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开一扇窗,

让孩子可以看得更远。

孩子需要在家以外的地方,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练习。

 

做完料理,大家一起把做完的东西吃光光,是每次烹饪课的高潮。孩子会选择使用他们喜欢的餐具,例如叉子、汤匙、筷子,或者是手。孩子们一起吃饭的气氛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用手捏菜、用叉子叉起整个三明治吃,或是用筷子当竹签,把一堆菜穿起来吃。当然,有很多地方是无法让孩子们这样放松地吃饭的。因为正是在那些地方,孩子们需要学习怎样更恰当地融入不同的场合。相处融洽不一定是跟人,有时候跟整个气氛和环境也有关系。于是,我开了有关餐桌礼仪的课。

对于次上烹饪课的孩子来说,动刀铲这件事,是有几分危险感的。孩子们并不一定会受伤,只是我们会更重视引导受伤之后孩子的心态。

 

记得女儿还没满两岁,她就跟着我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我煮汤烧水的时候,也会担心她受伤。她次煎蛋,被锅边烫了一下,哭得满脸花。我一边用温和的口吻安慰她,一边替她用凉水冲洗、处理伤口。当时她就说:“我不想再做饭了,锅子好恐怖。”第二天我要做中午饭时,还是请她来帮忙,结果她一口就答应了。我们母女俩又在厨房里一边哼歌一边做菜了。

 

在教小朋友做菜的这么长时间里,有人被菜刀划伤过,有人被锅子烫到过。我也发现,孩子之后对下厨害怕与否,百分之七八十都取决于大人的态度。儿童班没有家长陪同上课,就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受伤了,我们也从不大惊小怪,只是尽快替孩子处理伤口。后也会拍拍孩子,提醒他下次要小心。

 

亲子班因为孩子们年龄小的关系,通常都是由家长陪同的,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孩子仍有受伤的可能。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五岁多的小男孩,妈妈从一进教室开始就一直在他的耳边提醒他:“一会儿烫的东西不要摸,不然烫到你就留疤了!”“如果要切东西妈妈可以帮你切,刀子很危险,割到会流血。”我看着孩子还没开始做菜,脸上就流露出不安的表情,似乎一会儿就要发生不幸的意外似的。

 

就在切马铃薯的时候,我听到背后传来一声惊叫:“切到啦!就跟你说我来切,你就不听!刀子怎么可能不会切到手?”原本孩子还没有哭,但看着歇斯底里的妈妈,后还是哭出来了。我赶紧过去先安抚妈妈,再把孩子带开,跟妈妈说我们会处理。结果我们一转身,妈妈就赶紧把孩子没切完的菜替孩子全部切完了。

 

我替孩子把伤口包扎好,问他:“痛吗?”他回答地很有趣,他说:“不痛,但是我妈妈比较可怕。”此刻我想我懂他要表达的意思。

 

父母爱护和保护孩子,这是很合理、正确的。只是有时太过于小心及把小事夸大,会让孩子少了再试一次的勇气,却多了遇事退却的心态。受伤这件事,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时要小心,使他们更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上。上课中,孩子们也会相互提醒要小心要注意安全,也不会拿着刀子嬉闹。对于烤箱和热的锅子,他们保持的是一种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害怕。

 

大声斥责或是惊慌提醒的方式,并不会让孩子之后一定一路平安。要让孩子学习面对危险,更要让孩子知道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孩子受伤之后是逃避,还是调整自己的处理方式再去面对,这与大人的引导,有着微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