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突破口1:投其所好

既是基本的,也是管用的

“抱歉,这种衬衫只剩这一件了。”

听到店员这样说,你会怎么想?

可能会一下子产生“是别人挑剩下的吧”“恐怕有很多人试穿过”的印象。如果店员换一种说法,例如:

“这种衬衫卖得特别快,这是后一件了。”

你又会怎么想?大概会产生“要是流行,我也想买”“后一件了,不买就没了”的印象。这样的措辞就是成功利用了“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如此一来,拿着衬衫去收银台结账的人也会变多。传达同样的内容,如果使用不同的措辞,对方的接受方式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店员的目的是“希望顾客消费”,但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揣摩顾客的心理,采用“投其所好”的措辞。

“投其所好”的形式提出请求,对方也会乐于接受。只要意识到这个突破口,就能让对方高兴地听取自己的请求。

 

7 个突破口”中,我也会从“投其所好”这个突破口先开始考虑。只要养成考虑“投其所好”的习惯,就能让对方觉得你连性格都变好了。不,正因为你会主动考虑“投其所好”,所以性格是真的变好了。

下面是几则利用“投其所好”的实践故事。

 

STORY “投其所好”实践故事

飞机供餐的鱼剩下很多时,怎样措辞才能顺利调整配量

 

电影《快乐飞行》里曾出现令人不禁点头赞许的巧妙措辞。在该影片中,绫濑遥饰演某航空公司的新人空姐。在分配供餐的一幕,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

就在新人空姐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经验丰富的前辈说道:“像平时一样平均分配!看好了。”然后展现了高超的措辞技巧:

“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

由于是电影,其中自然存在表演成分,但前辈空姐这样一说,乘客确实会觉得鱼更好吃。后来,当前辈空姐询问乘客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这里就使用了“投其所好”的“措辞菜谱”。

“对不起,只剩鱼了。”

如果空姐这样说,乘客就会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废品回收站,哪里还有吃东西的心情,而像前辈那样说,乘客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选择鱼。这就是措辞的力量。

 

STORY “投其所好”实践故事

改名后销量提升十倍的蔬菜命名法

 

有种白薯名叫“山田芋(化名)”。提供食材送货上门服务的电商“Oisix”的菅美沙季一直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提升这种白薯的销量。尽管这种白薯格外好吃,但白薯终究只是白薯,自身再有实力,还是卖不出太高的销量。

“山田芋”

这是该白薯的品种名。

后,菅女士同团队众人商议,决定不用品种名,而是起个昵称。

“生焦糖芋”

这个昵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令人陶醉的味道与温和润滑的口感。这正是购物主妇的“所好”,用主妇特别喜欢的“生焦糖”一词重新命名,成功地刺激了顾客的购买欲。通过改名,该白薯的销量竟然提升了十倍之多,连续两年夺得邮购商品的销量奖。

 

STORY “投其所好”实践故事

让习惯压低价格的厂商收购高价商品的措辞

 

某公司做的是向汽车厂商提供导航系统的生意,也就是所谓的外包公司,但厂商的条件非常苛刻,去年把价格压低了3%,今年更要求降价5%。尽管降价会导致该公司的纯利润减少,但社长不得不接受,所以很是犯愁。后,社长觉得必须做些改变才行,就向厂商提出了一个关于高价商品的方案:

“让我们制作高价的高规格型号吧。”

厂商对此的回答是No”。社长大伤脑筋。今年春天,当他正想再次提案时,突然想起并使用了“措辞菜谱”。这次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请求,而是在仔细研究了厂商的经营状况后,使用了下面的措辞:

“让我们制作贵公司的旗舰型号吧。”

说出口的一瞬间,社长感到无比紧张。

厂商的部长则一拍大腿:

“好,早就在等你提出这个方案呢!!”

于是双方很快签了合同。原来,厂商虽然有好几种导航系统,但缺少代表性的旗舰型号。正因为社长充分揣摩了对方的心理,才找到了这个“投其所好”的突破口。

至于商品本身,其实与此前的提案一样,就是高价的高规格型号。

在充分揣摩对方心理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提案,不仅事关高价商品,更关系到企业经营,所以能打动对方。

摘自《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Chapter One 一句话赢取人心

想在邮件信件里沟通感情时?

“又及(P.S.)”

如今,邮件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因为工作内容的关系,和同一个人往来将近一百封邮件也不罕见。因此,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工作中的邮件不该夹杂感情,应当避免废话,语气平淡地写就可以了。但这样,就没法沟通感情了。各位难道不觉得这种往来邮件让人喘不过气来吗?

