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不做自己你还能做谁? 

一、做自己怎么就那么难? 

    做自己,其他人的位子都被已经被占了 -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 Oscar Wilde

 

    前年我给儿子申请北京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这所学校是出了名的牛气,从网上填申请表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在家长职业的一栏,有三个例子分别是:Ambassador, Lawyer and Doctor. 还能再牛气哄哄一点吗?哼,我一边填一边骂,我不是大使、律师、医生,我就一普通白领,难道还不配送孩子上你这儿了吗?

    去学校参观那天,为了给招生办留下好的印象,我和老公穿得跟新娘新郎似的,恨不得比自己去面试还要重视。儿子则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摸摸西看看,对学校先进的设施咂舌不已。

    招生办的美国小伙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学校情况,经过学校的咖啡厅还问我们喝什么,算是招生办招待。闻着诱人的拿铁,我其实很想要一杯,但又不好意思,儿子倒是毫不客气地点了一个奶酪鸡蛋卷,边走边吃。

    参观完体育馆又经过咖啡厅,儿子拉着我说还想再要一个鸡蛋卷。我冲他摆了摆手,心想鸡蛋卷咱们还是吃过的,别跟这儿现眼了。可是他毫无眼色,执意要吃,无论我如何冲他挤眼摆手,丝毫不接招儿。终于,我

忍无可忍,拿出小时候没眼色时大人常用的杀手锏,在他的胳膊上轻轻地掐了一下,他噌地一下跳起来,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跑开了。

    参观完学校回来,我们就正式提交了申请表。几天后,招生办打来电话说想请儿子去试听一天,体验一下。说得好听,什么试听啊,不就是想要面试吗?而且还是情景式面试一天。这学校可真够绝的! 当然,我还不傻,没有跟儿子说是面试,只是说学校给了他一个特别的机会让他去体验一下。他倒是一点儿也不紧张。那天早上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就出门了,心想说什么也不能迟到啊!一路上我安慰他说 “Just be yourself ! But be your best self ! ”( 就做自己就行了,但要做好的自己!)到了学校,我把儿子交给老师,刚想再嘱咐嘱咐他,可他倒好,头也不回地就跟着老师走了。回到公司我一天都忐忑不安的,简直是看着表熬到下午三点半去接他的。

    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却又故作镇定地问他今天怎么样啊?他一如既往地自我感觉良好,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他是如何被老师带到班上的,同学们又是如何做的自我介绍,而他又是如何介绍自己的:

    “我是来自3e 国际学校的疯狂小孩。为什么说我疯狂呢? 因为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同学老是唱那首《冰雪奇缘》的歌:“ 下雪吧,下雪吧”,真烦人!于是,我把它改成了:放屁吧,放屁吧!”

    我的心随着他的“放屁吧,放屁吧”一点点往下沉,我甚至感到一阵眩晕。如果不是疾驰在京承高速上,我一定会把坐在后座的他给拎过来。我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 No, you did not!”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愤怒,还继续得意地说:“Yes, I did ! 我说完同学们都笑成一团。”

    “那老师呢?”我问。

    “老师也笑了。” 他说。

    可我却笑不出来了。我扳了扳反光镜,冲着镜子里的他咆哮到:“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说这个?” 我心里那一百个悔啊!平时经常培训别人怎么做一个打动人的自我介绍,印象深的电梯演讲(elevator speech),而我儿子在如此重要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竟然是“我是个疯狂的放屁小孩”。

    看到反光镜里我狰狞的面孔,儿子终于明白我不是在夸他而是在骂他了,他委屈地回答:“你早上不是说要做自己吗?”

    此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了,我拍打着方向盘,大声地冲着反光镜里的他喊到:“但是,我说的是要做你好的自己!”

 

    儿子被我吓得往后缩了缩,小声带着哭腔地答道:“但那就是我好的自己啊!”我愣在那儿,再也没说一句话。我突然意识到我说的做好的自己实际上是“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而他理解的做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对于成人来讲,做自己怎么就这么难呢?说好的不端不装呢?我陷入了沉思。

    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标准”,也许当我看到家长职业那一栏的大使、律师、医生,就已经认定那就是这个学校父母的“模板”了,并由此推断好学生的模板是什么样了。标准的好学生应该不是那个吃了一个免费鸡蛋卷,还想再要一个的家伙;更不会是个课堂上的小丑,把自己说成是个疯狂的放屁小孩。标准的好学生会一脸正气地谈他是如何爱学习的,就算谈谈自己有什么爱好,也算正常啊?

