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二章  经络本意及经络系统的构成

节  经络本意

经络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是什么?经络具有怎样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具备怎样的功能?这些关于经络的基本问题是经络理论的根基,如果这些基本问题得不到明确的回答,难免引起人们对经络理论的质疑。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追溯经络的本源,从早出现这一名词的古代医籍中去找寻答案。

一、经络探源

分析探究古代人们认识并形成经络理论的源头可以发现,经络理论的形成有三大来源:一是古代解剖学的实践与发现;二是临床实践验证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三是古代哲学对于人们认识生命现象的影响。

(一)古代解剖学的启示

解剖这门学科,人们总以为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其实它在中国的起源很早。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体结构的秘密已经开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他们对人体的一些生理现象常不能理解,而一些病理现象又使他们感到恐惧,从而普遍形成神的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却常用石刀、石斧剖开动物的体腔,或在部落间发生战争时,会看到残肢断体和开肠剖肚所呈现的人体内部构造,进而初步了解动物和人体的解剖知识,这为古代解剖学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材料。这些古代中国人的解剖实践在考古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确切的证据。比如三千年以前刻在甲骨上的象形文字中,有不少与人体结构和医学有关:如“儿”字,象征小儿头囟未合;“孕”字为人大腹之形,且有子在腹中;“蛊”字为肚子里有寄生虫的意思。这些象形文字的创造是以当时人们对人体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

除此之外,古人的解剖技术成就也在一些史学资料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在导论中我们曾经提到《史记》中记载了俞跗的神奇医术,这些记载中有一系列关于人体结构的专业解剖词汇,就此而知当时对人体的皮、肌(肉)、脉、筋、骨等组织已经有清楚的认识;对胃肠、五脏的正常状态也有了明确的论述。如果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没有与此相当的人体解剖学成就,是不可能出现这样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关于人体结构的描述的。实际上,在汉代,我国的解剖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汉书·王莽传》中有对囚犯进行解剖的记载,并且有医生和画家在场做记录,对身体结构进行绘画,用竹签在组织间隙进行探测。

《内经》中已经正式记载人体解剖的有关内容。“解剖”两字先出现在《灵枢·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此外,《肠胃》《经筋》《骨度》《脉度》等篇,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门篇目,其中对人体骨骼、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书中一些解剖学的名称,主要脏腑的命名,到现代还在应用。例如,《灵枢·肠胃》叙述了消化道中各个器官的长度并对胃肠道的形状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绘。

古人对血液与心脏的关系已有所认识,“诸血者,皆属于心”指出血液是受心脏控制的。“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血液的流动是周而复始,如环之无端,已经包含有血液循环的概念。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中医学的理论在奠基时期就有着解剖实践的基础,尽管这种解剖在今天看来不够精确。古人在认识论上受到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尤其是阴阳学说的影响,在解剖实践中除了发现脏腑器官等有形结构的状态,并加以详细研究之外,更加注意到在这些器官、组织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缝隙结构,而且注意到这些缝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丰富而庞大的遍布周身的网络。《灵枢·经脉》将其描述为“伏行于分肉之间”,称之为“十二经脉”。

正是基于《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的论述,经络医学提出经络是皮、脉、肉、筋、骨等有形组织所形成的缝隙结构,而不是皮脉肉筋骨本身。所谓十二经脉所在,乃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明确了十二经脉主干路径的缝隙结构是固定在特定的肌肉缝隙之间的。许多关于经络结构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二)临床实践的验证

与解剖实践相比,古代医者的临床实践更加丰富,《内经》等古典医籍对经络的认识便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近年来,有关专家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一些记载有关经络临床观察的早期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的循行路线,并涉及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种是灸法,一种是砭术(即用石器治病的医术),另一种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就是施用这三种医术时借助的治疗部位和途径。古人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既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也发现了人体某些体表部位被刺激后会发生沿着一定路线感觉传导的现象,现代人称之为“循经感传”。在古人当时的临床实践中,同样也发现砭石刺激、艾灸可以引起经络感传。《后汉书·华佗传》中记载:“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可以看出,当时针灸临床已经将出现循经感传作为一个产生针灸疗效的必要条件了。

另一方面,经络理论与藏象理论“有诸内者形诸外”具有相同的研究思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古代医者逐渐发现任何临床症候的出现一定与某条经络运行气血功能异常存在特定联系,如临床出现“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的症候,而前臂肺经路线也相应出现酸胀疼痛的经脉异常现象,自然将肺系的病症与肺经异常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经络病候的内容。后又逐渐增加相应组织、器官、情志等功能的异常,同时还区别虚实症候;这些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了十二经“是动病”“是主病”及络脉病症、经筋病症、奇经八脉病症等内容(见《灵枢·经脉》)。经络病症理论的丰富完善对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相应”的观点,代表了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境界,比之后出现的西方哲学更加关注到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自然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界一切变化的规律都会在人体重演,人体生命现象中包含大量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过程。认识人体的同时在认识自然,反之亦然。人体所有的组织构造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类似的表现,同样也可以用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各物皆有法度。天有四季六气之变,人体亦有与自然相应的时间节律,脏腑功能随时间节律各有所旺之时。人体经络亦是如此,必要遵循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则。经络是自然界产生的,是物种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

