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2 历史上的那些事

前面已经把那些复杂得让人头大的历史给剪断了,理清了。也许你感觉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不至于头大嘛。其实事情就是这样,在我们不了解之前,总是感觉很困难,很难以接受,因为我们对它陌生,它也对我们陌生。可是如果我们试着去接触它,就会突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我们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专业,距离我们这本书的终极目标——“山寨大师”也会越来越近了。这一节,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味历史上葡萄酒的那些事,目的也是让大家在掌握知识之余,增添一些对它的兴趣。

                                                                              1.2.1 诺亚醉酒

说起诺亚醉酒,首先交代一下人物。关于诺亚,大家应该多少知道,他是希伯来(犹太人)民族《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人物,是夏娃、亚当子孙中的一个,而且是一心向善、信奉上帝、愿意感化和影响周围人的那么一个。正因为如此,在上帝感觉世上到处充斥着邪恶和贪婪,决定发场大洪水把他所创造的一切从地球上都消灭掉的时候,想到了他。据说,当时上帝很不忍心就这么全毁掉,所以就赋予了诺亚神的使命,搞个诺亚方舟,带上老婆、孩子和以后生存必需的东西。等洪水过后,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悔过自新,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就这样,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诺亚方舟的故事。

 

话说当年洪水过后,世界一片清新,到处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就这样,诺亚在一个适合葡萄生长的地方建造了葡萄园,随后就酿出了葡萄酒。故事来了,说有那么一天,诺亚工作累了,又喝了点自己酿的酒,就想找个地方休息,后他在园子帐篷里倒头就睡。问题的关键是,睡觉前,他把自己脱了个精光。正睡着,他的二儿子经过,就看到了。看到父亲这种样子委实不雅,就告诉了另外两个兄弟,大家商量怎么办。结果,人家老大和老小很是懂事,就很礼貌地拿长袍去给父亲盖上,而且整个过程都是背身不看的。老爹醒了,感觉甚是没有面子,就发怒并诅咒二儿子一族子子孙孙给老小做奴隶。

 

至于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自己可以考虑一下。有的说,这是酒后无德,而且酒后无德看来不只我们普通人这样,连这么有威望、一心向善的诺亚都能犯下这样的错误。还有的说,二儿子是给人定罪,而老大和老三却是遮掩,包容别人犯错。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包容别人的过错,要好好地生活。不管怎样,我们今天说诺亚,主要还是为了能让大家在学习之余轻松愉悦一下。

                                                                              1.2.2 仪狄造酒

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早的酿酒人。是的,仪狄就是当时大禹身边负责饮食的这么个官员。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忙着治水、治国我们自不必说,被歌颂过多少次。

 

故事就发生在大禹治水之后。话说大禹治水之后,被封为夏伯,随后得到皇位,但随之而来的是国事缠身,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想的是天下百姓,思考的是如何防范洪水泛滥的事。所以,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踏实,身体更是一天天消瘦。禹的女儿看到这样的情形,就让负责禹饮食的仪狄想想办法。

 

于是,仪狄就想去深山采猎一些稀有的东西,让大禹开开胃口。神奇的故事发生了,在打猎的途中,他发现一只小猴子在喝一潭发酵的汁液,原来这是桃子流出来的汁液。喝完以后,小猴子满面春光,脸上还洋溢着满足的神韵,随后就醉倒了。仪狄看到这个情景,也凑近尝了尝,结果全身热呼呼的很是舒服,筋骨也都活络起来了。他大为震惊,心想:原来这东西可以暂时让人忘记所有烦恼,而且还可以让你睡得踏踏实实,这不就是我一直要找的神仙之水嘛!用这个给夏伯喝,应该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这里也暗示了酒早是自然的产物。)

 

就这样,仪狄把剩下的神仙之水带了回去。有一天,夏伯正在为百姓的事烦恼,吃不下,睡不着。这时,仪狄赶紧把带回的神仙之水送给大禹喝。果不出所料,大禹喝后精力倍增、胃口大开,于是重振精神,带领人民一起迎战共工(洪水之神)。

 

受到大禹王的鼓励,仪狄便开始考虑自己酿造这种神仙之水。于是他每日每夜钻研、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仪狄成功了,成了中国早酿造酒的人。

 

后来,大禹战胜了共工,在庆功宴上,仪狄让各位功臣品尝了他的美酒。作为赏赐,大禹也把女儿嫁给了他。至此,事业稳定,顺带抱得美人归,圆满的结局。

                                                                              1.2.3 那些酒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还在开吗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朴树的《那些花儿》,“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其实要讲的故事还有好多。比如东汉末年,孟达之父孟他曾用相当于现在26瓶750ml的葡萄酒买得凉州刺史一职。相比而言,现在的拉菲恐怕也要逊色很多吧。再比如,法国的古老传教士为了酿酒曾经亲口品尝种葡萄的土壤。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现在法国如此强调“terroir”(风土)的初原因吧。

 

这些故事永远都在这里,可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呢?你还能记起吗?会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来没去碰触,或者不敢碰触。陪伴我们的那些花儿,那个她呢?她现在还好吗?你的那些心情是否也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了?

