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讲扎好儒释道的三个根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要成就这一生的道德学问,一定要扎好德行的根。而扎根,要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感应篇》,还有《十善业》。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我们的单位做起,来扎好德行的根。
  我们一定要立志,做儒释道三家圣贤的好学生,也做师长的好学生。师长说扎根,我们就老老实实扎好根。扎根,顾名思义,根扎下去了,就立住不动摇,也就是能够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依照这几部经典,任何情况都不违背三个根的标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有一个努力的过程。
  我们现在知道扎根重要了,所以我们受持这几部经典。受持之后要读诵,因为读诵熟悉之后,遇到境界的时候,能够起观照。假如读的遍数不够,可能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随顺习气比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读诵是必要的。当我们明白了读诵的重要性,读的时候,才不会心不甘情不愿。人往往明理之后,就会做得欢喜,“这是真正对我有益处,这是修学不可少的过程。”
  孔夫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该是非常喜悦的事情。假如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都感觉不到喜悦,那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我们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这么做有意义,就越做越高兴。知道读诵不可少,每天老老实实读诵。老实人得利益,因为读着读着,自自然然起观照。遇到境界了,突然那一句经典就出来了,当下没有随顺烦恼,依教奉行,觉得身心轻安,很欢喜,“哎,我突破自己了”,就可以体会到读诵的利益。而欢喜,一定是从解行相应而来。
  《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了解经文道理,但是没有去力行,“长浮华,成何人”,这是傲慢习气上来了。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解而没行,学习就落入误区,懂了这些道理,自己没做,看别人的过失。而当一个人被傲慢给障碍住了,有没有“不亦说乎”啊?铁定每天很不舒服,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喜欢。
  解行相应,有欢喜。所以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有没有提升,看什么呢?每一天笑的次数有没有增加。为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就高兴了。看什么东西都有体悟,都有启发,都有收获,每天很充实,哪有不欢喜的道理?“但力行,不学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没搞清楚,可能就会做错,“任己见,昧理真”。所以了解之后,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扎根,重要的是改习气。
  我们冷静感受一下,我们不高兴、生气的是什么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跟自己气得不行,还睡不着觉。突破自己的习气才能扎好根基,所以扎根不是“好,我排好时间,《感应篇》几个月,《弟子规》几个月,《十善业》几个月。师长说三年扎好根,把时间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经听几十遍”。当然,这样的规划确实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假如熏习得不够,一来,道理不透彻;再来,观照力起不来,观照不够,就谈不上力行。所以遍数要够,所谓长时熏修。
  古圣先贤讲,“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是从小就没有根基,现在年龄又大了,这个时候再不借熏习之力,想要伏住烦恼,谈何容易!而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熏习的时间不足,打烦恼的时间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我们要警觉啊,“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好好扎好根基,什么时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这一生的道业?那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决心才行。
  为什么要下大决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无始劫的习气,不下大功夫,很难克服。什么是大决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这种气概,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失正念。人有决心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熏习很重要,可是假如我们熏着熏着又产生执着了,“啊,听经叫学习”,边听边执着,工作的时候都想听经,没有全心全意专注工作,那就不妥当了。熏习是解,解要力行,才是相应。解行相应,心境就不断提升,遇到境界就不容易动摇。所以我们要理解,扎根是解行并进。
  而行在哪里呢?一定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才是活的学问。学一句,做一句;学一句,改一句。比方前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学习《了凡四训》,是不是学完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听了一遍《了凡四训》的讲解,那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拿《了凡四训》哪一句教诲来指导自己,改了自己哪一个习气?假如没有、很少,那《了凡四训》学完了没有?没有解行相应,《了凡四训》这个根基就不算扎下去。《了凡四训》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比方改过之法里面讲到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这一句怎么落实在生活、工作中呢?每天要静下来,我今天有什么事情不妥当,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对,赶紧写下来,写下来印象深,提醒自己后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关键。为什么?别人提醒有限,自己有这个态度了,二十四小时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连睡觉做梦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学《了凡四训》有没有学到在梦中念《了凡四训》啊?那就不简单了,非常专注地在学习。
