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开学周美国孩子都在忙什么

     逃逃开学了,原本我还在揪心他刚从国内过完暑假回来,紧接着就开学会不适应。结果小家伙好像完全不受影响,天放学回来就叽叽喳喳地给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妈妈你知道吗?我们今年有两个老师,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老师了。

    “我每天上午在自己教室上课,下午还要到xx的班上去。

    “今年突然来了很多新同学啊,校长说教室都快不够用了,要再修一些。

     “噢,还有,我的午饭时间改成12点半了。”

     之前我还只是一直配合着做感兴趣状,听到这句马上来精神了。逃逃他们小学的午饭时间很有意思,学前班是11点开饭,之后每升一个年级就往后延半小时,不知道这么设置的根据是什么,可能是考虑到年龄越大耐饿能力就越强吧?当然也是因为学校食堂不够大。

     我和逃逃打算一起做个一周早饭计划,对每天吃什么先达成共识,免得出现我忙乎半天他却毫无胃口,后饿着肚子去学校的情况。我拿着笔摊开纸问他:“来说吧,周一想吃什么?”逃逃愣了一下,说:“噢,妈妈,咱们得先定个目标。比如重要的是什么,是营养、好吃,还是管饱就行?然后选出一些符合这些目标的食物,我们再把食物搭配到每一天,这样就差不多了。”在旁边一边表示关心又一边漫不经心地玩着手机的逃爸,忍不住哈哈大笑:“我看你还是让逃逃来写吧?”

    不得不承认,在做计划这件事情上,逃逃比我想象的更加轻车熟路。这种能力还真是练出来的,因为美国小学对做计划这事真的很重视! 开学周,几乎全美国的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做计划。

    从学前班开始,我发现每年开学的时候,逃逃都会拿回来一些目标计划表,从老师发来的周报可以看到,他们开学的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这些计划。老师会跟孩子讲做计划的重要性,该怎么做计划。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会给孩子分配plan partner (计划小伙伴)。每位孩子会和他的计划小伙伴一起商量怎么制订自己的计划。到了期中和期末,还会相互检查一下,计划都执行得怎么样。

逃逃一年级的老师曾经和我们家长沟通过,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来做计划,但未必每个孩子都能做出非常完美和能严格执行的计划;计划本身做得怎么样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让他们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就像学校走廊贴着的一张海报上写的:“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如果你不好好做计划,那就是在计划着失败。)”

    而逃逃在学前班就开始学着用SMART目标法做计划了。在教孩子怎么做计划方面,美国小学老师常用这种目标法,它本来是一种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目标管理方法,每一个字母代表目标管理中的一项标准,合在一起组成的词组又有聪明、乖巧的意思,所以特别好记。

 

     而其中 R——Relevant( 相关性 ),表示目标的制定不能够太孤立,要考虑和其他目标有关联。但这个概念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很多老师直接把R改成Rewarding(有回报的),就是按照计划执行达成目标后,给自己小小的奖励。这样孩子就感兴趣多了。

    

     所以,孩子们的SMART目标解释可以是这样:

    Specific :具体的目标,比如本周要学会三十个新单词。

   Measurable :可衡量的目标,比如怎么证明自己达到目标了呢?

   Attainable :可行的目标,比如一天读完一本几百页的书听起来就不太实际。

   Rewarding :给自己的小奖励。

   Time-bound :有时限的目标,比如一周内,或者一个月内要完成什么。

 

     这些概念听起来还是很抽象,什么才算具体的目标呢?一开始学做计划的时候,老师会帮孩子们列举一些具体的目标,比如逃逃学前班老师给出的列表中连“不把脚放在桌子上”都有。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孩子们会写计划。逃逃说老师跟他们讲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果:一个写下来的计划完成的可能性,会比一个只想到但没写下来的计划大很多。当然,到了二三年级之后,SMART目标的
    设定就没那么幼稚了,而且更多会涉及学习计划。

