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穆斯林世界兴衰史的思考在1400多年伊斯兰发展史上,既有穆斯林共同体(“乌玛”)依靠信仰,团结一致两度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帝国、主导世界格局及话语权的全盛时期,也有穆斯林共同体因内部政治纷争和外敌入侵一再步入衰弱的历程。一、穆斯林世界的兴盛时期及其特征1400多年伊斯兰教发展史分成两类历史时期:一类是黄金岁月,另一类是衰落岁月。黄金岁月分为两次:一次是从610年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受到天启传教——到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归真后,四大哈里发时代不断扩张,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到伍麦叶王朝扩张到北非、西亚、南欧,至8世纪上半叶,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阿拉伯帝国后形成,下设9个行省,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域边界,西至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北达中亚,南抵撒哈拉沙漠——到10世纪阿巴斯王朝巩固自四大哈里发以来的扩张成果,建立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帝国版图内设24个行省,将封建统治推广到更大区域,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几百年中,伊斯兰教的出现,成为欧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阿巴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得以大举扩张的原因。747年,肥沃新月地带总督、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布·阿巴斯联合波斯北部呼罗珊省的什叶派阿布·穆斯林,举兵反抗伍麦叶王朝统治。750年,波斯兵团开进大马士革,推翻伍麦叶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阿巴斯王朝权力基础是阿拉伯穆斯林地方强侯势力与什叶派穆斯林的结盟。为了克服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改宗穆斯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阿巴斯王朝废除伍麦叶王朝时代阿拉伯人享有特权的行政制度,确立了穆斯林之间的平等。社会阶级从伍麦叶王朝四级制改为三级制。四级制:伍麦叶王朝社会精英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享有压倒性支配地位,傲视其他的社会阶级。其次是非阿拉伯改宗穆斯林。理论上,根据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所有穆斯林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但在现实中,他们的地位低于阿拉伯穆斯林。第三是“有经之民”,他们只要愿意定期支付人头税与土地税,即可享有帝国的安全保障,成为“被保护民”,并保有高度自治,包括自己的宗教信仰与崇拜,选择自己的宗教法律与领袖,并可在遭受侵略时获得穆斯林军队的保护。后是奴隶阶级。奴律制度在阿拉伯半岛行之久远,他们主要来自战争俘虏。伊斯兰教基本上不会将犹太教徒、基督徒等俘虏当作奴隶。历史上,住在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要比住在基督教国家的犹太人好过得多。欧洲的反犹主义是神学性的——犹太人是害死基督的元凶,所以不信任和讨厌犹太人。天主教对犹太人的谴责有悠久的历史。伊斯兰教不存在这样的态度,在伊斯兰教,犹太人被认为是“有经之民”(peopleofthebook)。因此,在伊拉克、也门和埃及等国家都有犹太人团体。这种重新运用阿拉伯半岛部族政治的原理,在血缘纽带的基础上,经由制度性的安排,创造出一个以地缘纽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集团,以巩固王朝统治。因此,伍麦叶王朝被称为阿拉伯帝国而非伊斯兰帝国。阿巴斯王朝废除前两级差别待遇,宫廷中大量启用波斯人等非阿拉伯出身的官僚与文人学者,从而使阿拉伯帝国蜕变成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阿巴斯王朝从理论上实现阿拉伯人与改宗穆斯林之间的平等,大大助长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扩张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此后,若被穆斯林大军征服之子民愿意皈依伊斯兰教,理论上便可成为穆斯林共同体的成员,并与征服者享有平等地位;若不愿改宗皈依伊斯兰教,则课以人头税和土地税。而在法律制度上,则力行“沙里亚法”统治,帝国统治彻底伊斯兰化。张锡模:《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世界政治***曲》(610—1914年),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版,第104—105页。非穆斯林改宗伊斯兰教,有的是因为伊斯兰教教义魅力而自愿改宗。如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萨珊王朝的波斯时,当时原本信仰祆教的波斯人改宗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倡导平等与正义,远较波斯社会严格的阶级分野更具魅力。而蒙古人没有阿拉伯人先进,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两条基本纽带,将哈里发统治下的不同民族连接在一起。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以阿拉伯语作为帝国的行政、宗教语言,担负着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旗手。阿拉伯语的传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效果更为显著。