 

那些花儿带我飘到了那个夏天。那是个天很蓝、云很白的夏天。记得,那是刚进大学后无数次会议中普通不过的一次会议,会议内容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同样的千篇一律。而且天空好像刚刚下过雨,闷闷的,让人不想说一句话,更别说那么多人坐在同一个礼堂里。我当时一直在思考: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不会太多,氧气不够我们这么些人吸入。于是拼命地呼吸、呼吸,生怕吸少了会喘不过气来。

 

“你这样不累吗?好像氧气不够一样……”

 

就这样,我认识了她,我的那个她……

 

你想起来了吗?想起你的“曾经”来了吗?是否记得,你也曾想要永远守护在她身旁。你是否记得次喝酒是和谁一块?次喝葡萄酒时的她还在吗?还记得当时喝的酒是哪瓶吗?总是很有意思:有些事情你明明不想忘记,可是啦啦啦啦,就那样忘记了;而有些事情,你很想忘记,却怎么啦啦,也还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变成酒以后,就有了动物的生命。”这是美国作家威廉·杨格说的,也是我很受用的一句话。每瓶酒确实都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每瓶酒都有着属于你、属于我或属于他的故事。它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等着你、等着我、等着他来开启,开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旅程。至于结果,可能不会像神话、传说那样被传诵,但是我们有幸与它相遇,和它一块分享那独一无二的心情,难道还不够吗?

 

知足在心,乐在酒中。

                                                                               1.3 葡萄酒来了

“葡萄酒来了,生活就来了;葡萄酒来了,爱也就来了。”这是一句法国的古谚语。我想这是对葡萄酒质朴却又奢华的描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葡萄酒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调节剂,是让我们生活更加精彩的点缀。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不可接近。可是葡萄酒又是有灵性的液体,它来了,伴随着爱也会来的,这或多或少是人们的愿望,却又多了一份我们对它的期待。但愿这美妙的灵物能给我们带来生活,带来世上美的爱情。

                                                                              1.3.1 葡萄酒的定义

“葡萄酒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我无法给出很好的回答。于是,我就去问我的朋友,看他们怎么说。

 

“葡萄酒就是用葡萄酿造的酒啊,你傻了吧,和它打了这么些年交道,竟然问这样的问题。”朋友甲如是说。

 

“依我看,葡萄酒是我的伴侣,我可以没有其他的一切爱好、一切需求,但你不要拿走我的葡萄酒,它的离去会使我的生活失去色彩。”朋友乙如是说。

 

“葡萄酒是什么?那你说人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一个朋友如是反问我。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确实是这样,我们依据的标准不同,对它的定义、描述自然就不同。喜爱它的人,可能会把它当作伴侣;讨厌它的人,可能把它称作恶魔;中立的则会把它看成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事物。那么,我们就查阅一下权威文献,看看葡萄酒是怎么被认识、被定义的。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规定(OIV,1996),葡萄酒是破碎或未破碎的新鲜葡萄果实或葡萄汁经完全或部分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饮料,其酒精度不能低于8.5%。但是,根据气候、土壤条件、葡萄品种和一些葡萄酒产区特殊的质量因素或传统,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葡萄酒的总酒精度可低至7.0%。

 

中国国标GB/T15037-2006规定: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大于或等于7.0%的发酵酒。

 

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定义:葡萄酒仅指鲜葡萄或葡萄汁全部或部分发酵而成的饮料酒,所含酒精度不得低于7%(v/v)。

 