    逃逃前几天告诉我,他们开始使用planner(计划本)了。我看了他的这个计划本,前面有关于怎么设定目标、做好计划的讲解,然后是每天的计划表。逃逃说他们每天早上会填写当天的计划,放学的时候检查一下是否都完成了。这架势倒是让我回想起当年在外企当“码农”时的工作,那时我们也是每天Daily Standup Meeting(每日站会),也是每天检查完成了什么,接下来计划做什么。在美国这边,到了中学孩子就开始“走读”,类似我们的大学,孩子需要每节课都去不同的教室上他选修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室和班主任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能独立做好并执行学习计划就非常重要了。

     原来,从学前班开始学习SMART目标计划方法,先是每学年初的计划,再逐渐变成每天计划,就是要养成孩子做计划的习惯,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以后能更好地自我管理做准备。

     我突然明白为何在做计划这事上似乎逃逃比我更老练了,人家一天到晚都在做,这我能比得过吗?想起我以前上学时也被老师要求做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但怎么做似乎还得靠个人琢磨。而 在这边老师会直接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还提供各种各样的计划模板、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计划就变成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个习惯了。一直认为美国和国内的基础教育是各有所长,国内孩子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美国这边感觉“正事”没做多少,老师更侧重于“授人以渔”,孩子们对类似的这些学习方法、套路懂得更多。我个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知识不够扎实,光有方法,会流于形式;光学具体知识,不琢磨方法,会走不远。据说国内已经有不少中学也在考虑试点类似美国这种“走读”方式了,各位家长可以帮孩子提前做下准备。即便不是,能早些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不也挺好吗?


【逃逃说英语】之学校生活

去上学了:off to school

今天我们学的是上学怎么说,比如:I am off to school. 我要去上学了。

这里的“off to” 比 “be going to” 要更口语化一些,而且这种说法强调“我得走了”,比如正在和小朋友玩,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得去上学了,这时就可以说:“I am off to school.” 意思是“我得走了”,没法跟你们玩了。再比如:Oh, I’ve got to go, I’ve got to go, I am off formy swimming class.意思是“噢,我得走了,我得去上游泳课了”。

 

用KWL表贯穿阅读的三个阶段

    一本好书,总是值得细品的。早在我当妈之前,朋友中就有不少“绘本狂妈”,“买买买”的频率和数量几乎超过了孩子的需求,仿佛是在满足自己看到美好事物后无法抗拒的心理,或是报复性地弥补自己小时候阅读的缺失。我当时还不太理解,后来有了儿子逃逃,才发现绘本之于孩子和妈妈,就和尿不湿一样——是刚需啊!每次看到那些构思、配图、文字都精美得不得了的绘本,我都在暗叹:要是小时候有这么好的书该多好!恨不得把这些书全部据为己有。结果,家里的绘本越囤越多,心里就只有两个字:踏实!不过前几天在一个美国教师论坛里看到这样的观点:孩子要读万卷书,但也要注意一点,对于一些经典的好书,要慢读、精读、读透,小小孩的绘本也不例外。

    我也认为,读透一本好绘本的好处有很多。首先,精读意味着不错过每个细节,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其次,一本经典绘本,尤其是获了大奖的,各方面的品质都很高,有精彩的故事、漂亮的配图,甚至封面、扉页都很讲究,如果让孩子精读,就会让他留意或感受到这些精致的设计,会提高他对书的质量品位,渐渐提升他的阅读品位;后,当然是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书中所传递的知识和思想了。

     一本好书,总是值得细品的。那怎么引导孩子读透绘本呢?我想主要是家长得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 提醒孩子不要漏掉绘本所表达的细节,仔细观察、阅读。

