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超限效应之一——大作家为何偷钱

  当人过度的时候,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不适意的东西。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广袤的美国大地上建有许多教堂。星期天上午,随着教堂钟声在静悄悄的镇子上空悠扬响起,原本就稀疏的行人大多朝着教堂走去,去参加祷告、读经、唱诗、讲道等活动。街上更空寂了。

  牧师是教堂的主角,他们负责用每位教徒能听得懂的浅显语言,来传达上帝的旨意:不要歧视弱者、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要做包括募捐在内的善事、要爱护公物、要谦让、要信奉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上帝,等等。当然,每位牧师演讲的水准参差不齐。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时,感到牧师演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语音悦耳,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马克?吐温被深深打动,他决定今天在牧师演讲结束时要多捐些钱,来表示对这位牧师的尊敬和支持。

  当牧师讲了四十多分钟,却没有要结束的迹象时,马克?吐温开始有些不快了。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这位牧师太啰唆。他在心里暗自决定,今天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他试图闭目思考,为正在撰写的一部小说的后续情节打腹稿。可是在潜意识中,总感觉牧师好像再有两三分钟就能结束他的演讲,因而无法聚神构思。随着结束时间的预期一再落空,他心中的愤懑开始不断升腾,“真是太过份了!”马克?吐温赌咒发誓地决定:今天不捐钱了。当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相反,他还用手指从箱子里偷偷夹出了两美元。

  马克?吐温为什么偷两元钱?这是心理“超限效应”造成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指的是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会使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后产生反感和反抗行为。

  编者也曾经遇到一例“超限效应”的事:那年,离高考只有几天了,一位家长冒着雨来到办公室找老师,“急死人了!儿子不好好在家复习,跑出去了,伞也不带,我到处找遍了也没找到……”“别急,别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编者后来设法联系上了那位学生。“我没出去玩儿。”学生说,“我在家复习做题目,老爸借口倒茶、调整空调温度、拿东西等,来我房间监督我、叮嘱我,一个多小时里‘骚扰’了我三四次,我实在受不了了,就使了个调虎离山计——假装逃离。我来到楼下,把门‘砰’地摔了一下,然后就迅速躲到厨房的门后。待老爸中计追出去后,我就返回房间安安静静开始复习了”。这里,我们既有对家长急迫心情的理解,也有对学生处境的同情,更感到普及心理学的重要性。

  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你们不喜欢父母对你们做什么?”的调查结果中,孩子们不喜欢的是父母的“唠叨”。其实,这也不是中国“特色”,韩国、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很怕父母唠叨,甚至有孩子因为实在受不了“唠叨”而离家出走。

  在关心和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家长(教师)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度”的把握、不进行换位思考,一味冗长地批评、重复地唠叨叮嘱,则可能引起子女(学生)心理上的极大不耐烦和逆反。“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应注意避免。

  淬火效应——热问题,冷处理

  凡人想建造一所房屋,绝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停下手来,从心中伸展出一把尺子,推敲测度,才能达到目的。

  ——(英国)乔叟

  苏姗在做一家人的晚餐,5岁的儿子杰克吵闹着要吃奶油蛋糕,苏姗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吃晚饭了。要不你先喝半杯牛奶,吃两块小饼干吧。”说着倒了一点牛奶,拿了两块小饼干给杰克。“我不要喝牛奶,我要你去帮我买奶油蛋糕!”杰克大嚷,并挥手把桌上的牛奶杯推落到地上。苏姗转过身,双眼直视杰克足足有一分多钟,然后用手指着卫生间,严厉地说:“你把牛奶翻洒到地上了,到隔离室去!”杰克哭着走进卫生间。苏姗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15分钟,放在卫生间外面,然后转身到厨房里继续做晚饭。15分钟后,计时器响了,杰克从卫生间走出来。他不再哭了,回到客厅,从桌上拿起两块饼干,乖乖地坐着看电视了。

  孩子故意把牛奶杯推倒在地上,无论哪个家长都会很恼火。与其给孩子一巴掌,或者高声叱责,不如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像苏姗一样用“计时隔离”进行冷处理。

  课前,两个男同学突然发生争执,继而动手扭打起来。上课的铃响了,虽然他们通过教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意识到老师来了,但两人谁也不愿意先松手。

  老师静静地看了他们几秒钟,用平静的口气说:“都松手,回到各自的座位坐下,下课再说!”老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开始讲课,这节课的课堂秩序出奇得好。下课了,“你们两个先把下午的课上完,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老师转身走了。

  两人忐忑不安地捱过下午剩余的两节课,来到八年级的教师办公室。老师示意他们坐下。“各自想一想,看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地方。”然后平静地批起作业来。

  半小时过去了,老师觉得冷却的时间已经够了,这才开口:“怎么?为了鸡毛蒜皮点小事,竟然动手,是不是……”没等老师把话说完,经过一下午的冷却,情绪已经平静下来的两人争先恐后向对方道歉,向老师承认错误,并保证今后再也不打架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热问题”。

  在锻造金属零件时,常常会把零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按需要浸入到各类冷却剂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零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在运用到生活中后,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冶炼工业中,对金属工件进行淬火处理是为了提高零件的质量;在教育中,对某些违纪违规的学生采用“冷处理”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改正错误。对于班级的一些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采用这种“冷处理”方式,暂时放一段时间不处理,等思考更周全后再处理,其效果往往会更好。

  “冷处理”的作用主要有: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当学生情绪失控时,往往会强词夺理,片面、地看待或论述问题,言语中都是别人的错。而一旦冷静下来了,学生就会比较理智地接受教师的调查、询问,这时的反映往往比较接近真实的实际情况,使事件本身得到合理解决。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当事人接受批评教育。当学生理智失控时,教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往往会使他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学生冷静下来与反思自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教师制定处理方案。许多不虞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急于处理会“欲速则不达”,出现考虑不周或方法不当等情况,甚至会产生事件处理有瑕疵,使教师也处于被动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冷处理”是一种非常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可生搬硬套。在实际运用中,教育要因人、因事而异,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注意与其他教育方法一起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