二、经络本意

综合经络理论形成的三大来源,我们可以从脉的字形作为认识的起点。“脉”的篆文异体字为,是由代表身体的(肉)加代表水系的(永)组成。从字形来看分叉较多,水流呈迂回状态,水流不畅。而“永”的甲骨文写作,其本意是形容自然界水流的状态,从字形来看,它代表的是水流分叉、汇集、交流的状态,分叉较少,相对来说水流顺畅。因此可以认为,早期“脉”字不仅有通道之意,还是对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概括;而后期古代医者对人体的解剖实践,为“脉”的认识提供了大量形态学的基础。“脉”字的含义随着历史发展,有了更多的扩展,不再局限于人,而是延伸至对动植物脉络体系的认识,矿物及水系的概括,甚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

人体“脉”的特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其为具有特定关联性的通道,二指其中有丰富的能量物质在流动、交换、灌渗,并发生代谢变化。这是古人阐释经络概念的重要观点,也是经络气化作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脉可以分为经脉和血脉两类,经脉的含义要比血脉广。

在理解经络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河流的形成及其结构来做比喻,较为形象地认识经络的本来含义。

1.河底及河岸两边的山石树木

河岸及河底乃自然形成,绝非平整光滑的结构。水草有苹、蘩、蕴、藻之分,树木亦有松、柏、梓、杉之不同,山石泥土之成分更是千差万别,以此可喻构成经络的皮、肉、脉、筋、骨等各类人体组织结构。

2.河道

河道喻为经络通道,为皮、肉、脉、筋、骨等人体组织结构之间的缝隙。由于其周围组织的形态不同,所形成的缝隙亦有高下宽窄、浅深曲直、平坦崎岖之变化,形成了河、涧、溪、沼、滩等不同形态。

3.河流

河流即河道中运行的水流。河流由于其来源的不同(或来自雪山,或来自地下泉水,或来自天上雨水),成分的不同(所含矿物质、氧含量及离子的种类),洁净程度的不同(或清或浊),以及河流蓄积的势能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流速、流量和流向。以此比喻经络通道中运行的气血,包括身体内各种体液(包括组织液、淋巴液、细胞间液等),其复杂性更在河流之上。

4.码头

码头即河岸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可以进行客运或货运停靠的部位。可喻为能够输注经络气血的腧穴,与周围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凡是腧穴部位,解剖结构必然有其相应的特点。

通过以上比喻,便不难理解经络、腧穴的原本含义了:经络就是由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皮、肉、脉、筋、骨所构成的缝隙,腧穴则是其中具有特殊构造的点位。经络、腧穴并非皮脉肉筋骨本身,这正像自然界的河流一样,如果挖掉河两岸的岩石树木就根本寻找不到所谓的河道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综上所述,经络理论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先进性的古代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说,经络理论的产生高度融合了解剖、临床及古代“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确定了中医认识人体的独特视角,是古人对于东方文明发展的一份巨大贡献。

 

第三节  十四经经络结构

经络的实质结构是当代科学界的一大命题。本节所讨论的经络结构命题,是从《内经》等古籍中对于经络产生及经络系统构成的论述入手,运用现代解剖学的观察方法,解决关于经络通道的形态、走向及关联路径等问题。

本节所讨论的有关经络结构的内容包含十四经循行路径及经脉在体腔内外循行和气血输注部位的特定结构,其基础为《内经》等典籍中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所联系的解剖部位,以及临床大量病例的观察总结。在表述上使用易为现代人所理解的现代医学名词,以便读者对于经络结构的定位及内部结构的认识更加清晰。

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分为体腔和体表两部分,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是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在体腔,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和脏腑表面的浆膜缝隙构成,在体表肢体,则是由皮、肉、脉、筋、骨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下面我们分析十四经经络结构时按照体腔内路线和体表路线分别表述。

一、手太阴肺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胃中焦之间的腹膜间隙,向下联络大肠,返回向上循着胃的上口(贲门),向上穿过横膈裂孔,联属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隙。在与肺相连的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胸膜腔隙横行从腋下出于体表。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行于肱二头肌桡侧与肱肌、喙肱肌之间的肌肉缝隙处,行于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着桡骨下缘的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着大鱼际与掌骨之间的缝隙到大指桡侧指甲角。其支脉:从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间的缝隙到食指桡侧指甲角。

 

 

图2-3  手太阴经路线解剖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外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与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

(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的裂隙,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

(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左右交叉于人中穴处,止于鼻唇沟处的迎香穴。

 

图2-4  手阳明经路线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