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抱怨说“人们总是写信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该如何回答呢”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便被视为天赋的象征,诺奖得主更被奉为各个领域的权威。相比之下,也有其他国际奖项奖金更为丰厚,但诺奖无疑是声望的奖项。诺奖的历史反映了人类从20世纪至21世纪早期的发展历程,有的人因为发现了胰岛素或器官移植手术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有的人则因为为签订《凡尔赛和约》或为结束冷战做出贡献而获得和平奖。

诺奖得主被频繁问及的另一个问题是:你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迈克尔·毕晓普为此写了一本名为《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书,另一位获奖者彼得·杜赫提,著有《通往诺贝尔奖之路》一书。乔治·比德尔提供的建议比较实用。在回复加州理工的学生发来的贺电时,他写道“你们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努力学习,尊重DNA,不抽烟不喝酒,远离女人和政治。这就是我的法则”罗伯特·劳夫林则不愿意透露太多,他说“如果我知道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我肯定是再去得一个,而不会告诉你

如果通往诺奖之路是难以预料的,诺奖得主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能解释他们为何能获此成就?他们童年时生活在特权之下还是挑战之中?他们童年时期早熟吗?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他们自学成才?性别的影响大吗?诺奖获得者是独立工作还是与他人合作?智力、坚持、创新和直觉在他们获得成功的路上发挥了多大作用?婚姻状况对他们有影响吗?有多少获奖者亲身经历了灾难、监禁、流放和战争?天才的性格都古怪吗?有人拒绝接受诺奖吗?很多诺奖得主都同意多丽丝·莱辛所言诺奖是“一场血腥的灾难”吗?有谁被诺奖评委会忽略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如何获得诺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但诺奖得主们成功的秘诀却各不相同。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他在俄国长大,父亲是当地一个炸药生产商,但他四处旅行,曾在法国和美国居住多年。和父亲一样,阿尔弗雷德也参与炸药生产,但他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发明,获得了人造丝、人造革等350多项专利。他的主要发明是把硝酸甘油和惰性物质混合以形成稳定的炸药。一场爆炸曾炸毁了他的工厂,弟弟也在爆炸中不幸丧生。他认为炸药是威力如此强大的武器,未来的战争将不可想象。炸药很快被用于采矿和建筑行业,这给诺贝尔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诺贝尔终身未娶。他通晓瑞典语、俄语、法语、英语和德语,也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1895年,他在临终之前立下遗嘱,遗嘱规定他的大部分财产用来投资成立基金会,基金会每年的利息分成五等份,其中一份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重大发现或进步的人;一份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重大发现的人;一份授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作品的人;一份授予在为各国团结友爱、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举办和推广尽到努力或做出贡献的人。

每个奖项多可以同时授予3人。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了“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诺奖的第6个奖项。各个奖项的名称通常简写为化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和物理学奖。

奖项由4个机构分别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文学奖;和平奖则由挪威议会颁发。每个机构都设有委员会负责提名获奖人。除了瑞典政府指派的一名审计员外,诺贝尔基金会完全不受政府支配。

届诺奖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瑞典教授20年的工资。诺贝尔的意图是想让获奖者不用为生计发愁。奖金数额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但诺贝尔基金会在1946年获得了免税待遇,1953年又放开了投资规则,导致其资本快速增长。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总额约为31亿瑞典克朗。在2001—2011年,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受市场状况影响,2012年的奖金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2万美元。获奖者还会收到一份带题词的获奖证书和一枚金质奖章。奖章为纯金打制,直径2.5英寸,在1991年可折合2万瑞典克朗,奖章的厚度随黄金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每年诺贝尔委员会都会发出几百份邀请选择符合资格的提名人。这些提名人包括业内知名教授、前诺奖得主和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和平奖的提名人包括挪威议会议员、各国议会主要成员和国际法庭大法官。文学奖的提名人包括瑞典文学院成员、各国类似机构成员以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提名人不可提名自己获奖。提名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现在每个奖项一般都会提名二三百人,委员会从中挑选出一个终候选人名单,然后再从终候选人名单中选择一名至三名获奖者。提名和委员会讨论全程保密,评选档案50年后才能解密。获奖者名单在10月上旬公布。每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忌辰日为颁奖日。颁奖仪式盛况空前,庄严华贵,并有王室成员出席。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之外,其他奖项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在12月10日的颁奖晚宴上,每位获奖者都要发表一段简短的获奖感言,如果奖项由多人共同获得,其中一位获奖者也要致辞。在斯德哥尔摩,晚宴在可容纳1300位宾客的市政厅举行,晚宴的邀请函炙手可热。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

