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犹太人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赏识孩子的大胆怀疑,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

有个犹太小女孩,在生物课上听到老师说蚯蚓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即使身体断成两截也能活下来,并且两节躯体还是能够分别进行生长,终成长为两条完整的蚯蚓。听老师说得如此神奇,小女孩的探索欲望变得越发强烈,想要彻底弄个明白。

在一个周末,这个小女孩便从泥土中挖出一条蚯蚓,将之断成两截,放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养起来。小女孩的妈妈发现后,觉得女儿对老师所讲的科学知识抱有一种怀疑和实践精神,所以才有饲养蚯蚓的举动,这种举动是要鼓励的。妈妈认为,女儿有怀疑精神,就意味着她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某个结论不会轻易认同,也不会轻易附和,这种精神无疑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在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个犹太小女孩终印证了老师的话,她饲养在玻璃瓶中的两截蚯蚓终真的各自变成了独立的蚯蚓个体,让小女孩惊叹不已。

 

孩子的怀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怀疑完全有可能结出创新的果实。

蜜蜂之所以会发出“嗡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这个被写入中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却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了《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论文,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无数生物科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竟然被一位只有12岁的小学生发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实聂利发现奥秘的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在偶然间发现一只没有翅膀的小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便觉得这个现象有些奇怪。后来聂利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蜜蜂,终找到蜜蜂发声的真正器官。聂利发现蜜蜂发声器官的过程并不复杂曲折,她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发现,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敢于对“定论”提出质疑,向课本代表的权威发起挑战,正是这种怀疑精神造就了聂利的创新意识,让她发现绝大多数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

很多时候,在孩子的思维中会形成一个个定势:书本上说的都是对的;大人们说的都是正确的;科学家发现的都是真理……正是这些定式阻碍了孩子的怀疑精神,让孩子不敢去怀疑,即使有了怀疑也不敢说出来,更不用说去证明自己的怀疑。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各种权威,让孩子懂得权威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权威并不意味着永远正确。这样一来,孩子在面对所谓的权威时,就会更有勇气去怀疑,更敢于在怀疑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实践。

正所谓好奇产生兴趣,兴趣激发探索。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件事情产生怀疑后,爸爸妈妈要立即表示出支持意愿,鼓励孩子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好奇心多了会很调皮,甚至会产生一些安全上的担心,比如会将家里的玩具拆了,爬树,摆弄电源,等等,因此会有意识地抑制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刚刚表现出一些好奇之际就呵斥孩子,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要知道好奇是创新的萌芽,假如孩子的好奇心没有了,那么很难想象孩子会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

赏识和鼓励孩子的怀疑精神。犹太家长认为,怀疑才能产生真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会为孩子灌输“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怀疑精神,告诉孩子不要轻信别人的结论,要勇敢地去实践,在怀疑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去怀疑,去验证,比如当孩子对事务产生疑问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小实验或者去野外实地考察一下,和孩子一起探索真正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的怀疑精神自然就会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让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创新的前提就是怀疑,有怀疑孩子才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赞扬,肯定孩子的怀疑精神,赞扬他们的探索行为,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创新。这样孩子才会摆脱旧有的思维束缚,打开创新的大门。

要鱼不如学会打鱼

犹太父母在孩子的创新教育中特别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什么丝毫的联系,但实际上,孩子只有学会独立面对,自主选择,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萌生创新意识,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很难想象一个做事动辄依赖别人的孩子能够具备什么创新意识,能发展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犹太父母认为,对于一件事情,自己会做和不会做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自己会做才会有改进做事的意愿和潜力,有创新的基础,而不会做则意味着什么都要依赖别人,那么对创新自然没有任何意愿和能力。

 

在一个渔村中,有一个特别会捕鱼的渔夫,每次出海捕鱼都能满载而归,村子里的人都夸奖他是一个捕鱼天才。因为他会捕鱼,人又很随和,所以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他,很多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大叔,你能帮我抓一条鱼吗?”“大叔,我想要一对漂亮的贝壳。”

这位渔夫很有耐心,一一满足了孩子们的要求。但是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让他帮自己捕鱼,渔夫走到那个孩子面前,很随和地问道:“你想要什么呢?告诉我,下次出海的时候我帮你抓。”

“大叔,我不用您帮我抓鱼,您能不能教我怎么抓鱼?”那个孩子说道。

渔夫很惊讶,随即便高兴起来,在之后的日子里便开始手把手地教那个男孩如何捕鱼。其他孩子都很不理解,觉得能从渔夫那里得到鱼就好,干吗还要受苦学习捕鱼呢?不过,那个男孩子并没有理会这些声音,他日复一日地跟随在渔夫身边,刻苦地学习捕鱼技巧。

后来那个渔夫离开渔村,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这样一来村里的孩子便再也得不到鱼了。只有先前那个一直跟随渔夫学习捕鱼的男孩,随时都可以捕到鱼,而且还改良了原来渔夫的捕鱼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捕鱼效率。其他孩子这个时候才开始后悔:“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要鱼而是跟着大叔学习捕鱼才对。”

 

由此可见,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是家庭教育中紧要的任务。不管做什么事情,家长都需要鼓励孩子尽力去做,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如此,孩子才会具备创新的基础,才会更乐于去创新。

想让孩子学会独立,立志创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要讲究方法,用心培育。

很多父母尽管希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但是却处处不放心孩子,害怕孩子“不会”、“做不好”、“太难”,继而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表面上是帮助孩子,实际上则在阻碍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很多爸爸妈妈心中会存在着一种担忧情绪,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甚至遭受到某些伤害,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便会在孩子的头脑中营造出一种做事情“非常难”的印象,让孩子更加不敢去做事,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大包大揽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不信任你的能力。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时间久了,就不敢去探索,其创新意识势必也会被扼杀掉。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放手意识,让孩子独自做事情,单独处理问题。这样孩子才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胜任感”和“掌握感”,有了这样的体验和感受,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建立起信心,继而萌生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