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动物进化历程

动物界是按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演化的。其中经典的一个环节就是脊椎动物完成了从水生到陆生、从变温到恒温、由卵生到胎生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我们人类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化石 

生物的尸体或是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经过自然的作用被保存在岩层中,这些遗体、遗迹都叫作化石。化石在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就像现在的照相机,将几亿年前的影像拍下,然后展示在现代人面前。

象的进化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可以发现一个物种完整的进化轨迹。就拿大象来说,早在距今5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它的祖先始祖象便已在地球上出现了。

进化的证据

1861年,古生物学家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实际大小和现在的乌鸦相近,全身都有羽毛,两翼和腿清晰可见。始祖鸟生活在1.5亿年前,并没有完全进化,所以它身上还有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成的。

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够生存,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则会被自然所淘汰,如长颈鹿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进化出了长长的脖子,这样它们就可以比短脖子的动物得到更多的食物。这就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长得非常奇特,它们虽然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植物—海葵像盛开的花朵,水螅像柔软的柳条,珊瑚像鲜艳的小树??全世界的腔肠动物大都分布在温暖的浅海中,只有水螅生活在淡水里。虽然它们长相各异,但都是由两层细胞形成的空腔,一端封闭,另一端为有触手的口。

刺胞动物

刺胞动物是指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的无脊椎动物,有水螅体和水母体两种不同的体形。它们都用腕状的触手捕食,并将食物抓入消化腔内。它们的触手上都长有叫作刺丝囊的刺毛。

有毒的口袋

别看长得漂亮,但腔肠动物却都是“狠角色”——它们的触手上有毒!这些毒素能麻醉猎物。腔肠动物只有一个口而没有肛门,就像一个口袋,食物从口中进入体内消化,残渣仍然从口里排出。

多种多样的繁殖

腔肠动物的繁殖方法为多样,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有的还会多种方法并用、世代交替——水螅型出芽生殖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产生精子和卵,受精后再发育成水螅型的腔肠动物。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栖息地非常辽阔,从热带大陆到南北极的海洋,从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地池塘到800多米以下的深海,都是它们的乐园。软体动物种类繁多,仅次于节肢动物—现存种类超过10万种。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都具有柔软的身体。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只有部分双壳类和腹足类迁移到半咸水和淡水中栖息。

身体结构

软体动物由3个主体部分组成:中间主体,被称为内脏囊,被石灰质的贝壳所覆盖;头部是从内脏隆起伸出的部分,能够感觉和进食;肉足是与运动相关的部分。

奇形怪状的足

软体动物的足一般位于腹部,当足部肌肉收缩波动时,带动身体一起爬行。河蚌的“斧状足”、章鱼的吸盘足都可用来固定身体;浮游种类的足可变成肉桨,像鱼鳍一样在水中游动。

繁殖

软体动物的生殖方法各有不同。卵子有的是逐个被排出体外,有的排出后靠胶状物质黏在一起形成卵群。受精卵一般在体外孵化,但小河蚌在妈妈的鳃腔中孵化,而小田螺是在妈妈体内发育完全后直接被生出来。

多功能的外套膜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的重要器官。它分泌的含钙物质可以形成坚硬而美丽的贝壳;它还可以分化形成软体动物的鳃、肺、水管和开孔;有时也会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感觉能力。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洋中。它们或是固定在海床上,或是漂游在海底中。现存的棘皮动物大约有5300种,其中包括著名的海星、海胆、海参等动物。棘皮动物幼年时身体两侧对称,成年后变成辐射对称。

带刺的香肠

刺参体形呈圆筒状,背面隆起,具有许多刺状突起,像是一个带刺的香肠。它们白天待在乱石缝隙间,夜间依靠管足与身体的收缩缓慢爬行寻找食物。它们主要通过粗糙的皮肤和刺突来自卫。

突出来的骨片

棘皮动物的内骨骼由一些钙化的小骨片组成。这些骨片或长成关节,如海星、海百合;或长在一起像个水瓶胆,如海胆;或散布在体壁中,如海参。小骨片常常突出体表,形成粗糙的棘。

