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90 万年前/
早的厨师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2011 年发表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远古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中的某一位,大约在190 万年前次学会了烹饪。论据是直立人的臼齿比其他类人猿的小,这表示我们的祖先可能只花费白天时间的7% 在吃饭上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以黑猩猩为例,它们把白天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吃食上。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只有通过烧熟食物,直立人才能利用这么小的臼齿,以避免冗长乏味的咀嚼过程。烧煮也使我们的远古祖先从他们的食物中获取更多的热量,并拓宽食物范围——这是人类演化的关键一步。



/ 约公元前6000 年/
河马汤
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显示,早的汤出现在公元前6000 年左右,其中含有一头河马的骨头。一份晚近得多的河马汤菜谱可以在《阿尔伯特尼安萨,尼罗河的大盆地》(卷,1867 年)(The Albert N’yanza, Great Basin of the Nile)一书中找到,这是英国探险家塞缪尔•贝克尔(Samuel Baker)爵士关于他1864 年探索非洲阿尔伯特湖的记录:
一道新菜!不再是假海龟汤——真正的龟汤像河马。
我尝试着把脂肪、肉和皮一起煮,结果皮看起来像海龟的绿色脂肪,不过要好吃得多。头部的一块也如此煮熟,然后在醋中腌制,加入碎洋葱、辣椒和盐,让牛头肉完全黯然失色。我的人都沉醉在一大锅河马汤中,到了日落时,我端出了格洛格酒(grog)……根据老年非洲雇员说,河马的脂肪是相当甜美,甚至可以——在拌入调料之后——生吃。


/ 约公元前2000 年/
早的面条
2005 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喇家村发现了世界上古老的面条,这是一个史前地震的遗址。这些4000 岁的面条被埋在一只陶碗中,一暴露到空气中就迅速氧化,化为尘土,不过从遗迹中科学家确定其是小米做的。


/ 约850 年/
卡尔迪(Kaldi)与咖啡豆
传说阿拉伯牧羊人卡尔迪发现他的羊群在吃了某一丛灌木中的鲜红色浆果后,就会变得特别活跃。他自己尝了尝,也感到兴奋,于是就采了些浆果送到一位穆斯林圣人那里。但是圣人不喜欢这种浆果,他把这些浆果扔到火里,结果它们却散发出一阵奇妙的芳香。急于探究这一奇迹的卡尔迪忙从火中把被烘烤的果子耙出来,磨成粉末用热水一冲——世界上杯咖啡就产生了。
可是卡尔迪的故事直到1671 年才见诸书面记载,而且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是杜撰的:野生的咖啡树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可能15 世纪才传到阿拉伯。这个词本身可能是来自14 世纪晚期埃塞俄比亚王国语言中的Kaffa。而阿拉伯词典编纂者则认为阿拉伯语中的qahwah(突厥人发音作kahveh)原来是指某种酒,而且初是来自动词qahiya,“没有食欲”——这显然是大量摄入咖啡因的效果之一。


/1589 年/
每个农民锅里都有一只鸡
这一年亨利四世(Henri Ⅳ)当上法国国王,并说了一句至今被法国人民称颂的名言:“我希望我的国家里没有一个农民穷到每个星期天锅里都没有一只鸡。”与此相反的是,在意大利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有个农民在吃鸡,那么要么农民有病,要么鸡有病。”这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于意大利的农民而言,鸡是稀少珍贵的,通常是省给病人吃的。如果有个农民真的在吃鸡,那么这只鸡很有可能是病死的。另一句古老的意大利谚语说“圣伯纳德酱让食物看起来美味”。“圣伯纳德酱”指的就是饥饿(不过这位圣人与饥饿到底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
亨利四世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酱。在19 世纪,一家叫做巴维农亨利四世(Le Pavillon Henri Ⅳ)的餐厅的主厨儒勒•柯莱特(Jules Collette)发明了一种酱汁,其中含有黄油、醋或柠檬汁、蛋黄、红葱,以及龙蒿或法国香菜。因为亨利四世被叫做“贝阿恩人”(他出生于贝阿恩,这是法国西南部一个古代省份),柯莱特就把他发明的酱叫做贝阿恩酱(sauce Béarnaise 即蛋黄酱)。


/1694 年/
何为野餐?
1694 年“野餐(picnic)”一词首次出现在记录中,当时是以一个法语短语“repas à picnique” 的形式。“repas à picnique” 初的意思是一次聚餐(但不一定是在户外的),其中每一位用餐者都带一份食物来,或者自己付自己那一份的钱。这个词可能源自中古法语中的piquer“偷、窃”和nique,后者指一种小铜币,引申为“无甚价值”。“picnic”一词初于1748 年出现在英语中,从上下文来看显然是指一顿在折叠小牌桌上吃的饭。看起来是在此之后,这个词才有了户外用餐的含义。


