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1 钻石:当之无愧的宝石之王2015年4月21日,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公开拍卖一颗100.2克拉的宝石,当时的估价是2500万美元,终以2209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约合当时的人民币1.37亿元!这颗稀世珍宝就是钻石,是宝石家族中当之无愧的王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手上的一吻多么令人陶醉,可是只有钻石才是女人好的朋友。”玛丽莲·梦露在影片《如何嫁给百万富翁》中这样唱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样一句经典广告词更是完美地阐释了钻石何以如此尊贵。钻石,英文名称为“diamond”,源于古希腊语“adamas”,原意为“坚不可摧的物质”。早发现和开采钻石是在印度,至今已经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公元1700年,印度始终是世界上的钻石产地,后来逐渐在巴西、南非、苏联、澳大利亚、博茨瓦纳、中国和加拿大等三十多个国家发现这种矿物,并进行了商业开发。人们之所以喜欢钻石,除了它的坚不可摧,主要原因是它具有优异的折射率,优质钻石原石经过细致的切磨能够使光线在钻石里充分折射和反射,显示出异常夺目的光彩。为了达到好的加工效果,有时候仅设计就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在国际市场上,钻石价格也分三六九等,彼此差异巨大,主要依据四个方面进行分级:克拉重量(carat weight)、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和切工(cut),因为这四个要素的英文单词均是以C开头,故称为“4C分级”。 克拉重量,是钻石的质量单位,很明显,钻石越大,其价值也就越高。世界上的钻石“库利南”原重3106克拉(1克拉=0.2克),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由三名技术精湛的工匠耗时八个月才完成切割,原石被切割成9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其中的一块“库利南1号”重达530.2克拉,有74个折射面,镶嵌在象征英国王室权势的权杖上,的确有日不落帝国的非凡气势,这即是举世闻名的“非洲之星”。纯净的钻石是无色透明的,但是,某些钻石内部存在晶格缺陷和杂质,如硼和氮,它们在晶格中取代了碳原子,从而会引起颜色的变化,其中,含硼可使钻石变蓝,含氮使钻石变成黄色或棕色。总的说来,钻石的颜色可以分为无色、浅黄、浅褐色和彩色系列,其中红钻是世界上罕见的,价值也。在1989年法国巴黎的一次珠宝展销会上,展出了一颗名叫“拉琪”的红钻,颜色鲜红如血,重量仅为2.23克拉,标价竟高达4200万美元。据澳大利亚2014年10月29日的新闻报道,西澳东北部金伯利的阿盖尔矿场出产的一颗极其稀有的红钻被高价拍卖,消息称其每克拉的平均价格创了30年来的新高。该矿场在30年里共生产了13颗红钻,其中只有3颗超过一克拉。钻石的净度,是指钻石内是否含有瑕疵,这种瑕疵包括天然的杂质或裂痕,其中,内外皆无瑕疵者为别的钻石。钻石的切工,指的是从原石中切割成宝石的工艺,目前对钻石的主要切割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梨形和心形等。2013年5月,佳士得拍卖行在日内瓦拍出了一颗101.73克拉的钻石,它是从重236克拉的天然钻石中剥离而出,经历了21个月加工而成,无色纯净,塑造成美丽的梨形,被誉为“世界上完美的钻石之一”,拍卖的价格高达1300万英镑。从矿床中开采出原石,到它被戴到新娘的无名指上,这一路经过了开采商、加工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诸多环节,多次转手之后钻石必然价格暴涨。吉尼斯纪录中所记载的每克拉售价的钻石产自南非库利南矿,与世上著名的钻石“非洲之星”为同一产地,重7.03克拉,是从一块26.58克拉的原石中切割而出,2009年在瑞士日内瓦苏富比拍卖行以平均每克拉137万美元的高价售出,创历史。可不久之后,该纪录就被打破,2009年12月1日,香港又拍出一枚5克拉的粉色钻石,每克拉为215万美元。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严格说来,钻石是质量较好的天然金刚石经过加工琢磨后的产品。然而,全球每年开采出的金刚石中,只有20%左右可用于加工成宝石,即人们通常说的“钻石”。另外80%做不了宝石(主要是一些灰色、褐色或半透明、不透明状的金刚石晶体),但是,它具有十分特殊的物理性质,可用于切削、研磨、抛光等工业生产中。新中国成立前,国人生活贫苦,平日里经常使用的缸、盆、碗、碟一类的搪瓷用品,要是不小心打破了也舍不得扔,就找专门的工匠修理一下接着使用,于是就催生出一种专门的手艺人,锔匠。他们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以修理瓷器为生。