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妖怪》序言

     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妖怪文化。所谓“妖怪”,乃指一种无法合理说明的现象或事物。从古至今,有无数妖怪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亦有大量妖怪画作问世,还创造了诸多以妖怪为主题的传统文艺作品。

     正因如此,要巧妙地梳理和介绍内容丰富、覆盖范围极广的妖怪文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此,我希望通过绘画作品让大家对它有一个简单、直观的认识。本书聚焦日本传统妖怪文化中的绘画部分,以“妖怪主题绘画展览”的形式呈现,带领大家在书中感受日本的妖怪文化。

     妖怪文化源于人们对不合理的、令人不安和恐惧的现象或事物所作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瘟疫会传染?妖怪的存在让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了解释。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感受到的一切不合理和恐惧都自然而然地被归咎于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妖怪。

     日本人很早就开始尝试将原本不可见的妖怪形象化。打雷的妖怪是这样一副模样,散播瘟疫的妖怪是那样一副嘴脸——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将妖怪的形象通过绘画展现出来。也许是认为这样就能制伏妖怪,并获得内心的安稳和平静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妖怪的形象非但没有统一,反而逐渐多元化。妖怪的名字越来越多,妖怪主题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也变成一种爱好和乐趣。

     那么,究竟有哪些以妖怪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呢?下面就为您一一展现。

《和果子》

和果子是五感的艺术

     “和果子是五感的艺术”,是日本和果子协会第二代会长、虎屋第十六代传人黑川光朝提出的。

     作为一种食品的和果子被称为“艺术”,听起来未免有些狂妄,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所谓“五感”,无须多言,指的是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

视 觉,对所有食物来说是共通的。当一枚和果子摆在眼前,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形状、原料。“好像很好吃”“到樱花开放的季节了”“很清凉”之类的印象 都是经由视觉获得的。这里并不单指外形漂亮的和果子,也包括平淡无奇的团子、大福,让人产生想吃的欲望就完成了步。

     和果子的软硬可以通过手的触碰,或者用“果子杨枝”感受,这便是“触觉”。把和果子含在口中,齿舌间的感受也是触觉的一部分。

     和果子界有一个专业用语叫“口溶”,意思是看似黏黏的果馅入口即化。这种独特的口感就叫“口溶”,也是触觉的一种。

     味觉,毋庸置疑是品尝食物重要的感受了。

     嗅觉对和果子来说倒不是那么明显。和果子,基本上只有米、小豆等原料的微微香气,材料中有香橙、肉桂、山椒的话香味会更浓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日本人有这种觉察微弱香气的感性,才蕴育出了和果子。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对气味非常敏感。平安时代,有人可以凭借衣服上的熏香在暗夜里分辨出来者何人;对气味细腻的感性渐渐成了教养的一部分,并由此发展出了“香道”“闻香”等文化。

     这和茶道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茶会上,香气不及茶香的和果子既能衬托出茶的魅力,同时也能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后是听觉。听觉之于食物,会加强味觉的体验。例如煎饼,张口咬下去会发出“咔嚓”的声响。

     但咀嚼和果子时,并不会发出这样清脆的声响。

     黑川先生认为,从听觉上感受和果子,不在于食用时发出的声音,而在于每种和果子的名字。

     通过名字,可以了解这种果子的由来,这样品尝时就更添一分滋味。

《京料理》序言

     在京都,时间总是走得很慢。

     一年四季都有节庆活动,每个季节都有大自然赠予的美味食材。整齐的街道像流淌的河川,教人懂得怎样与自然共生。本书按季节回顾了大家熟悉的京都本土风味,包括节庆活动中的料理,还穿插收入了有时令特色的和果子,希望各位读本书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京都四

季之美。

     本书以介绍京都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味道为主,现代的怀石料理和料亭烹饪的奢华料理则未收录。所谓“京料理”,是用京都原产的食材和京都的水来制作,在京都品尝的料理;是从我们的外婆乃至祖祖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味道,是古今不变的原汁原味。

平 成二十五年(二○一三年),和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此殊荣的是“和食”,而非怀石料理或会席料理,我由衷欣慰。和食是日本人每天都吃的、再平 常不过的饭菜。全日本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不同的物产,用各地的水烹调出的,是各地不同的味道。在我看来,这是可贵的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离 不开大自然的恩惠。春天的味道有如嫩芽萌发般细腻,夏天的味道充满大地的力量,夏的余韵还未褪去,秋天就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浓缩万物精华,以备寒冬的到 来。而冬天的美味有如佳酿,又饱含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期待。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难舍的独特魅力。若各位读者能和我一同享受这四季的心境和味道,笔者便十分满 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