因此,尽量留心在文末加上“又及(P.S.)”,用一句话简单谈谈近况,或者表达感谢,或者说说宠物的事情……这样对方也会回应你的。

只是加上一个“又及(P.S.)”,就能很容易想象出对方的表情,也能沟通感情,工作也会顺利进行下去的。

而且,哪怕是改变一下邮件固定用句,比如“长期以来承蒙您关照”“您好”“您好吗”“今天您辛苦了”“之前多谢您了”之类的,也能沟通下感情。

要点? 要想沟通感情,试着在“又及”中谈谈工作以外的内容。

 

商务会谈中希望对方放心、相信自己时?

“有什么问题请尽管联系我。”

买完商品后发现有损坏,签完合同后出现了问题,这种事可能谁都碰到过吧。不过如果买东西和签合同的时候,对方负责人说:

“有什么问题请尽管联系我。”

“有什么烦恼随时找我来商量。”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通知我。”

这样就能放心了吧。

当然,这句话对部下和后辈说也有用。

比如让对方挑战一项新工作的时候,对一无所知的新人就可以这么说:

“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跟我说。”

“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

“有什么烦恼尽管跟我说!”

探讨对方的烦恼、问题、担心的事,帮助对方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用说,这就是培养信任的方法。

如果想增进自己与部下和后辈间的信任,一定要试试这一句话。

要点? 部下和后辈都需要一个可以谈心的上司。

 

Chapter Two 一句话拉近距离

表示感谢、鼓舞之情时?

“多亏了你!”

对于刚刚走进社会还没习惯工作状态的新人来说,上司说的话,无论关于什么都非常重要。当然,他们对于表扬的话也非常敏感。

在我还是刚进社会的新人时,和前辈一起接了一份重大的工作。我们好不容易完成它的时候,上司对我说:“山岸,虽然你是我们所有人中年轻的一个,但这次多亏了你啊!”

俗话说要让新人露露脸,这应该就是给我面子吧。

即使如此,这句话我直到现在也难以忘怀。

还有一件事。

我给一家企业培训结束后,有人跟我说:

“这话说了您可能不信,有个参加过培训的员工如今成

了老手,销售额也增加了!多亏了你!”

“从那以后员工们的气色都变了!大家工作都特别认真!全都多亏了你!”

听人这么说,我不可能不高兴吧。

这时,我都会说:

“希望有机会再度共事!”

“希望还有机会为贵公司努力!”

“希望还有机会拼命努力让您满意!”

所以,在一切都进展顺利、得到预期效果时,我就会留心效仿之前的案例说:

“这全都多亏了你!”

“多亏了你,进展才会这么顺利!”

“多亏有你在!”

要点? 通过鼓舞对方来推动工作顺利进行。

 

想若无其事地表扬他人时?

“很像你的风格。”

“××前辈,你好厉害啊!”当我这样赞扬前辈时,有的人会感谢我的赞誉并坦率接受;有的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会欣然接受;也有的人会认为我在溜须拍马;还有一些人态度果断地告诉我不必为了客套强行吹捧,让我慌乱不已。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在听到赞扬后都会坦率接受的。

比如有的男性被女性表扬后,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误以为对方对自己抱有好感。反过来,有的女性被男性随口表扬今天很好看以后,就会误会对方有什么企图从而疑神疑鬼。对吧?

于是,本来只是赞扬的话语,有时却会让对方产生误解和疑问,甚至产生不信任感以及警戒心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赞扬他人时可以若无其事地说:

“很像你的风格。”这句话不会给人一种在赞扬他的感觉,因此也不会被当作是奉承或者客套话。

但对方却会因为自己的个人风格得到了肯定而心情变好,也并不会讨厌这句话。而且大家对此都微笑以待,应该没有不高兴吧。

因此,当我赞扬上司和前辈时,我会说:“不愧是您,很像您的风格!”

当部下和后辈努力做出成果时,我会说:“很像你的风格!”

当我想若无其事地表扬女性时,我会说:“这件事很像你的风格!”

当我想赞扬客户时,我也会说:“今天的饭菜很像你的风格!”