  “我昨天有哪些念头跟言行不对?我今天有没有保持一个高度警觉性?”真的有这样的态度,每天都能发现过失,去对治、去改过。
  比方我今天已经犯了好几个错了。个,太紧张,连录音的设备都忘了拿上来。紧张的根源在哪里?“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所有烦恼的根源,我们得找到啊。有时候,“啊,我怎么会有这个习气呢?”思考老半天,就过去了,没思考透彻。根源要找到。
  紧张,根源就是得失心作祟,没有平常心。得失心还好听一点,难听一点叫虚荣心,名闻利养的心。刻意要讲好,反而讲不好。要讲好,重要是真诚,“一念不生是为诚”。还有一大堆念头、烦恼,就不是真诚。
  所以很惭愧,都多少年过去了,得失心还这么重。我想应该再去参加大学联考,看还会不会睡不着,还要不要吃安眠药。这是主动勘验,在境界当中观察自己有没有去掉习气。
  改习才能改命运啊!《了凡四训》后面举的几个人物,冯开之,“大变其幼年之习”,小时候那些习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说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能“为人演说”,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习气的基础上。
  刚刚我们提到观照,《了凡四训》学过一遍了,一遍够不够?很明显,不够哦,我们还是记不住。这叫“学贵自知”。学习不像交作业,小的时候,老师派三十行作业,刚好邻居有同班同学,坐在那里比赛谁快,真的是龙飞凤舞。用这样赶的心去学习,不可能有好效果。所以学每一句都要落到心上,去观照、去力行。
  《了凡四训》里面,我记忆很深,行善的十条当中,“爱敬存心”,时时提起爱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饭,我就没有爱敬存心,还没供养,我就吃了。这是贪心作祟。所以一个人,功夫用在哪里?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当下,吃饭也可以练功夫的。一个孝子,他看到任何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谁啊?父母。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无人之境,谁也没想到。
  《无量寿经》开始的时候就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目标明确了,不要把它想得太难,“其国不逆违”,“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不是很难去,可是为什么很少人去?想得太难,不相信,“真的这样就可以吗?”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愿了。怎么办?善的标准把它做好,扎好三个根就符合标准了。又不希求贪恋世间的福报,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啊。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难背,普贤十愿一定要背下来。还没背下来,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代表我们求学问不够主动。人不主动,就容易往后退。学问成就不可能靠别人,得靠自己下功夫。都没背下来,怎么观照?好,明天就考,我们明天早课《感应篇》读完,一起读普贤十愿。我现在给人家派作业,其实我也不轻松,派完以后,我都得陪着背出来。这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现在教古文是诚惶诚恐,每一次叫他们背一篇,我就跟着背一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因为我容易懈怠,借这个因缘,让我不可以偷懒,所以我很感激因缘对我的提携。
  普贤十愿里面讲“广修供养”,这一分供养、礼敬的心,有没有时时提起来?那吃饭就是修普贤行,很充实,每天都没有混日子。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把碗拿起来,碗是谁洗的?我们自己洗的吧?我们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干净,明天就有一个幸运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洗一洗,上面还有一点泡沫,“算了算了,没关系,谁吃到关我什么事!”那就没有爱敬存心,没有礼敬诸佛,也没有广修供养。
  真的,道在哪?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爱敬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兴。今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了,就在广修供养。我们把事做好,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文化,得到利益,工作就是体道行道。
  不只是对人爱敬,对一切事物都爱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佛不是指人而已,一切的众生,都包含在其中,众缘和合而生,都是众生,所以是一切皆恭敬。师长都讲得很清楚,桌子也要礼敬。当然你礼敬桌子,不是给它鞠三个躬。你很爱惜它,把它擦干净,礼敬,长养自己的恭敬心。今天吃完了,我们把椅子放正,这就是落实普贤十愿。尤其后一个走的,一定把八张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礼敬落实了。今天后一个走的,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代表我们的“敬”没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浮躁了。心浮气躁,眼前这些事物观照不到,好像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忙什么。心没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礼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落实,处处都是依教奉行。所以爱敬存心,当下就可以用上。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扎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行了,解行相应,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动摇,根就扎下去了,就可以圆满。
  好,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