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你见过凌晨五点的北京吗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种人值得尊重,那就是在饱受了生活的苦难之后,依旧相信生活,依旧能够勇敢地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然后说上一句:“没关系,从头来过。”

 

 

王小波说过这样一段话:“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二字当头,一个被认为年少轻狂的年纪。我们经常被说成“不知天高地厚”,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活得现实一点儿,要看透这个世界的艰难和险恶。我们每天都在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生道理,信着也排斥着。

 

我是一个从小到大只拥有一个事业理想的人,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改变过。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声音者,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一个会说话的人。我一直觉得声音和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有灵性的东西,它有生命,不会陈旧,永远蕴藏力量。

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有过不被理解和肯定的阶段,他们说这不是一个能带来金钱和安稳生活的行业,竞争太激烈,想要成功或者出头简直就像中彩票一样是小概率事件。我也曾经受到过这些所谓忠告的影响,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和不确定。然而到后,当自己真正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任由别人泼你多少冷水设置几重阻碍,你也不会妥协或者让步。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沿海城市,现在生活在很多人拼命挤进又奋力逃离的北京。

母亲告诉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长大了要去北京。其实那会儿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只觉得北京很大,有很多了不起的建筑和高楼大厦。后来长大了一点,听人说那里有特别多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个可以给你理想也掐死你理想的地方。

我觉得神秘,也好奇。

 

2015年夏天,我终于在自己二十二岁这一年,来到了北京。

我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辛苦也幸福。

 

比想象中的地下室好很多,我有一个还算不错的落脚处。虽然是一间并不敞亮的出租屋,但我真的很满足。追求理想的人,哪里会害怕辛苦。而我也清楚,来到北京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绷着一股劲儿,证明给别人,也给自己。

 

我开始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尽管我并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非要选择北京?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无数次。我想是为了达成小时候对自己的承诺,也是为了弥补大学时期阴差阳错南下求学的遗憾。也许和大部分北漂的人一样,根本说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北京。

 

七八万一平方米的房子,饮食消费都比小城市翻上一倍的价格,早晚高峰密不透风让人无法喘息的地铁,一个月里三分之二的雾霾天。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但我和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一样,嘴上抱怨着,可心里却欣然接受。年轻的时候不吃苦不遭罪,难道要等到五六十岁人将老矣再受累吗?

 

相比那种一成不变的稳定安逸的生活,我更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去体验多一点的未知,甚至是惊险。我想逃出自己的“舒适区”,看看在那些按部就班的命运之外,我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因为年轻,所以不怕从头再来。人总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年轻的好处就在于,有机会去纠正错误。

我们喜欢北京,喜欢的是那种感受。这就跟你喜欢一个人是一样的,别人问你为什么喜欢,你总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你知道,就是那种感觉,对了。

好像只有在北京,我才能特别真实地有那种人活一遭没有白来一场的感受。只是觉得在这里机遇更多,所以好像成功的概率也会大一点。尽管现实往往是,我们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还嘴硬得不肯认输。

 

可就算知道会过得很辛苦,就算做好了搭上几年青春却一无所获的准备,也许努力的后并不一定能迎来满意的结果。但,我们还在特别用心地努力着。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自己的理想,只是一句过过嘴瘾的空想。没人希望。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你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凌晨四五点钟的街道。我看过,不止一次。

我看过扫街的环卫工人穿着厚重的棉服,拿着扫帚一丝不苟打扫的样子;我看过卖煎饼的大叔骑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冒着寒风按时出摊的样子;我看过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有人赶着班公交车,打着哈欠去上班的样子;我看过那些深夜买醉的人醉醺醺地走在柏油马路上寻找回家方向的样子。

这些,我都见过。

 

你看,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地生活、工作,尽管辛苦,却知足。

他们当中,有人开心地呼喊着生活万岁,也有人默默隐忍着生活的苦楚。

这些人,是你,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