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前言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读者可能会冒出一个问题:“孩子真的有爱情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初二男孩给我的留言:

胡老师:您好!在幼儿园时,我与一个女同学玩得挺好的,那时就已经开始了我的爱情吧;到了小学,我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生,看到她有很心动的感觉,可惜她并不怎么关注我,但我觉得这是纯真的情感;到了初一,我感觉到有两个女生喜欢我,平常总对我笑,投出委婉的眼神,但我对她们并没有心动的感觉;接着,我读初二了,喜欢我的女生有六七个,有的还向我表白了,可是我仍然没有被触动……

每当有父母来向我咨询孩子谈恋爱的问题时,我总是要从人类的情感发展开始讲起,然后讲到孩子的爱情心理发展规律,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当下的爱情与他未来经营爱情和婚姻的能力密切相关。然而,短短的时间里很难让父母理解我说的那些话语,于是,萌生了将此写成一本书的想法。在这本书里,父母可以慢慢地理解孩子的爱情发展规律,理解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爱情,然后根据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爱情发展阶段。现在,我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在本书中,我主要从四个层面来讲解孩子的爱情。

个层面:孩子爱情的发展之“道”

人类的爱情经历了从童年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完整过程。人类在未成年或者成年后所要使用到的生命机能,都是从幼年甚至胚胎时期就开始发展的,这是自然规律。比如:人类的牙齿发展,胚胎的时候就长好了牙床,出生后4~6个月开始出牙,6岁左右开始换牙,12岁左右换牙结束,之后,人类的牙齿要使用到老年。纵观人类生命的每一项机能,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个规律。那么,人类爱情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书中,我详细讲解了人类爱情的发展规律,便于读者从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爱情发展过程,这是帮助孩子度过爱情发展阶段的“道”。懂得了孩子爱情发展的“道”,成年人帮助

孩子度过爱情发展阶段的“术”才不会偏离尊重生命本质的方向。 

孩子的爱情发展规律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共性,每一个孩子都会遇上爱情,但他不一定会经历爱情发展中的全部环节,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同一年龄开始遇上爱情,这是爱情中存在的个性。当我们在谈论孩子爱情这个话题的时候,既要看到共性,还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经历爱情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并存。

第二个层面:成年人帮助孩子度过爱情发展的“术”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孩子爱情的案例,孩子年龄从幼儿园到青春期。这些案例多角度地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爱情,以及家长在处理孩子爱情中的困惑、无助与不解。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解析以及具体帮助孩子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帮助孩子的“术”。

我从2001年开始为青春期的孩子上爱情课。在这本书里,我将我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全部写进了书里,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或许,有读者会提出来一个疑问:“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会不会让中学生提前去恋爱呢?”我想说的是:爱情教育不是鼓励或禁止孩子的爱情,而是按照孩子生命成长节律和爱情成长规律来告诉孩子在爱情中的权利和责任,孩子在享有爱情权利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比如,我会告诉孩子们爱情的底线——未成年人不可以发生性行为。如果孩子在情感的发

育阶段,父母和教师都不对孩子进行爱情的教育,任孩子无知也无畏,这就是教育的失责。

正确的性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性行为提前,而且还会大大推迟他们初次性行为的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全球各国共87项性教育项目的成效进行了专项分析,其中《关于性教育对性行为的影响的2008年审查报告》指出,所有项目均未造成“初次性行为时间提前”的后果,且37%的项目产生了推迟初次性行为时间的效果,53%的项目降低了危险性性行为。(信息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文版)》,2010年。)或许,这个调查能够让担心性教育会让孩子提前发生性行为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懂得孩子爱情发展对于生命完整成长的重要意义,懂得孩子爱情心理成长的规律,这就是“道”;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爱情,这是“术”。“术”生于“道”,得“道”便自然产生正确的“术”。“道”不正,帮助孩子的“术”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当成年人完全不懂得孩子的爱情心理发展规律,不懂得“爱情”早练对孩子未来婚姻的重要性,这是“道”的缺失;成年人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爱情,这是“术”的缺失。在“道”与“术”都缺失的状态下,成年人便缺失了应对孩子爱情的能力。这就是成年人生命成长中的缺陷。

第三个层面:孩子的爱情观来自家庭教育

孩子在爱情中的幸福与不幸,取决于孩子的爱情价值观,这不是一堂性教育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孩子从小在父母价值观的影响下建立的,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讨论孩子爱情的时候,不能够单独看孩子与某个异性的关系模式,而应该从孩子的成长环境来看待。

在本书的后两个章节,我通过三部电影来讨论青春期孩子的爱情。在英国电影《成长教育》的赏析中,我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出发,探讨了珍妮为什么会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在香港电影《早熟》与美国电影《朱诺》的对比赏析中,我从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出发,探讨了两个16岁少女怀孕后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两个女孩的心智发展水平。

我始终认为,性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家庭教育存在根本性问题,比如:价值观扭曲、不给予孩子成长机会、不给予孩子高级精神养料等,孩子的性教育就会存在相似的问题。

第四个层面:成年人对孩子爱情的认识误区

在整理多年来收集的案例时,我看到了成年人对孩子爱情的认识误区。在我们的文化下,成年人将“爱情”与“性”混淆不清。对国人来说,只要提到孩子的爱情,立即就会想到孩子发生了性行为。在传统意识中,性是羞耻、色情、肮脏、下流的代名词,于是,成年人的思维自然就有了一个等式:孩子的爱情≈性行为≈羞耻≈孩子是羞耻的。在这样的推导之下,孩子一旦有了爱情,就会被父母和老师认为变坏了。如果父母不走出对孩子爱情的认识误区,用错误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孩子的爱情,孩子就会受到伤害。这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所以,在本书中,我列出了父母对孩子爱情的认识误区,并用案例解析了这些误区,希望能够帮助成年人看到自己的误区,然后走出误区。

在旧版的《善解童贞》系列中,年幼孩子的爱情和青春期孩子的爱情被分别写进了《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关怀与性发展》和《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中,这一次改版我将两本书中的爱情内容整合在了一起,写成了《善解童贞4:孩子的爱情》。这本书涵盖了幼年和青春期孩子的爱情,适合0~18岁孩子的父母阅读,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胡萍

2016年10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