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茶壶原理”:用已知推算未知 

在数学里,有个有用且常用的解题法——“茶壶原理”(Tea Kettle Principle),这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的“茶壶理论”无任何关联。

 

话说有一位工程师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被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A:在厨房地板上,有一个空的茶壶,请提供一个方法,煮一壶开水来泡茶。

工程师回答:把茶壶提起来,打开水龙头装满水,将茶壶放在炉子上,点燃炉火,静待水被烧开;数学家说:我的方法也一样。

接着,他们被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B:炉子上放着一个茶壶,里面装满水,请提供一个方法,煮一壶开水来泡茶。

 

工程师回答说:点燃炉火,静待水被烧开;数学家说:把茶壶从炉子上提起来,把茶壶里的水倒光,再把空的茶壶放在厨房地板上,于是,问题B就化成已经知道怎样解答的问题A了。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把待解答的问题化成已经解答的问题,却是在数学、科学里,甚至在生活里,有用而且常用的方法。

这就是“茶壶原理”。

 

01从数学家的思维出发 

让我再多说一点,和上述笑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林先生有一位从香港来的朋友,打电话问林先生怎样从台北火车站到101大楼。林先生详细地一步一步为他说明如何坐捷运、转公交车、再走路;果然一切顺利。第二天,香港朋友又打电话问他如何从东区诚品到101大楼。

林先生说您就坐出租车从东区诚品到台北火车站,在台北火车站再按照我昨天告诉您那条路线走就对了。

这就是把一道待解答的问题,化成一道已经知道如何解答的问题。关于个中奥妙,我就不用再多费唇舌了,这就是“茶壶原理”。

 

有人问老先生:“您今年贵庚?”老先生说:“我40岁时,我的小儿子出生。”那人继续问:“那么您小儿子今年几岁?”老先生答:“他比邻居的张博士小5岁。”“那么张博士今年几岁了?”老先生答:“张先生属狗,刚从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来。”

假设今年是2012年,属狗的是78、66、54、42、30、18或者6岁,所以,张博士应该是30岁,老先生的小儿子是25岁,老先生是25+40=65岁。

 

在这个问题当中,我们先把老先生是几岁的问题,化成他小儿子是几岁的问题,再把他小儿子是几岁的问题,化成张博士是几岁的问题。当我们找出张博士是几岁,就可以解答小儿子是几岁,然后就可解答老先生是几岁了。

上述例子指出应用“茶壶原理”的两个要点:,我们先把一道待解答的问题,化成另一道待解答的问题;第二,终我们要把一道待解答的问题,化成另一道已经知道如何解答的问题。

这两个要点也可以用两句成语来描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二,饮水思源。可不是贴切得当吗?

 

让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位美国数学家想在中文期刊发表一篇他用英文写的论文,因此,请好友高教授帮忙将论文翻成中文。高教授把论文翻译完成后,这位美国数学家觉得应该在论文里加一个脚注:作者要感谢高教授的帮忙,把这篇论文翻译成中文。但是,他又不懂得怎样用中文写这个脚注,只好先用英文把脚注写好,再请高教授翻成中文。高教授把脚注翻成中文后,这位非常严谨的数学家觉得应该再加一个脚注:感谢高教授帮忙将脚注翻成中文。但他还是只能用英文把这个脚注写下来,拿去请高教授翻成中文。这么一来,问题来了,他还是必须再度感谢高教授帮忙翻译这个脚注吗?这岂不是没完没了吗?

对一个“茶壶原理”通透的数学家来说,小事一桩,他会先请高教授翻译“作者要感谢高教授的帮忙,把这篇论文翻译成中文”这句话。再请高教授翻译“作者要感谢高教授的帮忙,把前面的脚注翻成中文”这句话。后,自己把这句话的中文翻译“作者要感谢高教授的帮忙,把前面的脚注翻成中文”抄一次,就可以把他要表达的感谢之意全部说清楚了。

 

02用数列轻松倒推薪水、存款或预算数 

故事讲完了,让我讲一点数学。有一连串数字,a1、a2、a3、a4……an-1、an……,假设每一个数字都等于它前面那个数字加3,也就是an=an-1+3。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决定第n个数字是多少,我们只要知道第n-1个数字是多少,就可以把第n个数字算出来了。这可不正是“茶壶原理”的应用吗?