 

获奖者有时会邀请前妻和现任妻子陪同自己一起赴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为了家庭和睦起见,诺贝尔基金会会按照规定让这些女士分开就座,以避免眼神上的交流。

 

在1979年的诺奖颁奖仪式上,物理学奖得主阿卜杜勒·萨拉姆偕两位妻子一同赴宴,带来了一些礼仪上的麻烦。

按照规定,在颁奖仪式之前或之后的几天,每位获奖者都要发表一篇主题演讲。这项盛事给处于黑暗寒冬的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居民带来了为期一周的狂欢。12月13日露西亚节当天,一位头戴明亮蜡烛王冠的少女(后面会跟着一个携带湿毛巾的助手,以防意外发生),带领着唱颂歌的少女们把获奖者从睡梦中唤醒。许多获奖者都说,获奖的体验就像生活在童话里。

在过去的144年里,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89位个人,还有25个组织获得了和平奖。4人曾两度获得诺奖:玛丽·居里和莱纳斯·鲍林、弗雷德里克·桑格以及约翰·巴丁。和平奖曾3次被授予红十字会,两次被授予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穷人才知穷滋味

每年,全球大约每6亿人中仅有一人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比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还低600倍。无论以何种标准评判,这项成就的意义都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总是认为能够获此殊荣(科学奖、文学奖或和平奖)的人都是天才,而诺奖得主们对此却谦虚地否认。无论如何,这些成就斐然者的经历能为我们获得成功提供一些有趣的启示。

和普通人一样,诺奖获奖者也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但他们身上的共性很难概括,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中并不存在一些共同点能预示他们的成功。诺奖得主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的子女,在拥有一定特权的中产家庭长大,但是也有例外。出身贫寒的人也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马里奥·卡佩奇就是好的例子。

卡佩奇,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孤身一人在战时意大利的街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在一次采访中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我不是躲在被炸毁的房子里,就是躲在废弃的房子里。我们曾经待过的一栋房子其实是德国人拷问用刑的地方。进去之后,你能在地上看到各种割下来的身体零件,比如手指、鼻子、耳朵等,这些我都见过。那是在我5岁到8岁的时候。

 

马里奥的外祖母是一个极有天分的艺术家,为了绘画她从美国俄勒冈州来到意大利。马里奥的母亲是一位反法西斯诗人、语言学家,曾在索邦大学学习并任教。她爱上了一位意大利空军飞行员,但是并没有跟他结婚。马里奥1937年出生于维罗纳,从小母亲就教他意大利语和德语。当意识到可能会因自己的政见被捕时,马里奥的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产,把钱交给了蒂罗尔的一户农家,拜托他们来照顾马里奥。她在1941年被捕,之后被送往集中营。农家人在田间劳作时偶尔会遭到美军的空袭扫射,有一次马里奥腿上就中了一枪。

一年后,钱花完了,马里奥被赶到了街上。他游荡到了南部,跟父亲短暂相处了一段时间,因为经常遭到父亲虐待,所以又离开了他。马里奥经常被警察抓到并送进孤儿院,但都逃了出来。后来他被征召进了巴利拉团(Balilla,墨索里尼的青年军),一个月之后又逃了出来。马里奥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拉帮结伙,靠偷盗和捡垃圾幸存了下来。

战争结束时,马里奥靠医院的救济食物配给为生,饱受营养不良和伤寒的折磨。1946年10月,他在医院里度过了9岁生日,那天他的母亲找到了他。虽然饱经风霜磨难,但他的母亲终从集中营死里逃生。马里奥6年来次洗了澡。马里奥的舅舅是美国一名物理学家,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姐姐,他支付了路费,几周后马里奥母子抵达美国,安顿在了费城附近的贵格会教徒社区。