在他们使用的所有工具中,重要的是一颗像花生米大小的钻头,全靠它在又滑又硬又脆的瓷器上钻孔,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金刚钻儿”,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金刚钻,其实就是金刚石,南朝学者刘道荟所著的《晋起居注》一书中写到,在公元277年,我国敦煌地区曾进献金刚石,它生自黄金,产于印度,可以切玉,能多次使用而不磨损。当然,说金刚石生于黄金并不正确,但这是我国古典文献中早提到金刚石,此后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它的硬度极高,是自然界中硬度的矿物,这意味着其他矿物在金刚石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为了表示矿物的硬度大小,1812年,德国矿物学家莫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标准,即莫氏硬度,分别用1到10来表示以下十种矿物的硬度级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这里的硬度值并非硬度值,而是按硬度的顺序表示的值。从莫氏硬度值中我们可以看出,后一种矿物可以在前面的矿物表面刻划,而反过来却不可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古籍《金刚决疑》记载“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所以,在现代工业领域中,金刚石是十分理想的切割、研磨和抛光工具,可用于制造刀具、钻头和磨料等。金刚石为何如此坚硬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主要得益于碳原子之间强劲的共价键。1772年,法国著名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刚石置于氧气中,然后利用光学镜片聚焦太阳光,照射钻石,结果钻石燃烧了!更奇怪的是,它燃烧的产物只有一种——二氧化碳,这充分证明了金刚石只不过是由碳元素构成的。1797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森·泰奈特(Smithson Tennant)重复了这样的实验,而且证明了相同质量的金刚石和石墨燃烧释放的气体量相同,进一步证明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成分相同。虽然与石墨的成分相同,都为碳元素,但是其结构迥然不同。石墨中的碳原子是一层一层排列,每层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很小,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滑动,所以我们用手触摸石墨的时候会有一种滑腻的感觉,其莫氏硬度仅为1,是自然界中软的矿物之一。而在金刚石中,碳原子是彼此交错排列的立体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4个碳原子直接相连,形成一个无限的三维骨架,是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这就决定了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故而金刚石晶体为正四面体、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然而,我国的古典文献中记载,金刚石惧怕公羊的角和血,这种奇怪的说法很可能源自占星术。《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初唐年间,从印度来了个婆罗门僧,说自己手里拿的东西非同一般,是佛齿,至坚至硬,所击之处,无物可挡。长安城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当时,有个名叫傅奕的太史令一向反佛,决定拆穿这个僧人的把戏。他叫来自己的儿子,告诉他说:“我听说有一种东西叫金刚石,坚硬无比,外物是不能损伤的。但是羚羊角能破金刚石,你去试试。”于是,他儿子就遵照吩咐前去找印度僧人,拿出羚羊角狠狠地击打那所谓的“佛齿”,结果“佛齿”应声而碎,看热闹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刚石虽硬,但性脆,在受到外力猛烈撞击时会开裂破碎,因此,史书记载的金刚石害怕羊角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血汗,炼狱,陨星物以稀为贵。钻石之所以价值连城,除了它的坚硬和光芒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极为稀少。自从人们发现了钻石以后,就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为了得到一块钻石,不惜一切代价拼命争夺,甚至拿生命冒险。1701年,印度的一个奴隶发现了一枚宝石,为了掩人耳目将其带出矿山,不惜割破大腿,将宝石藏于皮肉之中,忍痛逃离矿区。当他求助于一位英国船长帮他逃离这个国家时,吐露了这个秘密,可惜,狠心的船长背信弃义抢走了宝石,并将这个奴隶扔进了大海。历经了无数次战争,辗转多人之手以后,这枚珍贵的宝石后流落到法国的卢浮宫阿波罗艺术馆,供世人参观。