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陨落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阳明以羸弱之躯,提万众弱卒,偷袭了八寨、断藤峡贼巢,大破之,轻而易举地剪除了流毒多年的匪患。这是王阳明继赣南剿匪、南昌戡乱后再次上演的军事奇迹。

奇迹就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别人不行的,他行。

别人不能的,他能。

剿抚并施,地方安定,广西平。

王阳明上疏乞归乡。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集体沉默了,久久无回音。

王阳明等之不及,此时他的身体情况极其糟糕,遍身肿毒、咳喘不息、饮食难进、不能坐立,这种情况通常用四个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他挥霍了。圣学常说“人伦之外无学矣”,父子相聚,承欢膝下,世上纯粹真挚的感情莫过如此,他好想回乡抱抱牙牙学语的亲生儿子王正亿。但今日看去,唯这人伦一念变得遥远不可及,似要断了。

王阳明先后两次上疏请求回乡,未得朝廷批复。

继续等待,却等来内阁大学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进军安南(今越南),进一步扩大战果。

王阳明断然拒绝。

他已感到来日无多,什么命令都是扯淡。

回家才是人性。

王阳明下定决心回家,这一走,为王家带来了四十年的政治灾难。

十一月,王阳明从广州府出发,途经韶州府、南雄府、梅岭关,二十五日进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冬天是南方的冬天。

寒冷伴着江水的湿气往骨头缝儿里钻。

船舱里生着炭火,却暖不了众人的心。

王阳明时昏时醒,时醒时昏,眼神迷离。醒时望向外,侍者打开窗,远处是一座山,山的旁边还是一座山,瞥了眼,又昏睡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咳喘日甚。

周积,王阳明的学生,时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狱讼之事。

周积久立,见老师这般模样,惊诧愕然。他想到了先生有病,但万没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发现侍者竟然瞒着先生随船带着寿木,以备临期手忙脚乱,而观之这一日愈发近些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像四处漏风的老风箱,伴着尖锐的哮鸣,王阳明悠悠转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阳明见是周积,徐徐乃问:“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说学得挺好的,以政事应对。随后问,先生身体怎么样?

王阳明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

周积面色沉重,退而迎医。

这一切,当然只是徒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已达至化境,在他的眼里万物一体,生死如一。这种境界是经过大是大非大起大落,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继后而有心学。所以此时对他来说尤其轻松洒然——知身已死,只是比只剩下一口气强点罢了。

二十八日晚泊,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问道:“何地?”

“青龙铺。”

王阳明命人召周积,说罢又昏睡过去,似乎永远醒不过来。

次日,周积早早来到。

王阳明还在昏睡。

辰时。

雾气朝露渐渐散开,一道阳光从浓云的罅隙里不小心地漏将出来,参差裹向大地山川。

风一吹,天地涤荡,碧空万里。

王阳明开目视曰:“吾去矣!”

等待,远比死亡更为碾压人心。

早晚要说这句话,但真到了这一日,谁都无法接受。

周积泣下,问还有什么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淡然无求,只此一念,笑容留给了众生,光明留给了人间。

言毕。

死亡。

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的平静的早上,一代巨星陨落。

王阳明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地点: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余县青龙铺(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时间: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

死因:肺结核并发症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能代表心学精髓,能代表王阳明的人格宏旨,可惜这句遗言是钱德洪在编纂《王文成公年谱》时后期整理的,来自王阳明的《中秋》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临终遗言为可信的是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黄绾是王阳明的弟子、铁粉,又是王正亿的岳父,他没有必要说谎。

人之将死是复杂的生理状态,有的恐惧、有的坦然、有的执念。中外贤达,古今俊杰,不管此人生前如何伟大、如何神奇,有一点亘古不变——人在死亡时会褪下神的光环,回归人的本性。所以,有诸多伟人留下了莫名其妙的遗言,这方是真正的历史。

按照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可见,王阳明的遗言中流露出了与门人共倡圣学的强烈愿望,让他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两位高足王龙溪与钱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学史上称之为“天泉证道”。王阳明看到了学生对心学领悟的不同,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心学的分裂,但他已无能为力。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圣学,他的历史任务结束了,阳明心学的接力棒将交给弟子们和万千百世的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