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推荐序:向好看致敬

 

高爽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我上初中的时候,刚开始学物理,加上之前一直爱好天文学,产生了一个动手做点什么的

冲动。我所读到的天文书籍,充满各种表格,记录着太阳系内行星们的距离、大小、运动

轨道等参数。每天面对着这些表格,自己的头脑不太好用的时候,看到的就只是数字而已。因此,我打算做一个等比例的太阳系模型。我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父母工厂里拿回来的铁丝,结合自己的计算,做出一个又一个行星轨道,再用某种还没想出来的方法把它们固定起来。

 

嗯,终于在暑假里某一天的自然醒之后,我开动了。很快,大约在晚饭前,我放弃了。我发现比例很难实现,要么放弃轨道的真实比例而讲究天体大小,要么反过来放弃天体大小的真实比例。即使做出妥协,我弯成圆环的铁丝也惨不忍睹—那根本不是一个圆,而是无数个坑坑洼洼的高级曲线拼合而成的鬼,出自12岁孩子之手。我承认,在那之前我没怎么用过钳子。

 

在那之后,我没再做过类似的事情,但一直对用好看的方式表现科学念念不忘。好看,不仅需要借助成熟的技术,还和文化与心理有着奇妙的关系。我在天文台做博士后的时候,有位同事,也是我的师兄,他之前在论文里放的插图总是体形巨大(和他的身材成正比)、风格暗黑,可当他有了一个女儿之后,画出来的图竟然总是用到玫红和绿茶这样的浅色,风格变得相当小清新。而同组的另一位女同事,是个典型的女汉子,始终秉持着大红、大紫、大黑线的画图风格。

 

好看,是一场永远值得追求的旅程。好看的意思,从来都不仅仅是艳丽那么简单。好看意

味着赏心悦目,更意味着精益求精。好看,是有信息量的,是信息的基本载体。早在几十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朱砂在山洞里涂抹出早的星空的景象。那是早于文字、公式、

表格的艺术,也是科学。用信息图的方式展现天文学,我们终于有了这本好看的大书。信

息图,即用平面设计的思路,清晰、准确、有趣地表达信息、数据和知识。信息图的方式

古已有之,饼图、柱状图都是信息图的常用元素,天文学家更是信息图的大宗用户。基于

新的技术和新的概念绘制的信息图,是今天信息传播的流行趋势。

 

本书的两位作者斯图亚特·洛维(Stuart Lowe)和克里斯·诺斯(Chris North)都是职

业天文学家。他们参与过多个空间望远镜项目,合作开发过好几个漂亮的数据可视化程序。

同时,斯图亚特·洛维长期参与英国天文科普广播节目《The Jodcast》的制作,克里斯·

诺斯经常在BBC的星空节目中客串。两位天文学家,兼有技术员的极客精神和星空情怀的

热忱。再加上平面设计师马克·麦考密克(Mark McCormick)的协助,更是保证了这本书

的好看度与科学性水乳交融。

 

所有的图像,都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真实的观测数据在背后作为支撑。已经发现的全

部的太阳系外行星,按照它们各自的尺寸和发现的方法排列聚集成图,用太阳系的尺寸作

为比例尺;地面上的大型望远镜按照它们所在地的海拔高度一字排开,清晰展现天文学观

测对环境的依赖;不同的人和组织发现的彗星数量采用不同尺寸的图标列举……这本书里

的每一个像素,可能都代表着千万年光阴、千万次等待、千万种尝试,或千万里距离;这

本书里的每一种颜色,可能都代表着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种新知,或一个世界;这本

书里的每条线,可能都代表着一次旅程、一次飞越,或一处认识的边界;这本书里的每一

幅大图,都让我有做成海报挂在办公室墙上的愿望。

 

邹熙,是我遇见过的认真的译者。她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对科学的热爱,查阅了丰富的资料,不仅优质地将文本翻译成中文,还指出了原作者的不少问题。是邹熙的工作,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天文学的美妙。翻阅这本书的译稿到尾声的时候,我好像已经看到了今天不会用钳子的少年们,或许12岁,或许32岁,正贪婪地趴在这本大书上,看着彩图里的世界,双眼如炬。他们的脑袋里面,正像烟花一样熠熠生光、热烈纷繁。

 

正在我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是否知道一本关于宇宙信息图的书。我猜,因为

有不少读者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行的过程,将同样是一场有趣的旅程,就和书中展

现的人类探索的旅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