植物般的动物

海百合的外形长得像植物。有柄的“柄海百合”犹如海底的百合花,成体无柄的则如飘动的羊齿植物。它们的口朝上,用羽毛般的腕捕捉有机物和微小的浮游生物。

海底刺猬

海胆的身上长着许多刺,就像一个仙人球。它们喜欢在海藻丰富的礁林、石缝中安家,特别爱吃海带、裙带菜以及浮游生物。跟刺猬一样,遇到敌害,海胆也只是拼命缩紧身体,露出尖刺。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根据触角和足的数量不同可分为4个纲:蛛形纲、倍足纲、甲壳纲和昆虫纲。它们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身体被角质层或壳所覆盖;可以分为许多个部分,或是称为许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对连接起来的触角或者足,可作为运动器官。节肢动物有100多万种,其中大部分为昆虫。

爱换新装的孩子

节肢动物的外皮不会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它们必须顽强地冲破旧“衣服”的束缚,产生蜕皮现象。到长成成虫之前,它们要换掉几套“服装”。越是生长旺盛的幼虫,“换装”的次数也越多。蜕皮时是它们脆弱的时候。

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体表附有壳一样的外骨骼。当它们蜕皮时,外骨骼也要脱落,蜕皮后的节肢动物自身还会分泌新的外骨骼。外骨骼的作用与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类似,可与肌肉共同完成各种运动。

全身都能呼吸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是由皮肤直接形成的。其中,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为皮肤向外突起形成的书鳃,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则为向内凹陷的书肺。而蚜虫和恙螨根本没有呼吸器官,全靠体表呼吸。

传宗接代

节肢动物有雌雄之分,甚至雌雄个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有些不一样。从幼虫到成虫,会经历不同的形态变化。雄蜂是由没有受精的卵长大的,这就是奇异的孤雌生殖。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既有其祖先—鱼类的特性,又能适应陆地生活。两栖动物身上的颜色有利于生存—鲜艳的颜色是对捕食者的警告,与背景相融的色彩便于伪装。两栖动物一般在水中产卵,幼体经过变态后,成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它们既不能在海洋中生活,也不能在荒漠中生活,寒冷和酷热的季节里还要冬眠或夏眠。

两栖动物的种类

两栖动物基本上有3种:有腿有尾的是蝾螈和水螈,它们的身体颜色鲜艳;有腿没尾的是青蛙和蟾蜍,在任何有淡水的地方都能找到它们;有尾没腿的叫蚓螈,看上去像蚯蚓,只生活在热带地区。

两栖动物的成长

两栖动物都是在水中交配和产卵的。由卵孵化的幼体,在水中生长和发育。幼体用鳃或呼吸孔呼吸,直到成年,它们才改用肺呼吸。同时,它们的运动方式和感觉器官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两栖动物的食性

两栖动物除了它们的一些幼体吃植物外,其余都以各种动物为食。大鲵在阴暗、清澈的河水中,捕食鱼、虾、蟹、蛇,还有昆虫。它们和甲鱼、乌龟一样,由于新陈代谢缓慢,一两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两栖动物的听觉

在陆地上,空气震动产生的声波若不能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流动,就不能将兴奋传到大脑的听觉功能区,也就听不到声音。而一些两栖动物出现了中耳,能将声波扩大后再传导到内耳,因而听觉异常灵敏。

侧线

青蛙的幼体(蝌蚪)和蝾螈、水螈、鳗螈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通过这条侧线,两栖动物可以感觉外界水压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

感知震动

两栖动物能检测到连世界上灵敏的地震检测仪都测不到的地震的“前震”,并在自然突发事件(如风暴)来临之前出现反常行为。因而可以肯定,它们具有检测远距离外发生的、人类的感官无法感觉到的其他事件的能力。

高度退化的感觉

大多数的蚓螈像蚯蚓一样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下面。它们的眼睛根本看不见东西,有些干脆隐藏在皮肤下面。但在鼻和眼之间有可以伸缩的触突,能嗅到蚯蚓、昆虫的幼虫等食物。

游泳教练

体育项目中的蛙泳,就是模仿两栖动物中蛙类的游泳动作。青蛙和蟾蜍游泳时,后腿蹬水,身体向前伸展,并用前腿掌握方向。而水螈则左右扭动身体呈“S”形前进。小蝌蚪们都是左右甩动尾巴游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