要得到1克拉重的钻石,至少要开采处理250吨的矿石,别的矿物品位一般都以克/米?或千克/米?来计,而钻石则以克拉/米?或毫克/米?来计,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刚石矿床品位为0.1~0.2克拉/米?,富矿也仅为几十克拉/米?而已,含量极低。有人统计后得出结论,一颗钻石从它被开采到分选、加工和销售,其过程中涉及到的人数可达200多万!虽然听起来感觉有些夸张了,但是,如果你看过2006年美国拍摄的电影《血钻》,或许就能感受到,为了获取暴利,人们不惜互相残杀,彼此之间多次爆发武装冲突,那一颗颗光芒四射的钻石背后都隐藏着残酷的斗争,沾满了劳工们鲜血。让人惊讶的是,关于钻石初的采集方法,国内外有着十分相似的描述。在西方的传说中,包括古罗马哲学家普林尼所著的《钻石之谷》以及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的故事都曾写到,只要把一块肉扔到产钻石的山谷中,等老鹰把肉叼起来,然后用弓箭将其射杀,就会发现被老鹰叼起来的肉上面粘了钻石颗粒。我国明代学者曹昭所著的《格物要论》一书中则记载:金刚砂藏在深山之巅,人是上不去的,若将肉放在山中让老鹰啄食,然后寻找老鹰的粪便,可以在粪便中发现金刚石颗粒。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金刚砂藏在深山之巅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金刚石的分布规律,但用肉来粘住钻石颗粒却有一定的依据。天然产出的钻石具有疏水性和亲油性,也就是说,钻石的表面不能被水弄湿,但很容易粘上油脂,用手触摸似有一层油膜。让老鹰来帮忙采集钻石,真可谓是十分聪明的手段。到了现代,人们发现了钻石的成矿规律,勘探与开发也就更有针对性。金刚石是在十分苛刻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历经了数亿年时间才得以形成,温度要求在900~1300℃,压力为4.5~6.0 Gpa(大约相当于4.5万~6.0万个标准大气压),时间约10亿到33亿年,具有这些条件的地方十分稀少,在地球上只有两种地方,一是140至190公里深的地幔,位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下,主要产于金伯利岩中,这是一种具有斑状结构的角砾云母橄榄岩,常含有金刚石、橄榄石、金云母、铬透辉石等矿物,被称为金刚石的母岩,找到它就有可能找到金刚石。因早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地区而得名。非洲南部博茨瓦纳著名的朱瓦能钻石矿,每年的产量约1250万~1500万克拉(2500~3000公斤),这里的金刚石就是产于金伯利岩中,形成时间为9.9亿年,在地幔中经过了生长——熔蚀——再生长的漫长过程,后沿着深大的断裂缝隙上升至地表附近成矿。另一种是陨石撞击地球的地方,由于陨石撞击产生高压冲击波,可将石墨转变成金刚石,地质学中称这种作用为“冲击加载作用”。比如俄罗斯珀匹盖陨石坑,由小行星撞击而成,是目前世界上的金刚石矿床之一,每年的产量3500万克拉(7000公斤),大约占全球天然金刚石产量的三分之一,而这种类型的冲击式微粒金刚石也常作为鉴别古老陨石坑的一个指标。此外,若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由深源火山喷发之后带到地球表面,也可见于砂矿中,人们通常是先利用水流分离出较重的矿物,然后采用手工方式从中分选出金刚石。如刚果的钻石,几乎全部采集于砂矿之中。我国曾在1977年发现了一颗重达158克拉的特大钻石,晶体透明,呈淡黄色,不可思议的是,它是山东省临沭县华侨乡常林村的一个农民在耕田时发现的,后来献给了国家,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的天然钻石。人造金刚石由于金刚石在工业上用途广泛,而天然金刚石的产量非常少,于是科学家就想到了人工合成。根据研究,在空气中,当温度高于700℃时,金刚石开始逐渐向石墨转变,而在真空或不含氧的环境中,1700℃以上时开始转化。反过来,陨石撞击地球时的冲击加载作用可促使石墨向金刚石转变,这说明人工合成钻石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1953年,瑞士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金刚石,此后美国、英国、俄罗斯先后掌握合成技术。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人工合成的金刚石产量越来越高,2004年全世界合成金刚石共5.7亿克拉(114吨),而到了2014年,则达到了45亿克拉(900吨)。虽然人工合成的金刚石在外观上和天然金刚石没有任何差异,但人工合成金刚石的内部晶体结构和天然金刚石不同,并不是正八面体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结构,所以它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做宝石饰品的话,就会在人们心理上大打折扣了。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钻石的仿制品,如合成立方氧化锆、合成金红石、合成碳硅石、人造钇铝榴石和人造钆镓榴石等,其中合成立方氧化锆为常见,因为它的价格便宜,一直是钻石的仿制品。