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章 物价飞涨,一份工资够花吗? 

 

大到车子房子,小到奶粉纸尿裤,似乎一切都在涨价,只有工资纹丝不动。一份工资够花吗?辞职创业风险太大,那为什么不试试10%创业模式呢?既不用承担太大风险,又能多一份不菲的收入,何乐不为呢?

 

满足感并非一夜之间就能产生。没有谁会在早上起床时看着镜子想“我很满足”,然后耸耸肩,继续倒头大睡。这样做反而会让自满情绪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你身上。在职业生涯早期,我接受了一份可能不太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聘用合同上签字时,心中的郁结证实了我的疑虑,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要偿还一大笔助学贷款。

就职第3个月之后的某天下午,我躺在办公桌底下睡了45分钟午觉,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满足于现状了,这种心态很危险。第2天,我便开始四处求职,并很快跳槽到美亚保险公司,走出了决定我未来命运的一步。

后来我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跳槽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美国经济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我基本上被困在了美亚保险公司。这一次,我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也没有安心地在午后小憩,而是选择了自暴自弃。

我把办公室里一切有生命迹象的东西都扔了,并且将书籍、记事本、相片都从桌面拿走,放进储物柜和抽屉里。从公司大堂看去,我那间被玻璃墙围起来的办公室空空如也。实际上,我用这种象征性的举动抹去了自己的职场痕迹,并自嘲这是在跟我的过去“一刀两断”。

当时,自满情绪正在美国职场中蔓延。职场人士不是躺在桌子底下打鼾,就是像我那样消极抵抗,浑浑噩噩地混日子。2015年,盖洛普公司(Gallup)对美国职场现状的调查显示,将近70%的公司员工处于“消极”或“怠工”状态。我粗略地算了一下,这意味着可能有数千万名职场人士在跟自己的工作“一刀两断”,因为他们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工作上。

 

“众创”来袭,“铁饭碗”不复存在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如同梦游般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曾经,人们都将职场中步步高升视为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标志,但如今,这种观念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当全球经济以令人不安的规律从一个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时,很少有人愿意为了退休时得到公司奖励的金表而对其从一而终。除了周期性的经济不景气之外,并购、业务外包、裁员等事件也不断地冲击着现代职场,所以,人们几乎无法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调研报告指出,在“婴儿潮一代” [1]中,年龄介于22~44岁之间的职员平均每3年半就换一次工作,而且这一现象似乎有加速的趋势:91%的“千禧年一代[2]”不希望在某个岗位上工作超过3年时间。

按照这个频率,每名职员通常会在职业生涯中跳槽20次左右。简而言之,老一辈曾教导我们“努力工作、埋头苦干、稳步前进”,但在当今世界,循序渐进式的职业发展策略已经行不通了。因此,这种在过去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精英准则也不再适用。

即使是金融、法律和医疗等声望较高的传统行业,如今也未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稳定的职业早已不复存在,而这并不仅仅是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华尔街各大金融企业在全球聘请的投行专家和交易员的数量下降了20%,而薪酬结构的改变和监管力度的加强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收入。

即使在法律和医疗行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10年,只有40%的法学院毕业生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大约20%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从事着不需要律师执照的工作。近一项调研发现,大约60%的执业律师会建议年轻人不要进入法律行业;同样地,大约46%的在职医生表示如果从头再来,不会再从医。

如果连传统行业都萎靡不振,那么其他就业市场又该如何?下一代职场人士同样前途未卜,既然如此,他们又何必求学多年,欠一屁股助学贷款,还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呢?聪明人都知道这笔买卖很不划算。因此,他们想要的不仅是一份从基层干起的普通办公室工作,他们还想创业。

尽管银行家历来被称作“宇宙的主宰”,但当今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并不是成为投资银行家,而是渴望成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式的人物。这不仅因为扎克伯格可以穿着牛仔裤和连帽衫去上班,而且比大学生有钱得多(但他们并不为此难过),还因为初创企业能够提供一种氛围,让那些刚离开校园几年的员工在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开创一番事业,与此同时还能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权和经济收入。

大学生们还可以在初创企业中掌握某些技能和工具,有朝一日,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借此自主创业。谁又能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新模式而对其横加责备呢?似乎在一夜之间,科技将以往发展成熟的行业重新洗牌,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具备创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