各位也试试用这句话来赞扬他人吧。

要点? 风格就代表个性,明白了这一点,没有人会不高兴的。

摘自《话要这么说,人要这样带》

 

第6章 传达

①针对业绩差的下属

○→“你制作的方案书很易于理解。销售中有什么问题吗?”
×→“你的业绩什么时候才能提升啊。”

针对业绩低迷的下属,上司容易一味地做出警告。然而,业绩差必然有其原因,如果不能克服这个原因,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因此,上司需要仔细了解下属的现状。为此,首先需要营造易于交流的氛围。我以前业绩差的时候,就不想接近上司,甚至可以说,为了避免挨训,我会积极地避开上司。
也就是说,上司若是一味训斥,只会令下属疏远自己,难以把握到真正的问题点。这样下去,永远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上司应该先寻找下属的优点,予以褒奖。什么优点都可以,例如擅长制作企划资料,或是擅长寒暄等等。
人一旦受到夸奖,就会向对方打开心扉。然后,只要问清问题点就可以了。

下面这个失败的例子,就是某位销售课长诘问业绩差的下属时的对话。

上司:“高井,这几个月你的业绩一直低迷。到底有没有干劲啊?”
下属:“对不起,我会努力的。”
上司:“别总是光嘴上说。之前就惹得客户投诉,赶紧想办法自立啊。”
下属:“是,对不起……(只想赶快逃开)”

这种批评方式之所以不好,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①会让下属觉得自己全无是处
也就是说,下属会觉得“业绩差=一切都差”,这样只会让下属丧失自信。而且,“到底有没有干劲啊”之类的措辞,对于找到解决对策没有丝毫帮助,称为“上司想让下属道歉”的利己主义也毫不为过。

②拿以前的投诉说事儿
拿过去发生的问题说事儿,并不是好办法。批评应该只针对一件事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像下面这样说:

上司:“高井,辛苦了。你前两天制作的报告书,很易于理解,帮了大忙。”(→先予以夸奖,让下属放松)
下属:“谢谢。”
上司:“对了,这个月已经过半了,销售额还不太好看啊。”(→陈述事实)
下属:“是,这个月也做得不好,对不起。”
上司:“不用道歉。我知道你在拼命努力呢。”(→表明对下属的信任。偷懒的下属这时就会反省)
下属:“是。”
上司:“销售中有什么问题吗?”
下属:“拿不到新客户。近只能取得预约,但无法更进一步。”
上司:“能取得预约了么?很好。接下来该怎么说呢?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认可下属的成长)

上司应该像这样先予以夸奖,让下属放松。如此一来,下属就会觉得上司认可了自己好的部分,从而对上司产生信赖,形成易于交流的氛围。针对业绩差的下属,关键的一点是要问清当前的问题,然后设法解决。
一味地大发雷霆,只会让下属心生畏惧,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

②针对业绩拔尖但还应具备更多团队合作意识的下属

○→“谢谢你一直都很努力。作为下任经理,希望你能多关照后辈。”
×→“你在顾及自身业绩的同时,还得在行动时多想想团队啊。”

一方是想提升团队业绩的经理,另一方是只顾提升个人业绩的销售员。二者的立场有时是对立的。

在这里,我想稍微讲讲我过去的经历。
我当销售经理那会儿,有个业绩拔尖的下属,名叫中西。某月中旬,他连续六个月达成了个人目标,由于手上有两个大客户,所以直到月末,他都比较清闲,似乎想留些精力到下个月再用。
然而,整个团队却面临难以达成当月目标的危险。直到上个月,团队已经连续三个月达成目标,但近两个月,月中旬的销售额很不好看,所以我都把中西的个人目标从100%调高到了105%。
我认为,既然要推荐中西当下任经理,那他就不仅应该调高当月的个人目标,还应该带团队里的后辈一同做销售,培养团队意识。我觉得他没有理由不帮忙,就提出了要求,可他的反应却委实出乎我的意料。
我们之间的对话如下:

上司:“中西,辛苦了。这个月也进入后半段了,你本月的目标看来也达成了。”
下属:“是的……(又要调高目标了吗?饶了我吧。)”
上司:“你也看见了,团队这个月的销售额不太好啊。”
下属:“是啊。(来了,肯定又要调高目标……)”
上司:“为了团队,希望你这个月也能做出超额的销售业绩。”
下属:“知道了。(果不其然)”
上司:“还有,木村和仁科还是新手,工作进展困难。你能不能带他们一同做销售,给他们做个示范?”
下属:“还要带他们做销售吗?加上调高目标,我忙不过来啊。(为什么只针对我?)”
上司:“因为你是团队的王牌嘛。在顾及自身业绩的同时,还得多想想团队啊。”
下属:“是,是……(露出难以接受的表情)”

的确,使用这样的措辞,下属中西是无法接受的。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只可惜当时不懂。
这样的措辞会让下属丧失干劲,甚至连个人销售业绩都有下滑的危险。人不能只靠金钱或名誉来控制积极性。
上司应该像下面这样,一边慰问一边交谈:

