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过苏小小墓

 

华万里

 

小小,我的,前世的花苞

今生,疼痛的墓茔

我来杭州,怎能,仅仅是,同你擦身而过

 

小小,我的诗句,因你

让白堤绿了,虽然,绿得心情不安,但是,小小

我的,春风来访,未曾辜负

你的,燕引莺招

 

小小,在另一个时代的油壁车上

我就是,你车后

紧紧追赶的翩翩少年郎

而今,虽然

追得老了,但我,对你的爱情,怎敢

生出白发

 

小小,我在白日梦中,乘着青骢马

叩门,来访,我不是

名门公子阮郁

也不是,潦倒书生鲍仁

更不是,观察使孟浪

我是重庆华生

中国当代艳体诗之王,你当,青眼

 

小小,你长得玲珑娇小

家住西泠桥畔

人称你为诗伎,我不,这样认为

我说,你更像文学沙龙主持

所以,我在

墓前,献诗一首,几百个文字

胜过,几百支红蜡燃烧

我亦

香烟袅袅

 

小小,你的傲骨不小,你的漂亮不小

你的芳名不小,小不了的

还有:你的,心上,沉郁的沧海水

粉腮,映退的钱塘潮

路遇的爱情,迟来的爱情,悲绝的爱情

恰似百合花,金雀花

玉簪花,因你,阴影颤动

如幻,如梦

小小,我的,可爱可敬的小小,我来杭州

虽然,你已,香消玉殒

 

但爱情葬你于

山水极佳处,我来,晚了!但我

是你,肝肠寸断的天空

还像,那位

你搭救过的穷秀才,金榜,题名后

赶来白衣白袍,抚棺

恸哭的知己

 

小小,小小,因你,我有了七十三愁

每一愁,金钟敲不散

玉笛吹不了

 

(原载诗集《石榴马》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9月版)

 

导读:苏小小,江南才女兼名伎,风骚迷人。她别出心裁,独自设计造出了一辆油壁车,兴致来时,乘着油壁车沿着西湖边上飞驰,并探身车窗,边吟诗,边嬉笑,惹得无数翩翩少年郎随车追赶。假如诗人华万里生活在那个年代,肯定也是追赶者之一。华万里多次去杭州旅游,过苏小小墓时,对小小一往情深,对墓茔视若花苞。他在诗中,对小小的美貌和才情淋漓尽致地加以赞美,对那些玩弄小小的名门公子和高官大吏猛加挞伐。他的这首诗写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有我国20世纪20年代湖畔诗派的婉约感觉,也让人领略出西方诗人兰波的梦幻色彩。但这不是单一的绮罗香泽之态,更不是绸缪宛转之谬,而是一种在以美学特征为经验的因素中,化反衬为正比,领异质于融合,纳杂多求唯美。这首诗还有另一特征,即诗人开创和拓展了他自己的新碎句格式,这种短小、碎裂、独特的词语表达,可以让阅读者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生发出异样的快感。华万里写这首诗时,正好七十三岁,所以在诗末留下了这样的名句:“小小,小小,因你,我有了七十三愁/每一愁,金钟敲不散/玉笛吹不了。”(唐诗)

 

 

 

 

盐水沟

 

汪剑钊

 

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

清风拂过废墟,

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

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

折断体内的白帆;

一个人独自回到自身,

在低处寻找高山的根须。

 

盐水沟白光闪烁,

亮得令人心痛,

风、云、雾的混合

构成咸涩的地貌。

沙漠烘烤过的心脏

碎裂,坠进无泪可流的沟壑,

血液给予后的滋润……

 

(选自汪剑钊博客)

 

导读:我极喜欢汪剑钊的这首诗,当初一读之下,心中颇感震动。盐水沟实有其地,诗中所写似乎是一次旅游的情境,但此诗与一般的风景诗迥然有别,诗中所展开的情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处境。尽管诗对盐水沟的自然地貌也有所勾勒,如白光、沙漠、沟壑等,但只是一些象征的符号,负载着诗人特别的情绪体验,那就是身处沙漠之中对生命荒芜状态的感喟。“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这几乎箴言式的一句,道出的是生存的悖论,盐水沟荒芜一片,没有生命的迹象,但诗人所发现的恰恰是对生命的精神滋养。“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这些游客热闹地穿过盐水沟,可能好奇于盐水沟独特的地形地貌,却没有与自身的处境形成精神上的对照,更没有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视镜。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也非寄情山水,离诗人对生命的凝神静思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诗人对盐水沟的荒芜大概是有寄托的,然而他迟迟没有说出,直到诗的后一句出现,“血液给予后的滋润……”,才隐约显出诗人内心的灼痛和犹豫。在诗人的笔下,盐水沟的荒芜是一种毁灭的形态,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拯救”,需要“血液给予后的滋润”,而在趋向一种精神性的视野中,这都是对于生命的合理解释。此诗写得粗粝而又精致,粗粝是气势上的,而精致是文字上的巧妙铺排,简洁到每一个词都处置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甚至不容易挪动布置在其中的暗影。汪剑钊的诗特别讲究每一个词在整体中的特别效应,此诗算得上是一个范例。(吴投文)

 

 

 

 

狂欢之后

 

南鸥

 

蚂蚁爬动着自己的宿命

一粒谷物,无力支撑大地的黄昏

米酒的记忆九曲深幽,重阳的

火焰慢慢变黄。当人们从酒窖醒来

万家灯火熄灭,谁来守望

那来年的重阳

 

一只苹果把秋天举过头顶

秋天被火焰昼夜解读。当火焰被灰烬说出

当灰烬飘散记忆,谁以逝者的言辞

诉说秋天的苍凉。枯瘦的土地

无法将血液流向枝头,只有风

肆意变幻天空的表情

 

其实火焰藏着天空的野心

瞬间的闪耀,挥霍了昂贵的一生

当黑暗,吞噬了后的星光

天空终将露出白森森的骨头

当万物失血,只有逝者

向天空赎罪

 

(选自《诗选刊》2016年第5)

 

导读:这是一首追问之诗,当顺从和献媚成为一个时代主流表情和思维定式的时候,只有诗人还在精神旷野上独自面对无边的苍凉发出浩叹和天问。“狂欢”是如蚁人群的迷醉之舞,犹如火焰的言辞只能是灰烬,失血的大地终将熄灭万家灯火,连星光也被黑暗吞噬。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追问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指认以及对沉沦和毁灭的拯救,既有自我救赎的意味,更有对人类命运的承担。对此,令人想到尼采,想到乌纳穆诺。诗人是的守望者吗?也许,《狂欢之后》的意义就在于呼唤和警醒。那藏着天空的野心的火焰、那露出白森森骨头的天空所构成的巨大的苍穹,在令我们绝望的时候毕竟还有人发出亘古的天问,是的,也许沙哑粗粝之声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之声……(马启代)

 

 

 

事实的诗意

 

伊沙

 

三八线

不是一条线

它有4公里宽

南北朝鲜划定的

非军事区

60年过去了

成为世界上

成功的动物保护区

 

(选自伊沙新浪博客)

 

导读:在中国当代诗坛,“事实的诗意”恐怕是继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之后流传广的一条诗论了。它的提出者正是伊沙。如今伊沙以此为题写出一首绝妙好诗,再也不容怀疑它的版权所属。诗题是一种理论,内容是证明理论的一个实例,题目与正文构成这样一种关系的诗歌是绝为少见的,这又是伊沙在写诗上的创格。这个实例非同小可!它的事实性无可怀疑,但这样一种纯粹事实陈述它的诗意究竟何在呢?引人思索。而引人思索正是此诗诗意生发的契机。(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