但是,这些仿制品的色散能力、相对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和天然钻石有一定的区别,可作为辨别真假的指标,如立方氧化锆,它的色散能力和相对密度比钻石稍高,但硬度明显低于钻石。1.3 祖母绿:不是祖母喜欢的那种绿《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薛宝琴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有红学研究者认为,文中所说的“西海沿子”应该是指我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商埠,“真真国”应该是南海之西诸岛,这位满头带着宝石的真真国女孩可能是荷兰人。沿海地区对外通商相对繁华,国外的珠宝玉石便逐渐走进明清时期的富贵人家。清朝末年,嘉庆皇帝查抄贪官和珅的家产时,在大量的珠宝中就发现有多块祖母绿宝石,它们都来自于国外。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其墓葬中有大量珠宝,黄金、珍珠、翡翠等本土所产的自不必说,还有很多来自于国外的珠宝,其中就有祖母绿。与祖母无关仅从字面上看,很多人都会觉得祖母绿应该是祖母戴的宝石。其实不然,祖母绿和祖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必然关系,只因为它的名称源于古波斯语Zumurud,被音译成汉语之后就成了“助木刺”“子母绿”,后来又变成了 “祖母绿”。早在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间,在埃及红海附近人们就已经发现并开采祖母绿,它也是当时埃及女王钟爱的宝石。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祖母绿成为埃及贵族的装饰珍品。传说,祖母绿是爱神维纳斯喜爱的宝石,所以在西方珠宝文化史上,人们一直认为它会给佩戴者带来一生的平安,并选取祖母绿作为5月的幸运石,同时也将祖母绿作为结婚55周年的纪念石。尽管祖母绿在我国出产稀少,但深受人们喜爱,清代以前其知名度远远大于钻石。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小说家罗懋登在其所著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中写道,木骨都束国、竹步国和卜刺哇国这三个国家共同为大明王朝进贡,贡单上记之曰:“玉佛一尊,玉圭一对,玉枕一对,猫睛石二对,祖母绿二对……”这里所说的木骨都束国、竹步国和卜刺哇国都位于现在的非洲索马里一带,在当时的非洲,祖母绿是珍贵宝石,送到中国来更是无价之宝。剔透无暇的钻石,通常是皇家贵族喜欢的珍宝,但是法国的拿破仑与众不同,他喜欢那种青翠欲滴的祖母绿。1804年拿破仑称帝,加冕约瑟芬为皇后,并亲自为皇后带上了镶嵌着祖母绿的皇冠。可是好景不长,迫于政治压力,约瑟芬与拿破仑在1809年离婚,一位画家在为约瑟芬离婚前绘制画像时,问她该佩戴哪种首饰,悲痛欲绝的约瑟芬终选择了拿破仑送给她的一条祖母绿项链。与海蓝宝石为亲从化学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祖母绿其实是铍铝硅酸盐,化学成分为Be3Al2[Si6O18],也就是说主要由铍、铝、硅和氧四种元素组成,属于绿柱石家族。绿柱石硬度为7.5,晶体往往很大,历史上曾经发现过长达8米、横切面直径2米的晶体。在地球上,铍、铝、硅和氧这几种元素普遍存在,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元素聚集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会混合在一起的,所以严格来说,祖母绿也许就不应该存在,但频繁的地质构造运动创造了奇迹,大陆漂移、板块碰撞、火山喷发等终导致大陆地壳失去了它初的纯度,使得多种元素相互混合并重新结晶。但是,结晶之后的绿柱石大多为浅绿色,要表现出如同嫩绿的青草一般的绿色,还需要一种“杂质”来帮忙,那就是铬元素。由于绿柱石矿物中的铝离子(Al3 )半径和铬离子(Cr3 )半径相差不多,铬离子就会李代桃僵,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部分铝离子,同时由于存在铍(Be2 )和硅(Si4 )两种离子,从而使得其周围配位电场强度减弱,电子从一个基态能级跃迁到另外一个能级,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以保证电子被激发,而这个能量对应的恰恰是红色光和紫色光波段,即红光和紫光被大量吸收,从而残余的混合色就成了祖母绿的绿色。不仅如此,如果绿柱石中混入了铯,会表现出粉红色,称为铯绿柱石;如果含有二价铁时,呈淡蓝色,称为海蓝宝石;含有三价铁时,呈黄色,称为黄绿柱石。所以,祖母绿宝石的诞生,可谓是多种元素的“机缘巧合”,而且还是千百万年时间凝聚的精华,主要产于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及其相应的砂矿中。目前,世界上好的祖母绿产于哥伦比亚,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曾经展出过一颗产自于哥伦比亚的祖母绿晶体,重达632克拉,据说哥伦比亚的波哥大银行收藏着世界上珍贵的五颗祖母绿宝石,重量在220~1796克拉之间。