到11世纪,阿拉伯语已取代古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和阿拉米语,在从摩洛哥到波斯的广大地区流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伊斯兰教也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穆罕默德要求信徒们履行某些仪式,即伊斯兰教念、礼、斋、课、朝“五功”。他们一起祈祷、斋戒,一起为不太幸运的兄弟们承担责任,他们——富人和穷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和黑人——一起到麦加朝觐。这些仪式和《古兰经》的训诫结合在一起,不但提供了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提供了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体系,为穆斯林提供了一种特别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使他们感到彼此都是有共同使命的兄弟。伊斯兰信仰促成穆斯林团结并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版/修订版,第213、221、345页。此外,因为控制着东西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使帝国在近四百年间得以维持着控制区内便利的交通与贸易。兴盛的贸易与交流,不仅有力地支持着帝国的财政,更促使富裕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主要由贸易商、金融家、手工艺人以及专业知识人士组成的城市富裕住民,也成为伊斯兰文化发达的主力。另一次是10—15世纪,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巴斯王朝为了克服各地军阀自立为王的离心倾向,从中亚引进以突厥系为主力的白人奴隶兵团(mamluk,指来自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东欧的斯拉夫人、希腊人与中东的库尔德人等白人奴隶兵,以示与黑人奴隶兵区别)。在穆塔西姆(alMutasim,833—842年)哈里发时代,以中亚白人奴隶兵团作为哈里发禁卫军,谋求藉由突厥兵团力量来制衡自立为王的军阀,尤其是波斯地区与北非的什叶派军阀。该政策为日后突厥系游牧民在穆斯林世界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蒙古人在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的同时,旭烈兀变成波斯的统治者。他以大不里士为都,建立了伊儿汗国(伊儿汗一词意为“附属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统治者从属于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继承者尊伊斯兰教为国教,这反映并促进了伊朗—伊斯兰教环境对蒙古人的同化。发动“圣战”,从辽阔的原居住地中亚向四处扩张,又将伊斯兰教扩展到遥远的新地区。11—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突厥民族的一支塞尔柱人征服了一直属于基督教世界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现土耳其亚洲部分)。1299年,奥斯曼摆脱塞尔柱君主的统治,宣布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独立公国,打出伊斯兰复兴旗号,全力发展军事组织,新的“圣战”中心转移到安纳托利亚半岛,阿拉伯地区大批尚武穆斯林加入奥斯曼大军东征西讨:1389年,展开著名的科索沃会战,大破巴尔干诸国同盟军,吞并东南欧的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地;1402年,奥斯曼帝国开始兴起。1453年5月,麦赫迈特二世(MehmetII)苏丹呼吁发动“圣战”,同年消灭东罗马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该城从此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之后,西进兼并埃及;1536年,征服整个阿拉伯半岛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阿拉伯半岛诸民已从先前的统治者沦为被统治者。。15—17世纪,奥斯曼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界东起高加索和波斯湾,西至摩洛哥,北面从奥地利边界延至俄罗斯境内,南面深入到非洲腹地,再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伊斯兰帝国荣景。另外,16—18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1502—1736年)、印度莫卧儿王朝(1526—1857年)也接踵崛起,穆斯林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更加巩固,并使印度洋成为名副其实的“伊斯兰之海”。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天启语言受到所有穆斯林的尊敬与学习。这一时期,在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决定性力量。此后,伊斯兰教继续扩张,成为一股世界性力量,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穆斯林之所以实现这一切:一是仰赖军事力量。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印度莫卧儿王朝都是头等军事强国,且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莫卧儿王朝阿克巴时期,整个印度常备军总数达100万人。二是行政效率高。16世纪时,三大帝国的皇帝都是些才能非凡的人。如阿克巴拥有一支组织得很好的官僚队伍,待遇优厚,且有望得到迅速晋升,因而吸引了印度和国外秀的人才。当时,任命和擢升官吏的标准是才能而不是宗教信仰。三是经济发展。就经济标准而言,三大帝国都是当时的发达国家。四是仰赖伊斯兰文化力量,包括根据“沙里亚法”而确立的商业规则与契约文化、金银双本位制的确立、穆斯林政府征收低廉商业税、共通的国际性语言(阿拉伯语)、伊斯兰神秘主义苏菲教团修道场网络以及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