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可以让孩子独立,但别让孩子觉得孤立

 

1

 

我七岁时,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儿。

记得那是一个黄昏,太阳西沉至山顶,马上就要藏身到乌沉沉的山后面了。我披着一身碎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手里拿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要去砸班里一个男生家的玻璃。他下午打了我,没等我还手就跑了。就算我还手,我也打不过,只好想出砸玻璃这样的损招。

可当我终于到达,站在他家没有围墙的简陋院子里,手却忽然举不起来了。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站着爸爸和妈妈的无数个分身,他们黑着脸,一句接一句地指责我,说我这么大人了做事不过脑子,说我给他们丢人,让村里人觉得我们是有钱人欺负穷人……

石头在我手里拗了很久,终还是随着地球引力无力掉落。

我回转身,艰难地迈着步子回家,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洒在来时的路上。

 

2

 

九岁时,我讨厌的人是前院的女孩。

可是孩子不和,大人们会觉得别扭,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两个妈妈总是想撮合我们,尤其是我妈。

可强扭的瓜不甜,每次凑到一起都会以打架收尾。

有次我俩又打起来,她下手很黑,脱下鞋子来用塑料鞋底抽我,当我怒发冲冠抢过鞋子正准备打回去时,我妈大声喊我名字,要我停下。

我停手了,真的停了。跟在妈妈身后灰溜溜回家,瞪着她背影的眼睛里满是恨意,恨自己有她这样一个妈妈。如果不是她搅和,我才不会这么窝囊。

可能是真的被打狠了,妈妈回家后说了她这辈子对我说过的一句软话:“你怎么不趁妈在使劲打她?”

我没抬头,没张嘴,只在心里狠狠地说:就是因为有你在,我才不敢啊!我怕你会觉得伤面子,怕麻烦你处理棘手的邻里关系,怕给你丢人!

3

 

我父母信奉中庸之道,践行吃亏是福,在村里人缘。村民们提起他俩,全都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温和、善良、体贴周到。

所以如果我胆敢不温和、不善良、不体贴周到,就是丢他们的脸,抹黑他们的声誉,他们也理当放弃中庸棍棒相向。

每次在外面和人打架,不管输赢,回来肯定还会再挨一通胖揍。

后来,每每遇到与人有争执起冲突,我总会时间想到父母,害怕给他们丢人,害怕他们劈头盖脸的指责,害怕变成他们眼里的坏孩子,于是时间败下阵来。

屡战屡败,不战而败,真沮丧啊。

 

4

 

读柴静的《看见》,里面有一章是关于药家鑫案,我看哭了。

药家鑫开车撞了人,可他没报警,反而拿刀把人捅死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以为对方在记他的车牌号,怕对方没完没了地纠缠他的父母。

采访中,他说,我爸爸是不允许我犯错的,还说他觉得压力大,看不到希望,常想自杀。

他的父母也说,小时候只要和小朋友打架了,回来都挨骂;在学校有个男孩要药家鑫背,不背就得给一块钱,爸爸被叫到学校后的处理方式是:那就让他背吧,一点都没有支持自己的孩子;爸爸还说虽然对他很满意,但是怕他骄傲,从不夸他,还总是敲打敲打他,说世界之大,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

于是药家鑫总是压抑着自己,遇事总是先害怕不知道怎么向家里交代。

我哭是因为那种感受我太懂了:爸妈知道了,肯定饶不了我,那是天大的恐惧。

我哭也是因为庆幸自己安全地度过了那个时期,长大后开始懂得父母内心真正的大爱,他们只是不懂表达,也欠缺正确的教育方法。

可是无法否认,这样的家长因为自己教育理念的片面和缺失,不仅没能在孩子脆弱时安慰一番,没能在孩子跌倒时扶上一把,还让自己变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没能力前进,却也不敢退回来,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失望更伤人。于是渐渐变得无助、软弱、抑郁,不知道人生的意义。

 

5

 

我成为妈妈之后,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总是坚持小朋友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处理,不要求助于大人。儿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只冷静地站在一旁,看他孤军作战,占便宜或者吃亏。

虽说在家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说了无数次,可他亲临“战场”时,还是怯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管大获全胜还是败北,他都会号啕大哭。

一度我认为那是他对“战争”的厌烦和恐惧,对“敌方”不遵守规则的控诉。直到有一次,他被别的小朋友用金属汽车砸了头,一边哭一边看着我,眼睛里全是“你为什么不支持我”的控诉。

那一刻我歉疚极了。

他并不是没有还手,只是我教给了他太多理智,即使怒气上头,他也明白那些“重武器”会致伤致害,不可以用来对付朋友,于是只用拳脚对付别人的野蛮攻击。

那一刻,我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问他,你怕吗?