     ——启发孩子思考跟绘本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

     ——用表格、图画等形象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绘本内容。

     ——如果可以,准备几本和绘本内容相关、难度类似的书让孩子配合着泛读。

      ——设计一些动手制作环节,帮助孩子也“读”透书中的图画。

     下面我们就以每位绘本妈、绘本娃都再熟悉不过的《好饿的毛毛虫》为例,来看一份逃逃上一年级时老师给我们做的详细的阅读计划指导。《好饿的毛毛虫》是美国作家Eric Carle(艾瑞卡尔)的绘本作品,它是全世界牛的一条毛毛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入选了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本图画书”,2001年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畅销童书”(精装本)第20名,还入选了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的100本童书和“教师们推荐的100本”,也被译作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如果你是一位宝爸宝妈,但从未听说过这本绘本,那就得补补课了。美国幼儿园将《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指导设计为读书前、读书中、读书后三个阶,大致针对4—7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当然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每个年龄段孩子的接受程度在内容上做些增减。)

     阅读前,无论读什么书,一定要先留足时间好好看看封面。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图画,都是作者煞费心机的地方,因为他肯定希望能用印象抓住读者的心。所以,当然不能错过一本好绘本的封面,针对这套《好饿的毛毛虫》,我们应该问孩子们这些问题:

    这条毛毛虫看起来开心吗?

    你觉得封面上的这条毛毛虫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猜一猜它为什么这么饿呢?

     你见过毛毛虫吗?摸过吗?

     摸起来感觉怎样?

     你摸着它的时候,它有什么反应呢?

     接着,让孩子们随便翻翻书,又给他们提很多问题:

     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和其他书不太一样呢?

     为什么书里有那么多的洞啊?

     为什么书里面很多页大小也不一样呢?

     作者是故意把书弄成这样的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重点来啦,就是带领孩子们做一张类似这样的KWL图表。

        

      其中“K”表示What we know(我们已经知道什么), “W”表示What we want to know(我们想知道什么),“L”表示What we learn(我们学到什么)。这个KWL表非常重要,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老师都会引导孩子使用这种阅读前策略(Before Reading Strategy)。看起来很简单,比如对于这本《好饿的毛毛虫》,无非就是这三个问题:

    K  :关于毛毛虫和蝴蝶,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W:关于毛毛虫和蝴蝶,你想知道些什么?

    L  :关于毛毛虫和蝴蝶,你学到了些什么?

    其中和第二个问题是在阅读前来回答的。比如,关于毛毛虫和蝴蝶,孩子们已经知道的有:毛毛虫很可爱,毛毛虫要吃树叶,蝴蝶冬天要回墨西哥……想知道的有:蝴蝶是怎么建窝的,毛毛虫是怎么从蛋里跑出来的,它们有多少只腿……而第三列,学到些什么,就要等孩子们把书读完了再来填写。

 

     当然,一本小小的《好饿的毛毛虫》是解答不了孩子们所有的疑问的,所以我们还应准备好几本相关的非虚构类的图书,比如科普类,都是关于毛毛虫和蝴蝶的,能为孩子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应该就是对应着咱们中文里说的“旁征博引”吧?无论学什么,我们都应该鼓励孩子多寻找相关知识和信息,也就是说,这种带着问题找答案的能力从绘本时代就开始培养。

    阅读时,可以带领孩子把书从头到尾仔细地读一遍,然后,抓出知识点。 

     比如,学数数。数一数这条毛毛虫每天都吃了多少食物?星期六他吃了多少东西?和星期五比,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比如,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日历,标注出毛毛虫每天都做了或吃了些什么。

     比如,认识物品的前后两面。书上有很多小页,分别表示水果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它们是一模一样的吗?我们身边的物品,它们的前面和背面都是一样的?哪些东西的前后两面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瓶子?桌子?椅子?

    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跟孩子讨论事物的变化。

     绘本里毛毛虫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家里的宠物(小猫、小狗)也会有这样变化吗?树会有这种变化吗?你会有这种变化吗?