上司:“中西,辛苦了。这个月也进入后半段了,你本月的目标看来也达成了。”
下属:“是的……(以为又要调高目标)”
上司:“你也看见了,团队这个月的销售额不太好啊。”
下属:“是啊。(我知道了,说吧。)”
上司:“中西,谢谢你一直都很努力。真的帮了大忙。”(→从上司的角度表示慰问)
下属:“是。(……有事要拜托我么?)”
上司:“唉,老是要拜托你,真不好意思。希望你这个月也能做出超额的销售业绩。还有,作为下任经理,希望你能多关照后辈。当你成为经理的时候,这些经历都会帮到你的。”(→使用铺垫语)
下属:“呵……除了调高目标,还要照顾后辈?”
上司:“我知道很为难,但拜托了。我想推荐你当下任经理。以前的课长要我带后辈一同做销售的时候,我也觉得很麻烦,但现在想想,正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我才能顺利地坐上管理职位。”(→表明拜托的理由 自我表露)
下属:“原来如此,请务必交给我吧。”

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①表明要求其具备团队合作意识的理由
反面示例的措辞,是把要求其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视为理所应当了,下属并不会接受。而在正面示例中,上司表明了推荐中西当经理候补的理由。
只有有了能够接受的理由,人才会开始行动。在终身雇佣制已经崩溃的今天,“为了团队(公司)努力”的措辞并不能说动下属。

②提出要求前使用铺垫语表示慰问
很多上司会把工作集中交给业绩好、工作能力强的下属。我以前就是这样。也许上司觉得不要紧,但对下属本人来说,可能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建议上司使用“老是要拜托你,真不好意思”之类的铺垫语,谦逊地提出要求,下属就会积极接受了。
倘若上司视为理所应当,就会激起下属的抵触情绪。

③针对拼命努力却毫无成果的下属

○→“谢谢你一直都很努力。我以前也经历过拼命努力却做不出业绩的时候呢。哪里有困难吗?”
×→“结果就是销售的一切。你再出去多跑跑。”
×→“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问题出在哪里?”

针对做不出业绩的下属,上司往往试图通过批评进行激励,促其奋起,但这样做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下面就以我刚成为销售经理时的对话为例。

上司:“辛苦了。这个月的进度还是停滞在70%,这样下去又达不成目标了。”
下属:“是,对不起……(能不能赶紧说完)”
上司:“怎么就是做不到呢?”(→这样说于事无补)
下属:“对不起。(怎样才能摆脱呢)”
上司:“结果就是销售的一切。你再出去多跑跑。”
下属:“是,我会努力的。(逃一般地离开了公司)”

这样下去,就算下属增加拜访客户的次数,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上司并没有引导下属寻找解决对策。既然下属已经在拼命努力,到了这一地步,肯定已经很羞愧了,所以上司应该仔细考虑措辞。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像下面这样说:

上司:“辛苦了。这个月的进度还是只有70%吗?这样下去,恐怕又达不成目标了吧?”
下属:“是的。”
上司:“谢谢你一直都很努力。我以前也经历过拼命努力却做不出业绩的时候呢。”(→慰问 自我表露)
下属:“是。(没想到课长也有这样的时候)”
上司:“哪里有困难吗?”(→针对事情本身进行提问)
下属:“事实上,收官阶段的签约环节不太顺利。”
上司:“哦,签约有困难么?咱们一起思考改善对策吧。”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意识到以下三个要点:

①对下属的拼命努力表示慰问
如果下属偷懒,上司自然需要严厉批评,反之就该先表示慰问,然后一起思考解决对策。

②上司自我表露,让下属感到安心
此外,毫无成果的下属为了不惹怒上司,往往会以一句“我会努力的”敷衍了事。
因此,上司应该坦言自己的失败经历,向下属敞开心扉,这样能让下属感到安心。
这也可以称为“自我表露的回报性”。所谓自我表露的回报性,是指你向对方敞开心扉,对方同样也会向你敞开心扉。
下属会想,“经理向我讲了自己的糗事。经理也有过失败。那我就实话实说吧,跟经理好好商量商量。”

③提问应该聚焦于“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人
“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这样的措辞,是把焦点放在了人的身上,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责备,只会考虑如何逃离当场。
相反,上司如果说“问题出在哪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针对的对象就是事情本身,所以下属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责备。

摘自《不懂说话,怎么带团队?》

 

