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陪孩子走过3岁叛逆期》试读
叛逆:3岁教养的一个关键词
  去年春节,妹妹一家回老家过年。南方水土就是养人,外甥女依依一身裙装,粉嫩粉嫩的,但是似乎比前年瘦了一些。妹妹说,她现在特别不乖,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我说什么都不可以,总是和我唱反调,怎么可能不瘦。
  很显然,妹妹只注意到女儿的变化,却没有搞懂孩子为什么变得不乖了。很多妈妈也像我的妹妹一样,对此茫然不知,因此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解决孩子的种种不乖行为。我告诉妹妹,依依长大了,她人生中的头一个叛逆期来到了。你就接招吧!
  重视孩子的头一次叛逆期
  叛逆是所有父母不想面对的词汇。我们常接触到的“叛逆期”通常指12-16岁的青春发育期,其实,早在那之前,孩子就经历了两次叛逆期,2-3岁以及4-7岁,一次是从婴儿过渡到幼儿,一次是从幼儿过渡到少年,还有一次是从少年过渡到成年。在这三个阶段,孩子越来越独立,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头一次叛逆期之所以受到忽略,就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3岁左右的哭闹、任性是天经地义,而且处于可控制、可应付的阶段,因此,大多数父母对3岁孩子的教养可以总结为吼叫打骂后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这样做,父母就将问题留到了后面两次叛逆期,到了青春期,到那时,教养孩子已经变得非常难了。所以,父母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头一次叛逆期。
  逆反:头一次叛逆期的关键词
  在头一次叛逆期里,孩子主要的表现就是逆反,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做的事情与你所期待要求的事情是逆向的,反向的。孩子2岁时,已经可以很好的独立行走,手也变得极其灵活,身体活动能力极大提高,同时孩子心理上也感觉自己能够做得好了,于是开始坚持“我的意见”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身体主观能动性的增强,让孩子们对大人们的安排和指挥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生物学上叫做“恐怖的2岁”。经过一年的酝酿成长,逆反在3岁达到了顶点,“恐怖”到了。这时的孩子总是喜欢做出各种选择,但是又很难坚持自己的选择。
  比如他会说“我要牛奶”,当你给他准备好时,他又不要了,表示要橙汁,给他橙汁时,他可能又要牛奶;再比如,好不容易说服他去洗脸,洗脸水准备好后,他马上就不愿意了,这完全是在考验父母的耐性。耐性好的父母,就一直被孩子左右,将牛奶、橙汁甚至可乐都给孩子准备出来,不洗脸就不洗了,陪着孩子玩这种你猜我下次要什么的游戏;耐性不好忍无可忍的父母,可能就会吼叫起来,“什么都别喝”,全部扔回冰箱,“必须马上洗脸”,拽过来就是一顿揉搓,结果是你大叫,他大哭的剧情。
  面对3岁叛逆期,父母有办法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但是真正做了又会感到害怕,对父母和成年人都是有着一定依赖性的,这就是3岁孩子的逆反困境。知道了这一点,父母在对待3岁叛逆期的孩子,在管教上一定要把握分寸,既不能过分纵容娇惯,也不要过分认真,尽量避免因为管教过严而压制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父母可以用转移注意力法、体验法、鼓励赞扬、提前约定等等可以尝试的方法。
  比如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等生活习惯问题时,一定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到了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再与孩子纠缠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
  再比如孩子和小伙伴因为抢玩具闹得不愉快,此时如果父母强硬灌输分享友善观点,孩子肯定听不进去。他的注意力都在那个玩具上,不妨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
  彤彤妈妈就是转移注意力的高手。彤彤和乐乐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彤彤妈妈就会发明出好多新游戏吸引彤彤参加。彤彤和小朋友玩一套厨房做饭玩具,两个小朋友都看上了番茄酱,抢来抢去。彤彤妈妈赶紧说:“彤彤你可以去买一瓶新的番茄酱,妈妈来当超市老板,你还可以买点别的。”这样,彤彤妈妈就带着两个小朋友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游戏。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父母们有耐心,尊重孩子,孩子还是很容易也很乐意配合大人的。父母一定要转变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孩子任性和哭闹变得悲观,相反,你应该欣喜,因为逆反也代表着成长,小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开始学着自己做主,这是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的较好时期。父母处理好孩子的种种逆反行为,才能够引导好孩子顺利度过3岁叛逆期。

《3岁叛逆期,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试读
3岁叛逆期,教孩子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我的父母都是很朴实的农民,他们从我记事起对我说得很多的一句话便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父母所理解的“学习”是学习知识、提高智力,也就是智商的培养。现在我参加工作已经多年,并且早已成为一名母亲,但是我很少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这句话。孩子的智力固然需要开发,但对于3岁孩子来说,情商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成长任务是性格和习惯培养,而不是提高智力。
  一个人的智商可以使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顺利得到一份工作。如果他能有稳定的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外界和上司、同事没有什么过分要求,对自己有正确评价,在受到挫折时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激情,那么他的智商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而光靠智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智商不是无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择,以及拥有宽广的思考力。”
  现在,中国孩子在提高智商方面所花的时间占绝大多数,但多年的国外教育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外国父母在孩子情商方面的教育要远远多于智商方面。
  中国孩子回家,父母一般会问他:“宝贝,老师今天教什么?”而国外妈妈不这么问,他们通常说:“彼特,你今天问了老师些什么?”在国外,老师在上面努力教,下面在不停问,互动效果很好;而在中国,学生通通都是安静地在底下听。在课堂当中沉默、安静、不愿意起来讲话的通常是中国学生;跟老师站在一起辩论,跟老师吵得面红耳赤,拿着书给老师看,还从图书馆搬资料给老师看的通常都是外国学生。