    有了标准,我们的表现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往模板上去靠,一旦如此,就已经失去自己了。比如小时候放学回家,父母每天都会问:“今天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啊?”。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几乎所有的奖励机制都是跟“表现”挂钩的,谁管你真正的自己什么样?就连英文的 “performance”(表现)也是从“ perform”( 表演)衍生出来的,好像不表演就没有表现。以至于表演的太入戏了,我们也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自己,哪个是表现出来的自己了。装蒜装太久,已经忘了自己其实是根葱。

    而不装蒜的儿子,非但觉得做葱挺好的,还颇为自己的幽默感自豪。想到这儿,我突然觉得他一个10 岁小孩次去一个上千人的学校,到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把同学、老师都逗乐了,要说也是挺有勇气的。能做自己本身就是件有勇气的事儿。英文的“勇气”(Courage)来源于拉丁语的“cor”意思是“心”。所以勇气的初定义是真心告诉别人你是谁。

    我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这世界没有所谓的“标准”,但以我们有限的认知,我们所认为的标准, 就真的是别人看重的标准吗?难道幽默感不也是一种难得的特质吗?我们真实呈现出来的自己, 就真的那么不能让人接受吗?难道那天他吃了第二个鸡蛋卷就真的会给招生办留下坏印象吗?一个好学生真的有个模板吗?那一个好的领导者有模板吗?

    事实上,在过去60 年里,领导力专家做了上千份研究试图发现是不是有一种明确的领导力风格,特点,或性格更容易成功。这些研究都没有产生一个明确的或所谓“理想”的领导者风格。不过也算是谢天谢地,因为如果学者们真的发现了有哪种特定的风格,人们将会一窝蜂地把它当作模板去模仿,而我们就会看到千篇一律的领导b。《真诚领导力》的作者比尔·乔治(Bill Gorge)在采访了125 名企业领导者,听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奋斗历程,以及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之后做了上千页的访谈记录。后发现在这些人身上,找不到任何共通的、让他们赖以成功的个性、特征、技能或者风格,只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拥有真诚领导力(Authentic Leadership),说白了就是不装不端,能够做自己的力量。

    尽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真诚领导力已成为领导力的金标准,但也有人质疑说什么做自己,真诚领导力啊,不就是给自己那些武断粗鲁,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和顽固拒绝改变的领导找借口吗?比尔·乔治用一句非常简

练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真诚领导力是建立在品质(character)而不是风格(style)上的。风格仅仅是领导力的一个外在呈现而已”。

    想来儿子吃一个鸡蛋卷还是吃两个,跟品质没关系。搞笑的屁小孩也不过是他的风格而已。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的等待反而没有那么难耐了。我寻思,如果这个学校不能接受我的屁小孩,那我们还不稀罕去呢。接到招生办录取通知的电话时我比自己想象的要平静,只记得老师说儿子那天很快就融入了班级,后老师说“We like the way he is”(我们喜欢他那个样子)。

    儿子爱上了新学校,每天都盼着去上学。他依旧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他数学糟糕得一塌糊涂, 以至于要被老师单独辅导,让我好没面子。但他依旧是那个疯狂的屁小孩,老师给他的期末评语里写到:“他的幽默

感总是能够感染到周围的人。

而我依旧纠结于如何让他自由地做自己,但又能做个更好的自己。也许有一天,当我能真正做到做自己,一切就有答案了。我知道做自己很难,但我别无选择,不做自己做谁呢?其他人的位子都被别人占了啊!

 

    自我教练问题:

    1. 如果用1-10 为自己打分,10 分为完全做到了做自己,你

觉得你是几分?这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2. 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时刻你感到强烈,非常的自信,你

甚至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小声音在说“哇!这就是我!”在那一时

刻,你在做什么?

    3. 如果你可以完全地做自己,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又会为你周围的人(同事,家人)带来什么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