从上面几个权威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个共性:葡萄酒是只允许用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酿造的含有酒精的饮料。在这里,我需要给葡萄酒来个证明:它不是用水和葡萄、色素、酒精调配出来的饮料,它是实实在在用葡萄酿造的饮料。所以,请刚入门的朋友千万不要再提出“葡萄酒是不是用水做的”这样的问题。因为,葡萄酒虽然主要成分是水,但是这个水,不是后期我们人为加入的水,而是葡萄本身含有的水,是自然之水。就像我们吃葡萄一样,我们吃的多数是水,但这水不是我们单独饮用的水,而是葡萄本身含有的水。葡萄酒也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在这里和大家啰嗦这么多呢?因为,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发现市场上十几元甚至几元葡萄酒的问题了。葡萄多少钱一斤?一瓶酒全是葡萄汁的话要多少钱?先别说酿酒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光说酿酒葡萄,它还比鲜食葡萄珍贵得多。所以,以后碰到这样的酒,就是销售人员吹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你也要毫不犹豫地走开。

                                                                              1.3.2 葡萄酒的演绎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葡萄酒作为一种普通的物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可是这种普通的物质,却又在我们的生活、生命中扮演着很不普通的角色。人们或借它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或借它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或借它表达思念、相思之情。无论怎样的感情,都离不开它。它就是这样陪伴着一代代的人们走过了那些风风雨雨,因而有了灵气,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它不只是葡萄酒,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当然,说葡萄酒有生命、有灵气,还因为葡萄酒从初一颗颗葡萄变成后我们口中美物的整个过程是变化的。葡萄要酿成葡萄酒,它在橡木桶、在酒瓶中都有一个缓慢发酵的过程,是一条慢慢成长、成熟后衰老的抛物线。当然,你保存的条件也会影响它的成熟,继而影响它的口感,直至影响到你的心情。如果你好好保存,细心呵护,又在恰逢其时开启它,那么它定当带给你美的享受。有的葡萄酒生命力很是顽强,只要保存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你不同时间品尝它,口感也是不一样的。年少喝它时,它可能正好配合你那种“强说愁”的心情,让你感到原来它才是你的知音;中年喝它时,它也会配合你,让你感觉家庭温馨才是生活的本质;暮年品味葡萄酒时,才惊觉它就是那个和你不离不弃,共度一生,一直走到后的“人”。

 

当然,同一瓶酒也会勾起我们那些深处的回忆,忆起那些和我们一起分享它的朋友,你们现在还好吗?

 

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又慢慢打开了,把我带到那个夏天。上次和她在会议上相遇,便不能再把她忘记。原来她叫刘夏,是我们学校的状元,巧合的是和我一个班,都是学葡萄酒的。为什么说“葡萄酒来了,爱就来了”呢?我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因为那个年龄总是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总是把那一次次的相遇当作是上天的安排,总是把自己当作前世的梁山伯,把心中的那个她当作为你守候的祝英台。

 

既然上天都安排了,我又何必让天为难呢?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或者说,厚脸无耻地追求她。因为从师哥那里学到了追求师妹的法宝“胆大,心细,脸皮厚”,所以我就继承了这光荣传统。上课,积极表现;下课,频送殷勤;自习,赶忙占位;休息,打水购物,不带犹豫。就这样,夏天过了,秋天来了,胜利的果实也落到了我的手里。

 

记得那是中秋,这是次在异乡过中秋。这样的一个节日,当然少不了举杯邀明月,我们次喝了酒。当时朋友们说的话语都已经随着海风飘远,朋友们稚嫩的脸庞也都模糊,那时的豪言壮语也随着生活被磨灭。只是记着次抓螃蟹的我,不小心被夹破了手,血不停地流。记着她那担心的面孔和我那幸灾乐祸的坏笑,好像夹的不是我一样,感觉到的全是开心而不是疼痛。再有便是那放在记忆位的“雪花”啤酒和那不知名的甜红葡萄酒。想起大家讨论的麦芽含量、酒精度数,自己心中盘算着喝哪个不容易醉。

 

后,剩下的记忆就是大家一起闹肚子。现在回想起来,那不知名的“甜红”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怎么这也叫葡萄酒?也许这就是大家拿干红兑雪碧,把葡萄酒叫作“色酒”的原因吧。因为我们初接触的葡萄酒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它们不是真正用葡萄发酵酿造的酒精饮料,多半是用水、酒精、色素、香精勾兑而成。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了我们不少消费者,对真正的葡萄酒确实是不公平的。

 

无论怎么样,我们那或美丽或失败的记忆,或成熟或愤青的岁月,是葡萄酒带给我们的,是它默默地为我们搭起了桥梁,让我们一起学习、分享、回忆。因此,我们在这里应该赋予它新的定义:它是我们感情的寄托,是我们与过去、未来的媒介,是连接我们与社会、人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