。这样,网站用户便可获得信息质量更高的网页。可见,网站评价研究和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1.1.1 网站评价研究成果总量不断攀升,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0年起,网站评价研究逐渐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热点,网站评价研究成果总量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从国内看,笔者将“网站”与“评价”两个检索词在CNKI总库按题名进行组配检索,结果显示,2000—2013年相关文献数量依次为:6篇、7篇、7篇、15篇、37篇、48篇、59篇、72篇、96篇、92篇、109篇、102篇、110篇、71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相同检索策略在Web of Science检索得到每年出版的文献数量如图11所示,可见,整体趋势是上升的。图11Web of Science中网站评价相关文献2000—2013年出版数量从世界范围内研究成果被引数量可看出网站评价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如图12所示,2000—2014年网站评价研究成果被引数量明显呈直线上升趋势。

在方法论方面,全球学者穷尽各种理论与方法评价网站:如以定量方法为主的层次分析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经济管理学方法、数学分析法、利用辅助工具方法等,以定性方法为主的专家访谈法和用户调查法等。近年来,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使用的综合法成为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网站评价研究科学之路的过程中,成就了该领域科研水平的提高。图12Web of Science中网站评价相关文献2000—2014年被引次数。

 

1.1.2网站评价的社会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当前情况来看,网站评价的社会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主要表现在:

   (1) 网站重复建设严重

    从我国网站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报道便可初见端倪。《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接近60万个,与2002年同期相比涨幅达60.3%。虽然网站数量众多,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亟须提高信息内容质量(刘菊花.去年同比增长六成多,增加的网站多属低水平重复建设[N].新华每日电讯,200404,02(3))。2007年1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济南市信息产业局、山东新丞华展览公司共同举办的互联网中国(济南)网站盈利运营论坛召开。与会者反映:虽然山东省网站数量多,但很多运营不善,95%以上的门户网站亏损。其中,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是造成亏损局面的原因之一。(李汝辉.低水平重复建设,山东门户网站95%亏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109(3))。2010年,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负责人指出:当前,政府网站发展十分不平衡,信息不能有效共享,信息孤岛状况严重。在网站建设和运营上长期存在重新建、轻整合现象。(李凤虎,柯杨.网站重复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政府网站建设期待资源整合[N].河南日报,2010119(8))。

 

    科技网站同样存在重复建设问题。近年,我国陆续建成了一定数量,且各具特点与优势的科技网站信息资源群,成为产业发展的信息保障。但另一方面,由于有的资源建设单位之间缺乏协调,产生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仅拿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举例,通过主题检索,将网页按主题相关度排序,仅粗略估计,主题相关性排在前列,且功能与信息相似的商业性门户网站就有5个,相似的主题学术论坛有4个,各种协会、研究中心、研究所网站不计其数。这些网站信息或新闻大多相互转载,网站信息质量难以判断。共同面临用户利用率低、信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2) 网站建设缺乏优胜劣汰,高质量网站的标杆作用架空

    网站评价机制没有带动网站的优胜劣汰,高质量、高访问量的网站与功能相似、属性相同的低质量网站长期共存,甚至有的网站半年不更新,依然矗立。这极大浪费了网络空间、人力与物力资源和用户浏览时间。中间质量的网站在探寻自身发展的道路上,由于缺乏权威而准确的网站排名,寻找标杆显得尤为困难,有的只得放弃,于是在一番摸爬滚打后,回到原点也为数不少。

 

   (3) 用户满意度不高,网站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部分网站建设过于求快,盲目上马,网站信息缺乏原创性、准确性、时效性和权威性,有的网站更缺少必要的调研,不了解用户需求,信息质量难以保证,造成用户满意度不高,网站访问率低的结果。仅从政府网站来看,由于部分政府网站信息内容与网民需求脱节,83.7%的网民表示对政府网站“很不满意”李凤虎,柯杨.网站重复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政府网站建设期待资源整合[N].河南日报,2010119(8).。这是2009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与人民网合办的“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的统计结论。

 

   (4) 用户对搜索引擎检索效率仍不满足

    当下中国用户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算法基本来源于PageRank算法思想。此算法使检全率和检准率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该算法并没有考虑用户对检索结果页面时效性、权威性、准确性的满意度等问题。使得在同等的主题相关性前提下,高质量网页无法排在检索结果序列的前列,用户很难找到为满意的结果,对检索效率仍不满足。

当然,用户偏好、利益驱动、政治需要、技术壁垒和社会意识等因素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但若网站评价方法科学、过程易于操作、结果高效,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改变网站建设现状。因而,寻求科学、高效的网站评价指导思想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1.1.3全评价体系框架为评价研究与实践另辟蹊径

    虽然目前新媒体和网络社交工具迅速发展,势头猛进,但对于学术信息的需求,较之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用户依旧偏好于传统的网站资源,网站始终没有被微博、微信等取代。时至今日,网站评价依然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诚然,网站评价在降低网站重复建设、提高用户检索和搜索引擎爬取效率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但人们依然在网站评价研究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我们应该看到,之所以网站评价研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原因之一即是人们对“评价”本身的科学性略有迟疑。由于“评价”主体多为人,天然的主观色彩让一向依靠数据和事实说话的自然与工程学科的学者们戴着有色眼镜不断审视它;尽管近年来评价实践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取得一些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成立多家评价研究中心等评价机构,造就出大学排行榜、CSSCI等颇有影响力的评价研究成果。但部分评价又出现一边倒的态势:有的过分依赖定量评价;有的彻底抛弃定量评价,只依靠定性的专家评审机制;有的虽然将两者综合,但由于不能掌握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例,终并没有达成科学、高效评价的初衷。究其原因,本书 认为在具体评价实践中,没有明确评价目的是问题的关键。叶继元说:“简单的问题当然应简明高效处理,而复杂问题则一定要精细化。”叶继元.建立与完善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3(2):60—63.这里所说的“简单的问题”和“复杂问题”就是全评价体系框架中的龙头——评价目的。“全评价”要求,如果评价的目的是对评价客体一般性非精确的宏观、中观评价,可以采取形式评价方法;但如果评价目的要求较高,则形式评价只作为评价实践的基础或参考;关系到评价客体重大利益问题时,则使用内容和效用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①。评价目的是评价的龙头,分类评价的动因,若上文所提到的“部分评价活动”能够明确评价实践的目的,以评价目的统领整个评价过程,便能成为科学、高效的评价。

 

    “全评价”是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2010年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框架。除了评价目的外,“全评价”六位一体的评价理念还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评价制度。其中,“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法是“全评价”的核心内容,即上文提到的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效用评价将“评价”过程无限延伸,更能体现评价客体真实的社会价值,在评价研究与实践中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评价目的决定评价方法,而评价方法又决定着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选择。从某种角度说,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是相通的。“全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应为学术共同体,评价实践应明确评价客体的社会属性,重视评价制度在评价活动中的保障作用。“全评价”自诞生之日便掀起学界热议,相继出现讨论性和应用性文章。从现有文献看,“全评价”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为评价研究与实践点亮明灯,另辟蹊径。

    本书研究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问题。在评价研究的社会功能与其热闹繁荣、成果辈出的研究现状不相称的大背景下,这一主题显得既平淡无味又让人期待。其实,主题学术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相对较少,为本书留有余地。但真正的问题是,“年轻有为”的“全评价”能否成为本研究的生命线,能否有条件为本书注入活力?若能,本书能否根据评价目的构建既体现“三位一体”的评价关系,且科学、高效的评价模型,又能用实践进一步证明“全评价”的正确性和应用性?得出的评价结论对当今科技网站建设有何作用,如何体现本书评价实践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