马里奥次走进校园,但他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经常做噩梦,以至于把床单撕坏了,床也弄坏了。社区提供的情感支持帮他克服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他的舅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物理学家,曾帮助设计了台电子显微镜,他激发了马里奥对学术的热爱。读高中时,马里奥喜欢踢足球、打橄榄球、打棒球,还是摔跤队里的明星。毕业之后,他考入了安提亚克学院,开始学习政治学,希望能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政治责任感结合起来。但他发现政治学里几乎不涉及科学,所以转学物理和化学。

之后他入读哈佛,主攻分子生物学,师从于詹姆斯·沃森。1967年他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年就加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系。为了能更独立的从事研究,马里奥在1973年进入犹他大学任教。在那里他开发出能够改变哺乳动物细胞内基因的技术,这使研究者能够培育出带有人类疾病的小鼠以供研究分析。2007年“因他们的发现能够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他和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一起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马里奥和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在盐湖城附近山间一栋偏远的房子里。

谈到早年经历,卡佩奇曾说:

 

我认为我的确从早年生活中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主要是如何照顾自己和如何自给自足。当我4岁半时,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很多孩子都没能活下来,他们的故事也不为人知,但幸运的是我挺过一切活下来了。所以我把这一切都看作是一系列随机的好运气。

 

马里奥·卡佩奇并非典型的诺奖得主,但很多获奖者的确成长于窘迫的环境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1957年的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

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在他还不到1岁时,父亲就死于马恩河战役。阿尔贝深爱着他的母亲,她是一名清洁工,每天为生活和工作疲于奔命;家中的事务由严酷、冷漠的外祖母操持。虽然很穷,但阿尔贝的童年生活过得很开心,因为有学校里的一群朋友、他擅长的足球、海滩还有可以游泳的港口,重要的是有阳光。后来,加缪曾写道“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不会失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除此之外,还有路易·热尔曼,他是加缪的小学老师,为人热诚,曾额外帮助过那些有学术潜力的男孩。对阿尔贝来说,他就像父亲一样。他曾劝说阿尔贝的外祖母让阿尔贝去参加法国公立中学的入学考试,而不是去当个学徒挣点钱补贴家用。

阿尔贝每天12个小时的中学生活非常严苛,因为他后来患上了肺结核,所以学业被迫中断了一年。这个病也困扰着他的余生。终,他在阿尔及尔大学获得了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22岁那年他出版了本书,一本散文集。1934年他加入了共产党,但很快对共产党感到失望,终被开除党籍。他是劳动剧院的活跃分子,也在《阿尔及尔共和党人报》担任记者。1940年,他搬到巴黎,但在1942年因患病被迫住进了法国中部的一家疗养院。1943年,他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成为该组织刊物《战斗报》的主编。该报由加缪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立。

加缪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高水准的独立智慧,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1942年,他的短篇小说《局外人》出版问世。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不善言辞,举止怪异,在海滩上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他后被判处死刑,不仅因为他犯下的罪行,也因为他拒绝向社会传统低头。这部小说沿袭了美国硬汉派犯罪小说的写作传统,它被广泛地误读,以至于加缪在后面的版本中加入了一篇解释性的后序。1947年,他的另一部众所周知的小说《鼠疫》出版问世。《鼠疫》以北非一个因鼠疫爆发而被隔离的小镇为背景,实则描绘了一则德国侵占法国的寓言。加缪在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思想:

 

我只是说,这个地球上存在着祸害和受害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拒绝站在祸害的一边。

 

加缪因为否认共产主义的极权主义被左翼视为敌人,又因为在阿尔及利亚推崇协商和平也不被右翼认可。

加缪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年后逝世,享年45岁。时值一月,他正乘车旅行,车子由他的出版商的侄子驾驶,突然车子冲到路边撞在了树上。尽管超速似乎是有可能的原因,但这起车祸的起因至今仍被人们热议。获得诺奖之后,加缪给他以前的老师热尔曼先生写信,感谢他在困难时刻对自己的帮助。路易·热尔曼也回了信,信的开头写着“我亲爱的孩子??”

