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精彩书摘一:

礼乐的乌托邦

 

幼时有段时间生活在农村,彼时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高音喇叭。早起去学校,正好是新闻联播的时间,这个村子的喇叭声音快要听不见了,另一个村子的喇叭声音出来接上了。用高音喇叭对广阔天地进行舆论灌溉,说来也是一件相当有想像力的事情,简直就是一种后来所谓的“行为艺术”。我那时对“八个样板戏”几乎可以倒背,就是拜高音喇叭的反复播出所赐。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我次听说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以及“礼崩乐坏”。前者是林彪的一个条幅,说他想要搞复辟。后者找到了思想渊源,是孔子对于他所处时代的不满,也是想复辟旧制度的意思。克己复礼的“礼”是什么,大批判的文章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至于“乐”是什么,一直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解释,反正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对了。

 

精彩书摘二:

《春秋》之微”是什么?

《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春秋》记录的是鲁国的一段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历12代君主,共244年,亦即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古人重视春秋两季,因此,记载事情有时间季节上的侧重,于是“春秋”也就成为历史的代称。一般认为,《春秋》是当时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编年史,出自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但孔子的修订可能并非寻常意义上的修订,可能有大幅度的删改增加,乃至于说是孔子的“创作”也可以成立,也确实有不少人把它当作是孔子的作品。不妨这么推理一下:如果孔子的修订仅仅只是作了一些文字上的订正,《春秋》怎么可能成为“经”呢?又怎么可能有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威力呢?可见,孔子在修订的过程中,是加入了一些什么东西的。那么,孔子加入了什么东西?不妨回答在前面:历史评判,微言大义。

 

据现有的材料来看,《诗》、《书》、《礼》、《乐》作为儒家经典,在荀子的时代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把《易》与《春秋》同前四经并称,形成“六经”观念——其中《乐经》失传,因此后来只有“五经”——则荀子的首倡有一定的关系。荀子是孔门后学中个把《春秋》与《易》纳入儒家经典体系的思想家。荀子的了不起在于,他较早地发现并揭示了六经之长。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对六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分工进行了论证:“《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在《荀子·劝学》中对六经的构成功能作了这样的说明:“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里,《春秋》的关键词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