    阅读完成之后,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之前填写的KWL表,由孩子们来说,家长来写,补充后一列:我们都学到了些什么?引导孩子们把书中有关毛毛虫变化的关键点都找出来,让他画一张毛毛虫的生命周期图。毛毛虫一生的变化是这本绘本带给孩子们重要的科学知识。同时,描绘生命周期图也可以让孩子接触时序、流程的概念。

    后,就是动手做一条毛毛虫啦!书中的文字和传播的知识只能算绘本功能的一半,还有一半是漂亮的插画,受这些插画的启发,你不知道孩子们能做出怎样的毛毛虫呢。

     读透一本好绘本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透一本,以后再读其他书时,就有方法和模式可循了。随着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当然,除了孩子,爸爸妈妈也要有良好的陪读和引导习惯。我们要告诉孩子要博览群书,也要读透好书。

 

孩子们都喜欢的PBL项目学习法

     跟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式相比,美国教育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种方式叫“项目式学习法(PBL)”——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学会学习”。

     前一段时间,逃逃说他们在做一个研究世界各国的项目,每位同学可以选不同的国家,自己查阅资料、做调查、写报告。他选择了巴西,因为南美洲对他来说很陌生,所以他想多了解一些。

    过了一两周,我问他项目进展怎样了,他说还在做调查。的确,那一段时间每次我们去图书馆,他都会专门去找跟巴西或者跟南美洲有关的图书。

    又过了两周,我问他项目结束没有,他说还没有,之前主要是查书,现在开始在电脑上查资料了。他找了很多图片,看了许多有意思的视频,还洋洋得意地对我说:“我觉得巴西这个国家挺不错的,我们以后可以去那儿玩一趟。”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问他进展情况。他说:“嗯。资料查得差不多了,现在开始着手整理到PPT上去。”

    我在心里算了一下:这个项目前前后后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占了四分之一个学年了,而且到现在都还没完!出于好奇,我找了个机会去咨询他们老师关于这个项目的情况。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困惑,解释道:“其实花了那么多时间并不是要求孩子们真的对他们所调查的世界各国有多深度的了解,而是想通过这个项目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调查,怎么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学会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学习生活。其实那会儿我们也是很讲究学习方法的:课前预习、上课听讲、下课后完成作业,还要及时复习,等等。我们也有过很多关于怎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过接触到逃逃的项目性学习后,我才发现“学会学习”这事还需要更本质性地去解读。

    首先,要能提出很多很多问题,提问能力也许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也许是目前还没有答案的难题,也许是我们心中的一些疑惑。当开始研究一个话题的时候,要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比如这个研究世界各国的学习项目,孩子就有很多问题,甚至还有些很细节的问题:这个国家的人喜欢吃什么?吃不吃辣的?喜欢喝清汤还是浓汤?气候怎样,夏天有多热冬天有多冷?夏天蚊虫多吗?城市里交通怎样,会堵车吗?街上跑的哪个牌子的车多?这个国家的人有钱吗,他们靠什么赚钱?当地有什么产品可以卖到世界各地?和美国的关系怎样,国家领导人有没有跟奥巴马会面?甚至还有孩子对这个国家的总统选举制度感兴趣。

    当然,我们不要质疑孩子们所提出的任何问题,也不要区分某个问题适不适合在这个年龄阶段解答,反而应鼓励他们把所有想知道的都列出来。总之,求知不设限。

    面对很多很多问题,当然要在很多很多地方找答案。

     一般在孩子做这样的课题调查时,老师会事先准备很多参考资料,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比如一些网站或视频等资源,作为孩子们调查的来源。除此之外,还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搜寻调查渠道,比如去学校的图书馆、市里的图书馆或者采访身边的人等。

    在以上两个层面,我们怎么才能帮助孩子们?