  所有刚刚学习讲故事的新人都想找到重大的故事,以此抓住组织、候选人、品牌的核心,这也是他们心中的圣杯。在养成讲述个人经历的习惯之前,他们就想寻找到一个品牌故事,或是机构内部故事,让故事囊括撩拨感情的关键句,让人们反复传颂,疯狂传播开来。他们想找到一个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故事,抓取人们关注,让人们得出的观点和自己预期的相一致。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自由在行进”的故事十分具有感染力和激励作用,这种故事会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所有的异议都是“反对我们的”。理解复杂的真相要花费更多时间;这些真相似乎会延缓自由行进,因此人们将其理解为自由的丧失。

    这个故事在快速传播,而传播缓慢和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法则具有风险,甚至有些被动。但是谁会选择这样的故事?他们是怎样选出的?有哪些同样有力的故事也曾在考虑之列?了解群组创造故事、选择故事的过程,和了解精彩故事的特点同等重要。

    被选中用来代表一群人或一个目的的故事,必然能反映出整个群体的决策过程的好坏,也能反映出整个群体的思维模式的优劣。如果整个群组内部杂乱无章、相互冲突,那么讲出的故事也往往是杂乱无章、自相矛盾、软弱无力的。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在面对逆境时能勠力同心、不惧风险、遵守纪律,那么他们则更有可能寻得一个富有意义的故事。

    借鉴一下神话传说,这些较宏大的故事是一些原始意象的编撰,能触发更深、更个人的认知,因为这些故事突出了体验和反应的普遍规律,能够引起注意力,让人找到意义和归属感。恐惧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心理规律,都市传说证明了恐怖故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爱、希望、信仰的故事则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添加更多画面感,甚至还需要相应的自我修养才能像恐怖故事一样传播得那么快。

    如果群体塑造故事时是严格对“故事”进行分类或者公式化地拼接的,那么这会给你一个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深刻理解了集体的创造力和观察力。没有现成的公式能教会你如何统一群体意见,也没有一个“标准流程”让你明确知道缺少了话太多的人,话太少的人等。即便你仅靠一人之力就创造出了完美的故事,那么你还是需要让群体中其余人员相信,你的故事就是“好的故事”。

    了解了群体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你才能在左右推诿、翻江倒海的群体情绪波动中自由航行,找到故事创想。因为,一个好的故事,如果需要经过集体同意之后才能讲述出来,往往会缺失统一性和魔力。

    要选择恰到好处的故事,一方面要依靠团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依靠团队利用主观思维做决策的能力。但要注意,团队在面对图像、意象、情绪这类不太熟悉的领域时,经常会过度简化这些不可测量的价值,将其转换为某些可以计量的标准。这种依赖数字的做法并不能创造出好故事,只不过是让决策变得轻松了而已。

另外一种人们经常选择的逃避方式就是,过于依赖团队里有权势的人的想法来决定故事。如果这人恰巧是个讲故事好手,那么这种方式也行得通。类似马丁·路德·金、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领导人曾讲述过精彩的故事,激励了成群的人们进行行动,将愿景变为了现实。

    然而,大部分像我们这样的平平之辈只能困于团体之中,在悖论、冲突的价值观、多元化中挣扎,这让我们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缺乏凝聚力,包括在寻求“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故事”的决策上也是如此。这些团队倾向使用数据、规则、运算,只为了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理性”。

    在埃伦·兰格(Ellen Langer)所著的《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一书中,引用了针对“控制感的假象”的研究,她冷酷地解构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利用原则和认知框架来提高决策质量。尤其是在商业领域,让决策过程更轻松的“惯例”可能会让我们错过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但更引人入胜的体验。

    我们的行为变得越机械化,我们的故事就会变得越缺乏内涵。

    并不存在什么神奇的公式。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的、主观的。你的文化背景、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性格,还有近经历的事件,决定了你的目标和对成功的定义。我曾看到过许多团队陷入激烈的争论中,似乎在寻找“正确”答案。

    主观问题往往有着不止一个“正确”答案。要想找到一个故事,让目标市场用户觉得受到重视,取决于你们所处何处、所为何人,取决于你们所处的时间,取决于你决心影响他们的目的,取决于他们报以回应的原因。

    所以在群体决策中,无论你是自愿选择了问题的答案,还是被迫选择了问题的答案,即便终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你也一定要从自己的角度发现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

    数据确实能回答我们的一些问题。然而,我们利用典型小组、实验性活动来选择和检验故事创想时,或是直接讲述故事创想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将由群体内决策人员的主观意愿做决定。在这样的主观环境下,我能提出的重要的建议就是,要投入感情。

摘自《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