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说要相信学生—叶毓山采访录

时间:2015 年5 月7 日

地点:四川成都牧马山叶毓山先生家中

人物:叶毓山(1983—1993 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1985—1990 年,

四川美术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

王林:今年是新潮美术30 年纪念,湖北美术馆邀请我参加八五美术历史考据论坛,我打算把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四川美院”“川美”当年届在京举行美术作品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全国美协领导华君武说:“四川美院的人才和作品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这样一来,文化部于1983 年在川美召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肯定并推广川美这一经验。

在创作活动中川美可以跨系、跨专业,版画系可以画油画,油画系可以画国画,教学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有人对创作课如何上有疑问,我回答:“看初稿,大家评议,每个学期学生下去,搞草图,然后放大,老师在其中指导他们。”当时,我们调动总务后勤积极营造和改善师生们的创作环境,比如改善学生伙食,给学生画室安装电扇等。学校政策天平偏向总务后勤,多补贴福利等。当时川美的伙食非常好,并且总务部晚上为学生开放夜宵,川美的饭菜票当时甚至成了黄桷坪地区的流通券。

在这种综合的氛围中,再加上院长负责制(当时川美是全国高校实行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学生自选作品展览的出场仿佛就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了。当时陈列馆馆长王官乙思想很开放,很配合院长的工作。在一次汇报工作中,他说“我们的展览应该经常换些新的内容,近学生的创作非常活跃,我们可以给学生正规展览之外提供更多展出机会”。我们一拍即合,考虑举办一次没有审查的学生自选作品展览,让学生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直接去挂。作为院长的我责任重大,学校出了事要负责的,当时党委某些领导有些犹豫,对不审查直接挂作品有些担心。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给他们提供展出场地,我们把学生自选作品展览通知发出去,告知同学们不需要经过评审,选自己满意的1—2 件作品自己去布展。

布展当天像赶场一样,同学们非常兴奋,争先恐后挂自己的作品。开展前我和书记一同参观同学们的展览。预先说好,只是参观,不作审查。书记对大多数都没有异议,只是对《从火烧圆明园到经济体制改革》等少数作品有些看法。于是,我们喊来了创作的学生,让他说明创作意图,终对他创作的想法进行了肯定。作品《恋爱·婚姻》,两个跨栏用草绳连接,中间打一个疙瘩,左边挂一只男皮鞋,右边一个奶瓶,这样的装置作品在学生说明了创作意图后,也没有了异议。后书记结论是没有违反宪法,更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作品。

但在第二届学生自选作品展以后,有人向文化部告状,说四川美院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当时正在反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于是文化部派了当时的副部长方千,带了一个调查组,住在川美。把届、第二届学生自选作品的照片一张张看,第三届的现场也仔细看过,还在学生、老师中进行访谈。后,调查组召开了院务扩大会议,副教授以上、副处长以上级别人员参加。方千同志宣布:“因为有人反映四川美院通过展览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经过几天的调查,检查了四川美院、第二、第三届的学生自选作品,我们认为四川美院不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我很感谢方千,并接着问道:“我们还可不可以再办呢?”得到了方千肯定的回答。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等等。

王林:学生自选作品展这个名义一共有多少届,我需要再去采访王官乙先生。当时审查人员住到川美,王官乙先生应该比较了解情况。叶老师,我再问您几个问题。那个时候正好是新潮美术时期,新潮美术带有很强的民间性,那您觉得新潮美术和学生的自选作品展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还有就是您对新潮美术如何看待?

叶毓山:新潮美术真正形成的年代比川美学生自选作品展要晚一点,我们的自选作品展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办了。我很包容、很理解他们,当时他们有点地下或半地下状态,我不反感,我理解他们没有机会、没有场地,他们在争取展览空间。学校没有指责,更没有批判,宣传部等其他部门都是戒备的。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背景下,他们只能自己找空间表达他们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自选作品展览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当时学生肯定受到新潮美术很多影响。现在看当年的作品,是很超前的,不光有绘画、雕塑,还有装置、影像、材料、拼贴等手段,其实都是当时学院教学不教的东西。

叶毓山:新潮美术的很多艺术家是学校的教授、老师、学生,当时他们展出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表现方法上以及主题的选择上大多数是多样的、超前的。在我们学校的这个大空间中,应该得到理解,甚至是支持。

王林:本来,当时的展览都是美协系统控制,新潮美术突破了美协控制这种通道,自己做展览,自己组织画会。所以学院的开放性和民间的自主性有一种内在的沟通。我所期待的。自选展览和当年野草画展一样,面对难以通过的审查,只好自己办、民办,争取表达的空间。学校为他们提供空间,后也会影响到学生。川美出现自选作品展,和当时大环境有关。在这之前文化部在川美召开的五天关于创作教学的会议,在全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确立了川美“以创作带动教学”的传统,这一段历史使川美影响全国。80 年代初两届书记都支持我,使得川美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王官乙馆长在工作上也非常热情、积极,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这些都是自选作品展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

王林:现在美术各界、文化部、美院、批评界,甚至美协都有了一个共识,艺术是需要个性、需要个人创作力的。这个共识的达成来之不易,是几十年来各方面人士的争取、努力、博弈、斗争,承受各种压力甚至是危险取得的。30 年之前是不可能谈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的,那时只强调一元化。艺术的自由也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争取来的。

叶毓山:我认为四川美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响,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全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潮流中,同时我自己觉得这是院长的责任。学校不出人才、不出作品,我就是失败的院长。所以我有一种勇气、有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尽管这样存在一些风险,难免不犯错误。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有其个性,不是每天画瓶瓶罐罐,而是必须要有创作的激情和冲动,这是我办学的根本理念。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院长不应该一味在管理学生、控制学生上体现自己的权威,而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的创作精神。正是这个教学机制的形成,川美不只出了一个罗中立,还出来了一批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

(本采访录2015 年10 月13 日经叶毓山先生修改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