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运动的孩子才快乐
树上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来说:“妈妈,你知道我今天忘记带足球上学有多惨吗?”
“喔?”我好奇。“整个课间只能玩僵尸游戏,都玩腻了。下课把作业都写完之后,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树答道。
我继续问:“今天没带足球,你们玩游戏,那些平日没和你一起踢足球的同学,下课都在做什么?”“玩手机啊。”他说。我轻皱了一下眉头。他继续说:“那些平日不踢球的女生,也都在玩手机。今天我问有没有人要和我一起玩游戏,然后每节课下课后她们都来跟我玩,我都玩腻了,她们还在继续玩。”我说:“为什么平时她们不会自己玩,而是玩手机?”他说:“我问过她们,她们也不知道。”
从这些对话里,我看到了小学六年级孩子们的课间概况:孩子们下课后就玩智能手机,除非有人组织一个游戏,或有一群固定玩耍的朋友。手机成了孩子的乐趣来源,这让我呼吸沉重而谨慎。7~14岁,正是孩子发展人际连接与情感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的群体生活,和同学一起玩耍、合作,一起面对踢破玻璃窗要去道歉的窘境……都是好的陶冶。如果在这个时候掉入智能手机的小世界里,就会失去发展身体与人际关系的很多机会。
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每天带着足球上学,下课一吆喝,就有七八个同学一起冲出去踢球。某天下午,孩子们回家后,兄妹俩见到我后很兴奋地说:“妈妈,你想要先听坏消息,还是好消息?”旦旦说:“坏消息是树的,好消息是我的。”树说:“今天我踢足球,把学校的玻璃踢破了。”我心里觉得真好,孩子一定有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便问:“然后呢?你后来怎么负责的?什么心情?”他说:“我也没有硬着头皮啦!不过,我在总务处前面走了好几趟,才进去报告。然后就被主任说了说,我说要赔偿,主任说赔偿的事等以后再说。”我问:“心情怎样?”他说:“终于轮到我了。”我想起许多:“喔?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看见学校的玻璃窗被踢破了几次?”“5次。”他像是数过一样立即回答。“5次?有几次是跟你们这群踢足球的人有关?”我好奇地问。“5次。”他回答。然后,我们全家都笑了起来。我算了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每节课下课后都踢球,即使换了不同班级、伙伴,你还是每天带领同学去踢球……一学期如果有250天,加上现在……嗯,平均280天踢破一次玻璃窗……还好啦!你有个好学校,主任不会指责你们,只是讲讲道理而已,真好。”
父母需要警醒的是,孩子与生命之间的直接互动、连接与接触越多,他的心智、情感、身体,还有灵魂就越丰满。对0~14岁的孩子来说,生动、充满能量的,莫过于与肢体相关的各种游戏、运动,以及生活技能的锻炼了。而想要提供给孩子充足的机会,与这世界有所连接,有两个原则:
一是不要太早给孩子手机。如果为了联络需要,请不要给智能手机。
很多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甚至拥有两部以上,父母换新手机,就把旧手机给了小孩。这份礼物虽然会带来短暂的开心,却埋下了很深的隐忧:一方面,孩子会被太好玩的智能手机吸引,少了跑跑跳跳、与人连接的机会;另一方面,因为电脑或手机都是对环境高污染的产品,能久用就久用,是我们对保护环境能尽的心力。
二是支持孩子热爱运动。
通过运动可以发展肢体、整合身心、协调手眼;通过参与群体运动,可以体验人际互动,学会协调游戏规则,处理合作议题,这是小学时重要的发展。运动,尤其是有计划、能训练进步的运动,是一种能抗衡网络游戏的真快乐。
树到现在都还会经常说起这个故事:他上幼儿园小班时感染了水痘,我为了让他分心,以防抓破水痘,就给他买了一整套足球动画《哨声响起》,每集动画结束时,都有足球小教室。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踢球了。一开始是爸爸陪着玩,他也照着卡通的教导练球。等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就找同学一起出去踢球,热热闹闹的。后来,他参加了夏令营的足球活动,就跟着教练和球队练习;上初中后,进了社团与校队,继续练球。