/1755 年/
从炸薯条到自由薯条
法国烹饪作家梅农(他一直只是以这个名字为世人所知)出版了《宫廷宴会》(Les Soupers de la Cour),该书主要论及大型宴会,从皇家宴会到比较普通人家30~40 位宾客的晚宴。在这样的宴会上要上超过100 盘菜肴,分为5 道,菜谱之中就有一道是炸薯条。由于油炸土豆需要用大量的油,因此当时炸薯条基本上是富人的专利。一般认为是托马斯•杰斐逊在18 世纪80 年代把炸薯条的概念带回到新生的美国,1802 年,出现在白宫晚宴菜单上的是“法国式土豆”。从此以后,在美国这道菜被称为“法式炸土豆”,随后成了“法式薯条”(French fries),或只是“炸薯条”(fries)。(在英国,炸薯条被称为“薯片chips”,而在美国和法国被称为薯片的食品,在英国被叫做crisps。)由于法国人(被敌视地称为“吃奶酪的投降派猴子”)拒绝在2003 年参与伊拉克战争,许多美国餐厅临时性地做了命名改动,把“法式薯条”改成了“自由薯条”。关于法式土司,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请参见1346 年。


/1888 年/
中国炒杂碎
这一年,一道被西方人叫做杂碎(chop-suey)的中国菜首次在英语出版物——美国刊物《当代文学》(Current Literature)中被提及:“中国美食中一道主要的菜肴就是炒杂碎,是把鸡的肝和胗、蘑菇、竹笋、猪肚以及豆芽,与香料一起煮。”有一个传说,这道菜诞生在加利福尼亚,一位中国厨师面对着一间空空如也的储藏室和一群饥饿难忍的白人铁路工人(或是黄金矿工),他把找来的一些剩菜,全部炒在一起。这些客人吃后不但满足了,还很高兴,
他们问厨师这道菜叫什么,据说他的回答就是“杂碎”,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零碎的东西”。到世纪之交时,这道菜已经被广泛地认为是原产于美国,但《罗切斯特快邮报》(Rochester Post-Express,一份纽约州的报纸)在1904 年告诉它的读者们“一位纽约华商……解释说杂碎确实是一道美国菜,在中国无人知晓,可是却被美国人认为是中国的国菜。”实际上,广东农村就有一道传统菜叫杂碎,意思也是“混合的零碎”,是由中国南方的契约劳工于19 世纪带到加利福尼亚州的。


/1945 年/
微波炉的意外发明
一位名叫珀西•斯宾塞(Percy Spencer)的美国工程师在为雷神(Raytheon)公司建造雷达装置时,有一天注意到自己口袋里的巧克力棒都融化了——他正确地将此归因于他正在调试的雷达装置所发出的微波辐射——高频电场的加热效应已经在20 世纪30 年代被确认了。斯宾塞继续用雷达装置来做爆米花,然后又煮熟了一只鸡蛋,鸡蛋还在他的一位同事面前爆炸。随后他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金属盒子来集中微波能量,同年雷神公司为这个装置申请了专利。
批商用微波炉在1947 年开始销售。它们有将近6 英尺(1.8 米)高,重达750 磅(340 千克),售价为5000 美元。


/1995 年/
蜗牛粥
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几乎完全依靠自学成才的英国大厨赫斯顿•布卢门撒尔(Heston Blumenthal)在伯克郡(Berkshire)的布雷(Bray)开办了他的肥鸭餐厅(The Fat Duck)。一开始不是很顺利,开张的第二天,烤炉就爆炸了,布卢门撒尔不得不在头上套一袋冻豌豆,继续工作。尽管遭遇这些挫折,布卢门撒尔还是因为他异想天开而又合乎科学、完全抛弃既有规则的创新工作,并且创造出酥皮甜菜根甜点、培根鸡蛋冰淇淋和蜗牛粥这些新菜而获得巨大声誉(以及米其林三星)。


/2011 年/
中国的爆炸西瓜
中国东部的农民在给西瓜地使用了一种生长加速剂氯吡脲之后,感到相当震惊。显然他们给自己的作物喷洒的时间太晚了,环境条件也过于潮湿,结果西瓜“像一样”爆炸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说,农民刘明锁(音译)一天早上数出80 只爆裂的西瓜;到了下午又有20 只炸开了,瓜子、瓜皮和瓜肉飞溅得到处都是。中国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品,已经引起普遍的恐慌,已曝光出的事件包括稻米中含有重金属镉、蘑菇中含有漂白剂、牛奶中添加了有毒的三聚氰胺、酱油掺入砷,以及用加入硼砂的猪肉冒充牛肉。

辣根警报
日本滋贺医科大学(Shig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一组科学家获得了2011 年搞笑诺贝尔(Ig Nobel prize)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了一套警报装置,可以为聋哑人提供火灾或其他报警。这套装置通过释放稀释的山葵(日本辣根)来发挥作用,这种辛辣气味如此强烈,以至于其对鼻子的刺激作用能把处于深度睡眠的人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