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精彩样章]

放眼全球,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世界在变化,飞快地变化。重大的科技变革、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以及越来越频繁的科学发现使得过去20 年来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全球各地的公司夜以继日地制造产品,创意和轰动性的大事在网络上飞速传播,美国的经济危机影响了非洲的农民,他们借不到钱来买种子,中国的污染影响了洛杉矶的空气……当今学生所生活的世界,与我们年轻时的世界已是天壤之别。我们的教育必须前所未有地让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个世界,因为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在全球范围适用的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

  当今科技、经济以及政治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简单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高品质工作职位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自1990 年以来,中国、印度以及原苏联地区的国家已有300多万人投入到全球商务工作中来。起初,这些国家主要致力于创造简单技术型的工作岗位;但现在,他们的重心已逐渐转向使自己成为兼具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体。事实上,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使本国人民脱离贫困,都在试图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通过扩大和改进教育面为下一代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没有任何国家甘于做世界的“鞋子制造工厂”。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仅凭一国就可以制造繁荣的零和博弈,美国也做不到。诚然,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为美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一些国家近年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美国开设工厂,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收入工作岗位的竞争确实在逐步升级,美国若不能为其公民提供的教育体系,生活水平就难以维系。

  2010 年12 月, 经合组织公布了2009 年的PISA 结果, 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的测试分数再次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在2000 年、2003 年和2006 年的PISA 测试中, 美国的评估结果已经相当平庸。同样,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进行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测评(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urvey,简称TIMSS)也显示出相似的结果。事实上,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达到PISA 的及格水平。

  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卓越性和公平性,从国际对比的视角来看,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K–12)似乎既不卓越,也不公平。美国许多学校的教育水平不甚理想,关于这一点,美国国内也已有足够多的测评可以证明。那么,美国本土的研究和经验还有哪些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又能从国际对比中学到什么呢?

  当媒体像报道赛马比赛一样报道这些国际测评结果,提到有些国家是优胜者,有些国家是失败者时,上面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些问题却都没有抓住重点。当今的世界相互连联通,学生们并不是在同与其相邻城市的学生们在竞争,而是在同新加坡、上海、斯德哥尔摩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相竞争。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以他们为出发点,提供质量不弱于他国、先进性也不逊于他国的教育。正如本国的商业若要兴隆,就必须知道其他国家的商业正在发生什么情况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需要明白全球的教育趋势,才能建立起优秀的学校,让学生做好准备去应对未来的世界,而不是昨日的世界。

  我们需要关注国际测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些测评已经举行多年,测评本身及其结果已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关注和讨论,这种讨论比测评分数和排名本身更能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有些教育体系可以迅速发展进步,且产生了公平的绩效,而有些教育体系却仍然止步不前,绩效不佳。

  20 世纪时,美国是世界教育的先锋:不仅率先在全国普及了初等教育,也率先普及了原本只属于精英的高等教育。然而到了21 世纪,其他国家奋起直追,无论是高中毕业率、基础教育体系的质量和公平性,还是大学生的毕业率,都将美国甩在了身后。与某些权威人士的看法恰恰相反,美国的教育并没有退化,而是其他国家的教育进步幅度更大、步伐更快。那些国家是怎么赶超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呢?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教育政策和举措?和美国的教育举措又有什么不同?这些举措是基于某种特定文化背景的呢,还是各国都可以借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