那么接下去,第n-1个数字是多少呢?我们只要知道第n-2个数字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又是“茶壶原理”的应用。

一路倒推下去,第二个数字是多少呢?是个数字加3,因此,只要知道个数字a1,如果a1=19,那么就可以知道a2=19+3,以此类推a3、a4……an-1,后可得出:an=an-1+3。

举例来说,一个员工的薪水,每个月加500元,您想知道他9月的薪水吗?只要看8月的薪水单加500元就行,如果您要知道8月的薪水,那只要看7月的薪水单加500元就行。这样倒推下去,只要有某一个月的薪水单,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就是“等差级数”,或者叫做“算术级数”,就是在以前我们学过的一连串数字a1、a2、a3、a4……an-1、an后面加上d:

a2=a1+d,a3=a2+d,……,an=an-1+d。

那时,我们一步一步往前推,现在我们学会了“茶壶原理”,就可一步一步往后推,an=an-1+d,an-1=an-2+d,……, a2=a1+d,往前推、往后推都是同一回事,如果您懒得往前推、往后推,简化成一个公式就是:

an=a1+(n-1)d

让我趁这个机会也提一下大家也都学过的:有一连串数字a1、a2、……、an-1、an,另外r是一个常数,an=r×an-1,an-1=r×an-2,……,a2=r×a1。要算出an,可以一步一步往后推到a1,这我们在中学也学过,叫做“等比级数”或者“几何级数”,那时是一步一步往前推,a2=r×a1,a3=r×a2……an=r×an-1,往后推、往前推都是同样一回事,简化成一个公式就是:

an=rn-1×a1

 

大家还记得如何用复利计算银行的存款吗?

 

如果利率是每月3%,那么第12个月的存款总数是1.03乘第11个月的存款总数,也就是a12=1.03×a11,接下来,a11=1.03×a10,a10=1.03×a9,这正是依照 “茶壶原理”来算。当然直接来算也可以:

a12=1.0311×a1

 

有一个政府机关编预算,每年的预算是去年预算的65%加上前年预算的45%,所以,我们可以用an=0.65×an-1+0.45×an-2这么一个公式来表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知道今年的预算是多少,只要知道去年的预算和前年的预算,就可以算出今年的预算。那么去年的预算是多少呢?只要知道前年和大前年的预算就可以算出来。这正是“茶壶原理”的推广,把一道要解答的问题,化成两道已经知道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样倒推回去,我们只要知道开始年和第二年的预算,接下来每年的预算就可以一一算出来了。

 

03从绵延不绝的兔宝宝到斐波那契数列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讲一道数学上古老有名的题目:一对刚出生的兔子,一个月后就发育成熟,发育成熟的兔子,每个月会生一对兔子,源源不绝。请问n个月后有多少对兔子?

让我们从头开始算起:

 

第1个月,有一对兔子刚出生;

第2个月,这对兔子发育成熟了;

第3个月,上个月发育成熟的兔子,生下一对兔子,因此一共有2对兔子;

第4个月,上个月发育成熟的兔子,生下一对兔子,上个月出生那对兔子发育成熟了,因此总共有3对兔子;

第5个月,上个月有2对成熟的兔子,各生下一对兔子,加上上个月出生的兔子,因此一共有5对兔子;

那么,第6、第7、第8个月呢?

 

就让我们直接算算第n个月有多少对兔子吧。

第n-1个月的兔子里,有的刚出生,有的则是发育成熟的,因此,第n个月的兔子总数等于第n-1个月的兔子数目,加上在第n-1个月已经发育成熟兔子的数目,那么在第n-1个月里,已经发育成熟兔子的数目是多少呢?那不正是第n-2个月里,所有兔子的总数吗?因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方程式:

an=an-1+an-2

第n个月兔子的总数,等于第n-1个月兔子的总数再加上第n-2个月兔子的总数。这可不正是“茶壶原理”的应用吗?

 

图1-1呈现了从个月有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生生不息繁衍的情形。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既可以一步一步向后推,也可以一步一步向前推,从个月有一对刚出生的兔子,第二个月有一对已经成熟的兔子开始,1+1=2,1+2=3,2+3=5,3+5=8,就可以一路算下去了。

1、1、2、3、5、8、13、21、34、……这一连串的数字叫做“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它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性质。假如您不要一步一步向前推或者往后推,也有一个公式可以用:

 

 

04按高矮排列 

“茶壶原理”的基本精神就是用“已知”来解答 “未知”,很多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透过分解、重复等动作,就变得简单和容易了。

操场上有64个学生,要按照高矮排成一列。首先,我们只有一个关键动作: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决定哪个高、哪个矮。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把32个人按照身高排成一列,叫做A,再把另外32个人按照身高排成一列,叫做B。接下来,把A列里的人和B列里的人,叫出来比较一下,让较高的那个人出列,因为他是64个人里的;接着,重复上述步骤,在剩下的A列和B列里,让那个人出列,因为他是剩下来的人里的了,这样逐步比下去,后就可以顺利把64人按照高矮排成一列了。

 

但是,首先,如何把这32个人按照高矮分别排成A和B列呢?

 

我们可以先把32个人分成两组各16个人,再按照高矮分别把这两组人排成两列,然后,按照前面的方法,把这两列合并成按照高矮排成一列32个人。但是,那又如何把16个人按照高矮排成一列呢?只要重复上述步骤,先把16个人分成两组各8个人,分别按照高矮排列。

 

相信我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只要重复运用 “茶壶原理”,后的关键动作就是两个人按高矮排列,这就真的是易如反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