阿尔贝·加缪和马里奥·卡佩奇的生活经历是一夜成名的经典故事。他们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在经历了童年的穷困潦倒和成年的默默无闻之后,获得诺奖终于使他们一举成名。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诺奖获奖者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哈里特·朱克曼所谓的“累积优势”。这一原则也称为“马太效应”,源自《新约·马太福音》(25:29)中的段落“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典型的诺奖得主都出生于西方国家一个特权的中产家庭。95%的诺奖得主是男性,他也不例外。父亲是专家、经理或者学者,家里有远见和资源能送他去很好的学校。他在学校里表现突出,之后就读于一所名牌大学。他的成绩能使他考入一所精英大学读研究生,导师也是业界的领军人物。他在25岁之前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了一个1—2年的研究基金,在前诺奖得主或未来的诺奖得主手下做博士后研究。在精英大学获得教职之后,他在35—45岁时从事突破性研究,而这些研究为他在15年后赢得诺贝尔奖。这在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得主中是典型范式。这个范式不太适用于文学奖与和平奖得主。

有一个享有特权的童年固然是有益的,但这并非导致后期获得成就的条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加缪和卡佩奇的例子中,关键时刻都有导师的干预。在加缪的例子中,因为热尔曼先生的干预他才得以入读公立中学;在卡佩奇的例子中,舅舅把他从意大利带到了美国,并给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后面我们会详述导师的作用。

另一位童年时期饱尝生活艰辛,成年之后,生活依旧窘迫的诺奖得主是瑞典人哈里·马丁松,他在197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穷困贯穿了他整个青年时期。哈里1904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父亲是个酒鬼,在他6岁时因肺结核病故,母亲丢下了他和6个姐妹只身前往美国谋生,这给哈里造成了严重的感情创伤。7个孩子都由当地的农民照顾。之后的几年里,哈里频繁地从寄养家庭和孤儿院里逃出来。16岁时他成了一名水手,在船上当了7年的司炉工。离开大海之后,他在印度待过一段时间,在巴西砍过甘蔗,也从事过其他体力工作,或者四处流浪。后来,他在《费尔韦尔角》一书中描述那些年的经历:

 

为什么我的思绪总是飘回锅炉舱?大概是因为我的生活始于那里—那里有我年少的时光:那些年里,驰骋于大海的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是却很梦幻;那些年里,上臂的肌肉和腹肌在一铲铲的挥动中变得越来越结实。

 

偶尔他也会去乞讨。1927年,哈里患上了肺结核,在瑞典的疗养院住了一段时间。他的本诗集在1929年出版,随后又出版了几部自传性的小说。1934年他参加了一个在苏联召开的作家会议,回来之后便不再抱任何幻想。1939年俄国入侵芬兰时,他报名加入了瑞典志愿军,参加了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

1949年,马丁松成为个通过自学成才入选瑞典文学院的工人阶级作家。负面评论让他万分沮丧,抑郁之下他曾尝试过自杀。然而,他又继续投身到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中。1974年“因为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水反映整个世界”,哈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哈里逝世。

另一位备受贫困折磨的诺奖得主是阿诺·彭齐亚斯:

 

穷人才知穷滋味。贫穷意味着你早上睁眼起来就要去弄死浴缸里的蟑螂;意味着穿着那些令人嘲笑的旧衣服;意味着8月底才能吃上桃子??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贫穷现在还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生活。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努力来获得别人的接受和认可。我不喜欢那些嘲讽波兰人的笑话,不喜欢那些取笑别人的人,不喜欢那些令人情绪低落的东西。

 

虽然通常情况下,诺奖得主都有特殊的背景,但显然出身贫寒并没有阻挡获得诺奖的可能性。

第二章

文化资本

 出身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吗?

通过搜集各种资料,我们确定了截至2011年90%的诺奖得主其父亲的职业。主要的职业分布详见表1。

出身于学者家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遗传的天赋之外,还有知识氛围、亲朋好友的激励以及父母在学术生涯上给予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谓的“文化资本”。在有关教育研究的文献中,社会经济地位被认为是能够预测学业表现的因子之一。正如塞尔丘克·西林所言: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从两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业表现创造条件:直接在家中提供各种资源;间接提供在学校里成功所需的社会资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样也能决定学生能在何种学校和课堂环境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