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精彩书摘:

 

1、我喜欢你,因为跟你说话一点都不累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会表达,只是沟通能力的其中一项,更为关键的是,你得会听。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没人愿意跟不会说话的人费劲。

 

我特别喜欢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

这种人,要么特别聪明,一点就通,你说个开头他立刻就能领会接下来的意思,特别有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要么特别真诚,让你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用千回百转费尽心思解释;还有些呢,沟通技巧未必有多高,但贵在简单直白,直奔主题,特别好。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合作或者谈恋爱,特别舒服,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必过多耗费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

总之,我喜欢跟这种人交往。

跟一个人沟通是轻松还是疲惫不堪,会左右我对一个人的印象、态度。

尽管沟通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擅长表达,有的人则差一点,但大多数时候,态度决定一切。

有时,你跟一个人沟通吃力,是因为他永远心不在焉,永远顾盼左右,你认真地解释清晰地表达,他却哼哼哈哈,过半天再问你:“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我真的非常讨厌这种人。

因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这种人无论是私人朋友还是工作关系,我都会敬而远之——如果是工作不得已,那也一定在完成工作之后,敬而远之。

有一天,我发了几张喜欢的书店照片,有个人问我是否可以转发朋友圈。我说可以啊,告诉他其中有几张是我去过后拍的,还有几张没去过,是网上看到了很喜欢存下来的。理解力不是特别差的话,应该能看懂吧?!

但过了一会儿,他问:“啊,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我重复回答:“不是。其中几个我去过。还有几个没去过,网上看到的。”

他又奇怪地问了好几个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后来,终于转了朋友圈,胡诌了几句话说什么“听说这年头不去书店装B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我当即拉黑了他。

我猜不透是他的双商有问题,还是沟通能力差导致我的反感,总之我的判断中,这种人不但不能给我带来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很有可能因为无聊提问而浪费我的时间。哪怕是公号里从未谋面的陌生读者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回应的,但如果一个问题我清晰地表达了观点之后还在同一个层面上追问不休的人,我就无力招架,逃之夭夭了。大家各自安好吧。

时间是昂贵的成本。

它一分一秒过去之后,永远无法找回来,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才华,时间都不会因为你而停驻,它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过去,嘀嗒嘀嗒地溜走。

我不能把自己每一秒都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浪费在语焉不详、沟通有难度还不怎么尊重别人的人身上。

如果一个人的理解力有问题,那我们可以多付出点耐心,慢慢解释给他听——面对小朋友的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当许多问题他们无法理解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慢慢解释的。

但如果因为一个人的心态而造成沟通障碍的时候,就真的没必要那么“苦口婆心”了。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会表达,只是沟通能力的其中一项,这里面有很多天生的成分;若是你不那么会表达,把话说明白就可以了,没人苛求你非得嘴皮子特别溜。

更为关键的是,你得会听。

认真听,还要用心听,不仅仅是带着耳朵,要不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别人需要你给出反馈的时候你呆若木鸡,有问题需要你思考时,你的心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要说思考,问题都没听明白。

谈合作时,坐下来几分钟我就能够判断出坐在我对面的这个人是什么心态——有的人满口“好好好”,其实一句都没往心里去,这种合作一般不会成;有的人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摸手机,全程都很忙,根本不听你说话;还有的人,说得很热闹,热火朝天地跟你讨论合作模式传达他的理念,但谈的话题根本离着两万五千里,这也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些人我遇到不止一次。

曾经有人辗转联系到我,合作的心意特别迫切,于是我去跟他们聊,看能不能找到结合点。

不到十分钟,我就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对方全程都在炫耀他们的业绩有多好,事情做得多完美。我试图把话题拉到合作这件事上,他们重复一下“对啊,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合作的点”,然后又继续跑偏……这哪里是谈合作啊,这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表扬大会啊!

后来,果然不了了之。而我完全没有一点点再跟他们沟通的欲望,跟他们说话太累了。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尽量少打交道。尤其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交道,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消失吧,不然你会付出太多而收获极少,关键是特别费时间。

这些年,我愈来愈不喜欢跟人家“辩论”。

一件事情,不一定非要有个定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想法,大家和而不同,互相倾听一下对方也是很好的,为什么非要争个对与错,甚至鱼死网破?

我对于持有“我就是对的”的人抱有敬畏之心,也总是敬而远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哪句话就触动了他偏执的好胜心,非要开一个辩论会,争个高低,唉,累不累啊?

我跟闺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儿各抒己见,我说一二三,她认为四五六,争论几句就聊别的去了,懒得继续下去。

我和克莱德先生的观点也有许多大相径庭的,而我们奉行的就是“和而不同”,哪怕是夫妻,也没有必要非要争出个结果来,又不是关系生死的大事儿,何必那么认真。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不累的时候,当然会愿意跟他多说几句,跟他多交往一些,因为你一点他就懂,或者他跟你意见不同也没什么关系,你们发现这种差异也很有趣,甚至启发你的思考,这样多好。

唉,我是越来越不能跟说话累的人交往了,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我何必在他这里费劲呢。

对不对?