另外,在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坦桑尼亚、南非、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地也有产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云南发现了祖母绿矿床,但颜色多为黄绿色,质量一般。2004年,我国新疆发现了质地相对较好的祖母绿矿,颜色翠绿,略带有浅蓝色。让钻石低头的昂贵2001年,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州矿工发现了一块重达380余千克的祖母绿原矿,其中所含的祖母绿宝石大约有18万克拉,价值4亿美元。据说,当时开采这块矿石的时候,矿工们用骡车搬运,后来半路上遭遇美洲豹袭击,之后矿工们被迫抬着这块矿石步行将其送到了圣保罗市,将其命名为“巴伊亚祖母绿”。此后,这块矿石经历了多次转手和买卖,其中伴随着欺诈和虚假交易,2005年被卖到美国,存放在新奥尔良一家银行地下三层的金库中,可是新奥尔良遭遇史上罕有的飓风袭击,将它湮没在水底,两个月之后又被潜水员打捞出来。接下来,重新走进人间的巴伊亚祖母绿一次又一次转手,价格节节攀升,买卖过程中又有多人受骗。巴伊亚祖母绿到底该属于谁呢?就这样,引发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官司,至少有8人宣称对它拥有所有权。此案诉诸公堂,2015年3月闹到洛杉矶高等法院,正当洛杉矶高等法院为此事而头疼的时候,巴西政府站了出来,决定向美国政府讨要这块宝石,巴西政府代表称“没有任何宝石、石头或者矿产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离开巴西”。然而,时至今日,价值连城的巴伊亚祖母绿究竟会判给谁,我们还不知晓。世界上还有比巴伊亚祖母绿个头更大的精品,2007年7月,人们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发现了一块重达536千克的祖母绿原矿,它长125厘米、宽78厘米、高55厘米,2008年在我国香港抱趣堂当代艺术馆展出。据了解,这块原生矿石是以传统爆破方式开采出来的。爆破方式通常会将矿石崩成碎石块,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完整矿石实属不易,如今它已经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上的祖母绿。在宝石交易中,评价祖母绿的经济价值主要依据4C标准。质量上乘的祖母绿要求颜色纯正、浓艳,其中以翠绿、微带蓝的翠绿色,内部要求纯净无暇,块度要求越大越好,切工要求对称、抛光度好。如果切割合适,会有美丽的猫眼效应。祖母绿硬度很好,但生性较脆,且内部还有许多细小裂纹,这使得对祖母绿的切割十分困难,通常几十克的一块原料只能磨得2~3克拉的少许成品。重量在2克拉以上的优质祖母绿已经十分罕见,超过5克拉以上的祖母绿更是难得的珍品,大于0.5克拉的祖母绿,其价值就已经明显高于同重量的钻石。祖母绿内部常见的是一种直线状丝纹,就像蝉翼一样,叫做绵。这其实是一种内部暗伤裂纹,没有贯通表面,这种绵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鉴别真假祖母绿。人造赝品不易产生这种裂纹,即使有也是近圆形或同心圆形的,而不是天然宝石中的平行直线纹。正因为存在这种人工合成的困难,才使得天然祖母绿显得更加珍贵。里面有硬“铍”在普通百姓眼中,祖母绿是价值连城的珍贵宝石。在科学家眼中,它还有更大的魅力。18世纪末,法国矿物学家阿羽伊在研究祖母绿和绿柱石这两种矿物时,发现它们晶体的几何结构完全相同。于是,他怀疑这两种物质应该是同一种矿物,但为了保证推断结果的准确性,他请求化学家沃克朗帮忙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祖母绿和绿柱石的化学组成确实是完全相同的,祖母绿实际上就是绿柱石的一种。更令人震惊的发现在于,沃克朗在鉴定过程中,意外地发现绿柱石中除了含已知的硅和氧化铝外,还有一种新物质。1798年2月,沃克朗宣布了自己的这一发现,并给它取名“铍”。可是由于技术所限,把铍提纯出来十分困难。直到30年后的1828年,科学家才将金属铍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铍”这种物质是轻的碱土金属元素,比铝轻三分之一,但强度比钢还要大很多,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抗腐蚀性,加少量铍于铜中,可制成既耐腐蚀又极坚韧的合金,用于制造飞机零件,将会大大减轻飞机的质量,提高飞机的灵活机动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尤其是用来制造强调速度的战斗机。此外,铍是金属中的良导体,传热性能是钢的3倍。鉴于这种特性,许多超音速飞机的制动装置中用到了铍,“刹车”制动时产生的热量能很快散失。同样的道理,如果用铍来制造宇宙飞船的外层材料,当它高速穿越大气层时,摩擦产生的高温可以快速传导出去,保障了飞行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