树能在运动上这么有热情,要归功于爸爸的同步陪伴。爸爸把自己的心力也投注到锻炼身体上。他有热情,愿意陪孩子讨论球技,还到树的学校担任小小足球教练……这些都促成了树的热情贯注。
让我佩服的是,树吆喝同学下课一起去踢球这一点,竟可以如此持久而稳固。每天树都会背着球上学,下课后一群人就冲了出去,他会负责计时,好在上课铃响前回到教室。出太阳或下小雨,都不算什么阻挡。树的名言是:“上学那么好玩,为什么要放暑假?”原来他的“好玩”跟足球有很大的关系。0~7岁,是发展肢体的关键期,7~14岁则是发展情感人际的关键期,14~21岁才是发展认知的关键期。即将12岁的树,无论是肢体还是人际情感的发展,都跟足球有关!偶尔,我会在接他回家时早点去,到球场看他们踢足球,每个孩子都好快乐!我认得里面的几个孩子,他们也许在人际关系或学习上有过挫折,但在球场上都变得好快乐。于是,我心里想着:“只要有这样的快乐时光,生活就有了往前进的动力。”
耳濡目染的旦旦,虽然没有踢足球,但会在每节课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玩鬼抓人,一玩玩了3年,练就了一身跑步与躲藏的功夫。
在家里,除了不看电视,我们也尽量不在家里玩手机,这让孩子们与电子产品的关系很健康。对树而言,他的快乐就来自于和同学一起踢足球。这让他精神饱满,也不需要太多的电子游戏,因为快乐的源头并不在电子游戏中。我们从来没期望儿子的足球能踢得多好,或是以后利用足球特长为升学提供便利,也不在乎足球是否能为他未来的人生加分,重要的是他拥有了一项自己热爱的好运动,让他热情洋溢,让他可以从身体与人际互动中感受到的快乐。运动,在电子产品泛滥的时代,也许可以把孩子稳稳地留在正常发展的路上。
玩,也是大人的健康良药
身为家中长女的我,自小就是爸妈的小帮手。我很早就开始经济独立,支持弟妹的学费,处理妈妈的担忧,在爸爸过世后更成为家中中坚力量。但是在让人佩服的背后,我却忽视了自己应有的需要,有成为工作狂的倾向,可以不睡或忘记上厕所。
2011年,48岁的我忽然不再被“好大姐”的角色主导,而是由内在的“自然孩童”来感知这世界:呼吸变得好清晰,能像个孩子一样睡眠、吃东西、玩耍……这种状态用“好大姐”的标准来看,好像变得“没效率”或“闲散”了,然而,从能量层次来看,却是在饱满地活着,把更多鲜活的能量与颜色带到了工作中。尤其在主持儿童工作坊时,有了自然孩童人格的加持,真是如虎添翼。
在被“好大姐”人格主导的时代,工作之余,我用躺下或吃东西来休息;而在“自然孩童”主导的时代,我会用玩一玩来休息:在地上滚一滚、在房子外跑一跑、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看这世界、胡乱歌唱……这些动作很快就能让自己开心起来,能量与体力自然就恢复了。那些会被“好大姐”批评为偷懒,被禁止或遗忘的小游戏,现在成了我珍贵与了不起的解放。
暑假,在连着两周与孩子共同工作之后,我变得非常非常“不能动”。不是那种累到不行的无法动弹,而是没有需求,没有任何非做什么不可的动力,没有谁能迫使我做不想做的事情,这种状态很舒服。小小地耍赖、好好地休息、舒适地看小说、望着窗外发呆、没有目的地散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些成了滋养自己的活动。
于是,我提醒自己,如果几个月之后,我的主要领导人格又变回那个有完美工作需求的“好大姐”,那么我得明白,一旦我工作得不快乐了,就是到需要“玩一玩”的时刻了。
生命是慈悲的,每个人都有一帖滋养与疗愈自己的解药。我们不要在孩子爱玩的时候批判他,只需引导他活出平衡的生活。这样一来,“玩”就会成为一种闪亮的能力,滋养并充实他们成人后的健康人生。
让快乐成就美丽人生
树初一上音乐课时,老师带领孩子们欣赏了YouTube上的好音乐。这激发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从此他每天都在唱歌。那些在我听来饶舌又记不得的英文摇滚,从他变声的少年嗓子中唱出来好有味道,轻快的节奏伴随着他初中生活的每一天。树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强烈的热情与冲动。于是,我明白,若这一生有音乐陪伴,即使未来身处困境,他都可以微笑地连接内心深处这美丽的所在,从而坚强地度过。