 

2、你认识谁,当然很重要

 

当你认识那些比你优秀、比你出色、比你努力的人时,你会明白更多从前觉得浅显如今却一再被证实的道理,你会不再轻易自满,而是更加踏实,更加努力。

 

“你认识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这句话一度被许多年轻人奉为座右铭。

减少无效社交,不要把所谓的人脉资源当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量”,这当然是对的。

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句话又不完全正确。

“你认识谁”,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这个认识不是所谓的“我跟谁吃过饭”“我见过谁”甚至“某某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好朋友”这么浅显,而是真正的认识、知道、了解。

做媒体的日子里,我的确“认识”蛮多人的。

这份职业本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所以我的采访名单和电话本里,多的是明星艺人、主播网红、名模画家、本地名流,这些都是我生活圈子之外的人,有一些名字看起来还挺令人神往的——刚刚走红的姚晨、正在崛起的海清、尚未成为情感专家的网红Ayawawa……初一两年,我和很多人一样还挺兴奋的,“哇,我见到了谁谁谁!我采访了某某某!可以见到好多名人啊!”

后来……就越来越淡定,甚至越来越无感了。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工作资历越来越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认识”,不过就是一次短暂的会面,几通电话,是彼此在工作中的偶遇罢了,回到各自的角色和身份里,就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

与之相似的是,许多人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奔忙在各种酒局、饭局、人情局之间,梦寐以求想要认识各种风云人物、行业大佬。梦想成真当然也是有可能的,饭桌上的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一见如故,换回来的不过是一句“我们一起吃过饭”抑或“我前几日刚见到他”,剩下的,就再也没什么了。

这只是一种非常浅薄的“认识”。因为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渴望、激进,几乎产生不了任何互动,这种“认识”效果可想而知。

那些传说中在酒桌上谈成的事情,一定都是在酒桌下就思量好了的,不过是换个地点来后确认罢了;而在酒桌、饭局中认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在离开这个场合之后是否还认识你,否则,效果是零。

我们的确应该多认识一些人。

尤其是那些比我们更优秀、更有见地的人,行业中的精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准的眼光,见过世面并且真正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找机会去认识这样的人,哪怕是聆听,哪怕是在一旁观望,只要去学习,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圈子不够大,视野也颇多局限,所以,我们真的很需要通过认识这样的人来打开更大的世界——不仅仅是知道他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或者是有个电话号码,而是真正地有所了解,看到他做的事,认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把这些变成一种滋养,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早些年,我刚开始给杂志写稿时,辗转认识了很多期刊圈颇为知名的编辑,有他们的MSN、QQ或电子邮箱,建立了联系,但这认识非常“狭窄”——我投稿,对方拒绝或者接受,多一句解释都不会有,更不要想得到点评或者提携。

后来,是P姐真正把我带进了杂志写作圈。

我跟P姐在MSN上沟通了几次,彼此印象很好,她开始把一些策划稿件交给我写,而且会传授给我一些技巧;在我们的E-mail来往中,她还点评和指导我的短篇小说写作,每一次都提纲挈领,直击要害。所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飞速进步。

在那之前,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对于杂志的写作方式和喜好,基本上靠“猜”。但是P姐浸淫时尚杂志多年,有深刻的理解和套路,也有很多经验传授给我,我积极的态度和不断的进步也让她觉得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两人相互促进,合作得非常愉快。

后来,我还遇到过另外一个特别赞的编辑QQ,她是个性格直爽火辣的成都妹子,做事风格是从来不敷衍客套,而是犀利、直接,会不客气地指出我文章的问题之处,看到我灰心丧气也会加以鼓励,以她特有的方式让我更为系统地进入杂志写作——从撰写采访提纲,到提问技巧,再到写成报道时的行文风格。

如果没有她,我的文章大概不会有机会出现在一线大刊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受用一生的经验。

当你真正认识到优秀、出色的人时,你的眼界会被打开,心胸会随之变得开阔,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而是还有很多聪明、优秀、出色的人,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你去发现、去感受。

2013年,我开始写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心血来潮,什么都写。渐渐发现有读者喜欢,还挺自得的,当然偶尔也觉得很辛苦。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大号的运营者,知道他从来没有在晚上9点之前吃上过饭,突然就觉得自己之前喊辛苦真的很矫情啊。

跟几个做城市公号的朋友深入地聊了几次之后,听到他们说从选题策划到具体执行再到排版一直到读者反馈种种细节的把控,我再也不敢对自己的公号那么随意地处理了,“躺着涨粉”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啊。

偶尔当我心浮气躁觉得写得用心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同样写作的朋友说起他一篇文章会再三修改,甚至一上班就开始琢磨写什么……噢,这时候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当你认识那些比你优秀、比你出色、比你努力的人时,你会明白更多从前觉得浅显如今却一再被证实的道理,你会不再轻易自满,而是在“比我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的激励下,更加踏实,更加努力。

你抱着功利的态度去认识很厉害的人,抑或想通过认识足够多的人来铺设一条“成功之路”时,心中一定要清楚地记得:对方对你的终认可一定是通过你的实力来判断的,而不是你“认识”他这个理由。

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看世界的双眼,用心去感受外面的风,勇敢地去接触小圈子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去尝试做更好的人——许多时候,只有当你看到什么是更好的,你才会激发内心对于“更好的自己”的渴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