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汤铭钧博士在陈那因明与法称因明两个高峰的总体比较方面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因明史上首次指出,“佛教逻辑的推理规则,是从保证推理的前提为真的角度来建立的,有别于西方逻辑从形式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理规则。从这个角度说明了因明向量论转化的内在理据”。
这篇博士论文在对汉译因明大小二论原文的释读方面不乏真知灼见,纠正了当今名家甚至唐代疏家的误读。例如,唐疏对于“五相违”似宗的总结语“遣诸法自相门故”的解释共有四种,互相龃龉,莫衷一是。博士论文对勘《入论》的梵汉文本,揣摩玄奘汉译的动机,考证《理门论》和《集量论》相关文句,又参照印度注释家师子贤对《入论》的梵文释读,审慎地得出结论:“法自相”与“相违义”可看作是同义词。“法自相”就是“相违义”,亦可说是真宗的后陈。“相违义”的含义是相矛盾的属性,具体指与“五相违”似宗的后陈相矛盾的各种属性。新因明的“五相违”似宗,更是可以而且应当获得一致的解释。“五相违”之所以成似,是由于它们都为“法自相”即“相违义”所遣除。
博士论文中虽无石破天惊之论,不少独到见解属于一得之功,然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整个文本清新扑面。与有些论著充满逻辑、因明的常识错误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