   有效的帮助是给孩子做一张记录表,帮孩子们把整个提问、调查、思考的过程串起来。

 

     这样的表可以分成6列——分别对应孩子们之前提出的问题: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其他有趣的问题——比如孩子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随时可以补上;新问题——知道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孩子在调查中很有可能还会有新问题。可以分成4行,用来记录从不同渠道,如书上、网站上、视频里得到的信息以及终的总结:根据找到的各种信息,综合得出答案。

 

     逃逃上二年级的时候,当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类记录表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美国孩子很小就能像模像样地做项目调研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孩子自己去做调查、找答案。

     我想起在逃逃做这个研究各个国家的项目之前,他们还做过很多更简单的调查实践,比如在kindergarten做的“I see, I think, I wonder”,一个关于彩虹的研究:我看到了彩虹,有七彩颜色很漂亮;我想彩虹总是出现在下雨之后,那它肯定跟下雨有关系;我想搞清楚彩虹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为了一个关于farm animal(农场里的动物)的研究,老师还专门带着他们到农场去参观了一次。

    上一年级的时候,逃逃开始使用KWL 表。在关于阅读的那章我们已经讲过相关案例,在此不再累述。

    美国小学生研究各种各样的课题,甚至涉及历史、政治之类的大话题,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着急给孩子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引导他们“学会怎么学习”上。

     哪怕我们成年了,也常常会遇到困难,知道了很多知识,但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想这种直接从问题出发,带着很多问题去找寻答案的项目式学习法,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首先,大家应该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和以后要面对的真实社会无缝对接的。工作中我们要解决的不就是一个个真实的问题,要完成的不就是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吗?从小开始做这样的训练,将来工作上必定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这种学习方法更能让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因为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研究调查获得的,所以不容易盲从或迷信权威。PBL里孩子们拿到一个问题之后的思维路径是这样:猜想→调查→学习→思考→知道!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等着老师来教我”,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的大脑处于更加勤奋的思考状态。

    各位爸爸妈妈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来“学会学习”,试试项目式学习法。和孩子一起调查研究很多有趣的话题:

    孩子喜欢吃的水果:它是怎么生长的?产自哪里?除了人还有哪些动物喜欢吃它?

    孩子喜欢的动物:它是怎么成长的?它喜欢吃什么?它都有哪些品种?

     去迪士尼乐园该怎么玩:哪里有迪士尼?里面有什么项目?需要预定吗?什么时候去好?

    蛀牙是怎么回事:蛀牙长什么样子?是牙齿里面长了虫子吗?有了蛀牙怎么办?该怎样预防蛀牙?

    对孩子来说,有趣也有用的学习,就是带着很多问题到很多地方寻找答案,有时为了找A的答案,可能把相关的B、C、D都会翻出来,接触的知识面会更广。

那么,怎样开始PBL?

  1. Start Small(从小做起)。不要一下就开始长达好几周的学习项目,而是从小问题、小挑战开始。也许就从“为什么冰箱贴不会掉下来”这种简单的小问题开始。

    2.Plan Now(马上开始计划)。你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指导,尽管PBL的过程中很多是需要孩子自己去研究调查的,但你需要给予充分的支持,才能让孩子有信心和兴趣进行下去。

    3.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BL and projects(搞清楚PBL和做项目的区别)。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哦!PBL是通过让孩子们基于项目来学习,研究课题是个未知的挑战,途中肯定会有他们不懂的东西,需要调查、研究、学习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小鸡为什么要孵才能出来”这种孩子一开始可能完全没有答案的问题。而project往往是为了巩固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而做的项目,比如今天老师教了距离和测量单位,而作业是测量一下家里各种物品的长、宽、高,这不能算PBL。

    4. Don’t forget the presentation(不要忘了后一定要做分享)。带着后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目标,孩子在调查过程中自然会多问为什么,多做思考,因为担心做分享时会被听众的问题问倒。

 

    怎么样?听起来很简单吧。各位爸爸妈妈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和宝贝一起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是需要调查思考或者和你讨论的。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和他一起PB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