  中国父母对孩子智商过度关注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孩子的智商培养父母能够参与的比较少。除了先天遗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商水平影响较大。对孩子情商发展尤其是在性格养成上,父母能够参与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父母对此不够重视,或者认为现在讨论这个话题还太早。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开始发现,要教育孩子或者纠正孩子性格上的问题,已经很难了。
  孩子的情感体验要远远先于思维认知的发生。到了3岁,孩子已经有了丰富的感官体验,他知道什么是开心,什么是失望和痛苦;知道什么是渴望,什么是打击和挫败。
  家庭是孩子学习情商的头一所学校、情感发展的基石。培养孩子的性格父母要首先行动起来。
  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碍。当孩子没有机会去自由表达情绪时,他和父母之间就不会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很难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致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延迟或自闭。
  父母的教养过于冷漠,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发展。当孩子想要开口说话的时候,父母可能打着哈欠听完,也可能拿着手机敷衍地听完,甚至还可能粗暴地呵斥孩子离开。这些行为,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性格暴躁的孩子可能会以暴力的形式反击,而性格内敛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一次次的打击和敷衍,越来越自卑、自闭。
  还有的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累,将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觉得自己为孩子牺牲了休息时间、操碎了心、累出了病、丧失了事业发展的良好机会。这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有罪恶感的人总是很懦弱胆小,自暴自弃。
  另外,相当一大部分父母在教养方面“热”过了头,大小事情一律包办,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实,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首先很难掌握生活和学习技能,其次很难学会分享和理解,缺乏勇气、担当和责任感。
  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就是思想与习惯不同,而这些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反过来又决定着你的思想会走多远,你的习惯会坚持多久。因此,在孩子3岁叛逆期,给他一个好性格,比什么都重要。

《3岁敏感期,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试读
智力开发加速期,激发孩子的全脑潜能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呱呱坠地时,大脑的重量只有370克;仅过一年,孩子的大脑重量就已接近成人的60%;到了第二年年末,孩子的大脑重量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为成人的75%;到了3岁时,孩子的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3岁之后,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就非常慢了。由此可见,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加速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恰当的激发和引导,就可以极大地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
  英国著名的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对当地的1000名3岁幼儿进行研究,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良好适应型、充满自信型、自我约束型、沉默寡言型和坐立不安型。通过追踪调查,在23年后再对他们进行面谈,并对他们的亲戚和朋友进行走访,结果惊奇地发现:他们3岁时的言行,竟然准确地预示了成年后的性格。
  卡斯比教授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轰动学术界的报告演说,这一演说实际上与我们常说的“3岁看老”不谋而合。卡斯比教授认为,孩子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吸收。这就意味着孩子3岁之前是智力开发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形成相应的智力和性格。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成人,在孩子3岁之前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
  所以,在孩子3岁这一年,父母的教养影响和改变着孩子的一生。只有父母深谙育儿之道,懂得儿童智力开发的技巧,才能抓住孩子3岁这个智力发展的加速期,较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大脑的潜能,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
  说到智力开发,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这里面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有普通人难以掌握的技巧,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智力开发其实很简单,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只要父母有爱、有心就能做到,下面就来介绍几种行之有效、容易操作的潜能激发手段。
  给孩子温暖的爱
  别看3岁的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知道,大多父母以为他们只需要吃饱、穿暖、睡足就可以,而不需要爱。事实上,3岁左右的幼儿迫切需要爱。当他哭闹的时候,父母应该有爱的反应,比如抱一抱、哄一哄,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表达温暖的关爱,孩子就会信任父母,并会感到强烈的安全感。孩子对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不会感到紧张,这有助于他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孩子聊天、对话
  3岁左右的孩子也许对父母的话还不是太理解,但只要父母经常用温和、慈爱的声音与他聊天,他就会慢慢习惯和父母对话。也许有些话语他不会表达,但他的神情和肢体语言会回应你。经常与孩子聊天、对话,不仅有助于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还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掌握更多的词汇。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与孩子聊天时,要注意微笑、倾听和及时的肯定,并与孩子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如果父母能够时不时地做出夸张的表情、发出惊讶的感叹,孩子会非常开心,并更乐意与父母交流。
  鼓励孩子模仿
  3岁左右的孩子很喜欢模仿,他们擅长模仿成人的言语、表情和动作。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语出惊人,让你喜也让你忧:喜的可能是孩子说了一句礼貌的问候,忧的可能是孩子说脏话。对此,你不必太过担心,你要做的是多说文明用语、多给孩子一些礼貌的示范,促使孩子去模仿,比如和孩子礼貌地问候、握手、再见等。这可以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