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主角罗伯托.贝尼尼通过捉迷藏竞赛,帮助年幼的儿子化解对集中营的恐惧,并抓住机会在广播中播放古典音乐,安慰了被囚禁在女集中营中的太太的心灵。当年我总觉得那夸张的幽默感与想象力是电影才有的,而今,孩子们的行为让我相信这是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
让快乐成为一种力量,帮孩子们度过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成就他们的美丽人生。
不用奖赏,用酬赏
奖赏的意义是,我鼓舞你,并感谢你朝这方向走。于是,公司有年终奖金,学校有各种奖状、奖品,幼儿园有各种盖章、贴纸。许多时候,奖赏用起来很方便,而在某些时候,用得不适合,则折损人生的真实动机。
为了守护孩子自然的热情和主动的力量,我既不使用惩罚,也尽量不给奖赏。无论是用情绪低落或生气来惩罚,还是用责骂来影响孩子,用说教来强制灌输,只要察觉到了,我都会尽量避免。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恐惧成为家庭中的主导。
奖赏是一种约定好的礼物,例如:为了让孩子用功学习,而约定好给他多少奖金。这种奖赏危险的地方是,争取奖金成了要点,用功努力带来的充实感被奖金的光环遮蔽。
奖赏是基于心理学从条件反射的研究中而来,把人当成可以因重赏而努力的动物,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动力。
酬赏之所以不同于奖赏,在于酬赏是发生在好事之后的集体庆贺。为了庆贺树考试进步,我们全家去吃平日不会吃的烤肉吧!在这个全家一起欢庆的时刻,大家都会感谢树的努力,庆贺树的好结果。有时候,全家也会为了安慰失败或失落而去吃好东西,也许可以命名为“温暖打气,酬赏努力”派对。这样的好事情,我称之为酬赏,有别于奖励好成绩的奖赏。酬赏不是约定好的,顶多是默契或习俗;酬赏的物质受惠者是全家,而当事人则会在其中得到感谢及荣耀。
充满生命力的家庭酬赏
我们家常开派对,但不要过度想象喔!跟大家想象的奢华派对不一样。
两个孩子都喜欢“周末狂欢”。怎么狂欢?
就是到了周末,我们不规定他们的入睡时间,他们可以在床上看书、打枕头仗,可以很晚睡……这就是名为“看书趴”的周末狂欢。每逢辛勤工作的日子,每逢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打扫的日子,我们都会去外头吃饭,然后说:“今天庆祝……所以,多点一道菜喔!”或是,买一大包好吃的栗子回家,然后说:“要谢谢你们两个人,昨天很认真……所以,今天是栗子狂欢派对。”
光这些小动作,就足以让大家非常开心了。在庆贺的过程中,我们全程作陪,没有手机,没有工作,不接电话,就是全神贯注地陪孩子。吃栗子,开心吃饭,一起在床上看书、打枕头仗……真诚地同在、一起大声笑、只有鼓励与赞赏、没有严肃话题,构成了庆典的要素。这些明亮时刻的基础是平日的简单与稳定的质朴生活:在家吃饭、定时上床、没有零食、没有饮料,却因为爱而丰盛欢喜的平凡生活。
在孩子们分别上四年级与幼儿园大班那年,我们去美国旅行了一趟,因为时差,他们回到台湾后,每天都在黄昏时入睡,清晨4点就醒来。一周后,孩子们还维持着这样的生理时钟,而我们则早疲于清晨被吵醒。于是我说:“今天,你们两个可以熬到9点半才入睡吗?明天,至少睡到7点半起床。”天真的旦旦问:“有什么奖品?”我豪爽地说:“300元栗子,全家享用。”(栗子是当时家里爱的零食。)孩子们睁大眼睛,彼此对看,“哇喔!”两人一起发出赞叹,嘴巴都合不拢了,于是双方成交。果真,当晚孩子们拼了命,我们也尽力支持,用各种方法让他们一直撑到9点半才入睡。第二天,自然醒的树睁眼看到闹钟显示的7点40分,立刻大嚷:“成功!”于是,爸爸去买了栗子,全家幸福地吃了一个星期,这是长达一周的栗子庆典。
这是酬赏的一个小例子。为了大人的福分,我用栗子作为奖品要求孩子们忍住身体的自然规律。孩子们有了奖品当动机,撑过了一个多小时,每当想睡时,两人就睁大眼睛彼此提醒:“栗子!栗子!”孩子们的付出,带来的不是个人的酬赏,而是全家集体享用健康的栗子的欢庆。
平日里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好食物,而什么食物吃起来虽好吃又开心,却不利于健康。喜欢喝可乐的树在平日不会喝可乐,因为他喜欢健康的自己。然而,在庆典时,他就会喝可乐庆贺。平日不吃甜点的我也只会在庆典时享受蛋糕,让自己的快乐神经醒来。这就是庆典的精神。你知道吗?当大家都团聚在一起时,真的能听到彼此的胸膛里咚咚咚地响着。群聚的浓郁欢乐,是生命好的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