  给孩子丰富多彩的体验
  3岁左右的孩子对动植物的兴趣浓厚,喜欢观察动物的动作。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体验越丰富,他的大脑受到的刺激就越多。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让他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较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感官,激发他的感知能力。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让孩子观察动物、植物;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比如去广场看广场舞,去公园看花草树木,去超市、去图书馆等,让他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声音,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
  除了以上讲到的智力开发手段,还有阅读、音乐、玩耍等,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哼唱歌曲;拿出筷子和碗,陪孩子来一场“敲击演唱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都是激发孩子潜能不可或缺的手段。父母可以大胆尝试,不断给孩子新奇刺激的体验。

《3岁入园期,教孩子一堂独立课》试读
家庭教育有不足,好父母不能代替好老师
  经常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头一任老师,是孩子很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都没有错,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不能代替幼儿园老师。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父母教育他,这样的教育是存在不足的,他会缺失幼儿园带来的社会性、群体性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当你的孩子到了3岁时,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需要把他送到幼儿园,让他接受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呢?幼儿园老师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是扮演教孩子“一加一等于几”的角色,还是扮演孩子的“看护者”?抑或是扮演“孩子王”,陪孩子一起玩?其实这些都不是幼儿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绝不仅仅体现于此。
  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共同发表了《巴黎宣言》。期间,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这一生很重要的东西?”那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略微沉思了一下,然后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继续问:“您能不能说一说,您在幼儿园学到的这一生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很重要的东西有: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还要表达歉意……”
  3~6岁的孩子还未真正进入学校,此时孩子处于学前期,接受的是学前教育,即我们常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品质、思维认知等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育不容忽视。即便父母再懂得教育,在家把孩子教育得再好,也不能替代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性格品质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期是孩子社会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孩子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基本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这一切奠定了孩子好性格、好习惯的基础。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3岁是孩子心态、性格、习惯、情感等形成的关键期,是孩子养成有礼貌、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主动分享、谦虚好学、团结合作、富有责任感等优秀的社会性行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孩子将来的性格、习惯等有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学前时期,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独立生活就会出现困难。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时期行为习惯、性格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相对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与同学、老师交往有困难,厌学、逃学、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概率更高。成年之后,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交往障碍以及行为问题,有的人还会出现人格障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优秀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父母一定不能忽视孩子的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适宜的教育环境,而幼儿园恰好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在幼儿园里,孩子有同龄小伙伴的陪伴,有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体验丰富、有趣的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性格、习惯无形中就会得到发展。
  幼儿园适宜的社会性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交往能力、自控力等优秀品质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是孩子单纯在家庭教育中不容易获得的。
  ◎把孩子送入环境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
  尽管大多数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学前教育所需的良好教育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社会上的幼儿园遍地开花,幼儿园硬件条件、教育质量等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接受学前教育,一定要注意选择环境好、教学水平高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