他说怕。

想到在他怕的时候,我却冷眼旁观,心都碎了。

抱着他安慰了很久,然后决定不再做一个那么“冷静理智”的妈妈。

6

 

有一次在游乐场,儿子找到一辆车,正要坐进去,旁边插出一个孩子抢了去。

那个孩子的父母跟在后面看着,无动于衷。我有些气恼,可看那个孩子已经走远,也就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儿子的注意力转移了。

等儿子再次坐进那辆车的时候,那孩子又冲了过来,要抢车被我阻止,他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孩子刚在玩的,我据理力争,他们没再坚持。那孩子却在后面已经用力推着我儿子往前冲了。

儿子有些害怕,大喊不要。

他的父母仍然无动于衷。

我只好冲过去对那孩子说:“我们不喜欢这样,你放开!”

这时候他的爸爸冲上来,五大三粗一个男人,伸出食指指着我鼻子,说我有病。什么?自己不教好孩子还跑来攻击别人?对不起你找错对象了!姐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此时不用待何时?于是发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言辞激烈地把他家两口子在游乐场的斑斑劣迹抨击了个够!壮男差点儿恼羞成怒要对我动手,好在保安们已及时赶来。

我知道那样做太冲动,可让孩子知道妈妈为了他会变成猛虎,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有委曲求全,太值了。每次孩子提起这件事,都会说妈妈厉害,妈妈不怕坏人。有小朋友和他说“我爸爸可厉害了,我让我爸爸打你”,他也敢回来要求我去打那个小朋友。

“一切你都自己去面对”已经不再是我的原则。

我终于变成他可靠的妈妈了。

 

7

 

世界很大。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全世界只有爸爸和妈妈。

从孕育起,孩子就不是独立的,只是父母的依附;父母控制他,他唯有服从,父母放手了,他才能独立。

他也是空白的,父母写了什么,就会成为他一生的三观导向。写了勇敢,他就会所向披靡;如果写的是“父母面子”,他便会为了父母的面子委曲求全;而写了“尽善尽美”的话,做不到的他只能极力逃避、掩饰。

要求不独立的他去独自面对世界,要求未成年的他去遵守成年人的行为准则,都是拔苗助长似的伤害,沮丧、挫败、愧疚会绊倒孩子,甚至会摧毁孩子。

所以,当小朋友的父母只有一个选择:无条件做孩子的靠山、港湾、后路。

他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坚强、勇敢、独立面对的路还很长很长,而你可以帮他遮风挡雨、扫尽不平的日子,只有短短几年。

所以得让孩子知道,他的靠山很硬、港湾很暖、退路很宽。

所有的教育宝典育儿心经,都没这一点重要。

 

文摘二

 

别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暴跳如雷

 

1

 

《血战钢锯岭》中让我动容的,是戴斯蒙德•道斯小时候与哥哥打架的往事。

道斯在与哥哥打闹中,一时失去理智,拿起砖头砸向了哥哥的头。哥哥瞬时昏厥,父母手忙脚乱地施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的他,不安地站在神像前面,默读上面的戒条。

他面色惨白,神情恐慌,甚至连听觉都失灵了,周围的声音像幻觉一般在他的耳朵里重复播放着。

确定哥哥脱离危险后,道斯的爸爸拿着皮鞭走来,大声恫吓他,扬起鞭子准备抽他。那一刻我紧张极了,因为我知道,此时任何责罚,对他来说都是二次伤害。

妈妈拦下狂躁的爸爸,抱住道斯,温柔地告诉他,哥哥会没事的。

“哥哥会没事的。”

这天籁般的声音,简直是天一样大的宽慰。

闯了大祸的道斯,以为自己会大难临头,结果却得到妈妈春风般的安慰。正是那种如释重负般的极乐,为他后面的一生,写下温暖的前奏。

道斯入伍之后,坚守信仰拒绝拿枪,因此拖了队伍的后腿,遭到太多排斥和欺辱。可他不妥协、不抱怨,仍然保持一颗宽厚的心,在战场不遗余力冒死拯救那些毫不留情嘲笑他的人。

导演在一部战争主题的电影里,插了这样一段温暖的童年旧事,想必就是要为道斯日后的宽厚埋下伏笔。

父母的温情,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

温情体现在日常,更体现在孩子“魔鬼”的时候。

 

2

 

我有个外甥,是表姐的孩子,从小是个蔫瓜,不爱学习,但也不捣蛋。成绩偏差、性格内向。

小学四年级时,外甥与同班同学结伴出走,留书说不混出个样子不回来。

他走后,表姐全家出动四处寻找,搜寻范围越来越大,却毫无收获,大家心力交瘁。

八天后大家正陷入绝望时,孩子回来了,蓬头垢面,精神萎靡。他站在门口,怯怯地说:“妈,出租车在下面等着,我没钱付了。”

表姐和表姐夫一起去付了车钱,回到家里,孩子正垂着头坐在沙发上。看到他那副落拓没出息的样子,两口子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孩子说:“你有本事走就别回来啊,还回来干吗!”

孩子困顿的眼睛里忽然冒出凶光,站起来拎了脏包又往门外冲去。

爷爷眼疾手快把孩子拦了回来,可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不愿意和父母讲哪怕一句话。

表姐和表姐夫愧悔不已,说当时应该抱抱孩子的,看他那副可怜的样子,都不知道在外面经历了什么,一定过得很辛苦。

然而他们不会知道了,因为孩子被伤了心,什么都不愿意给他们知道。

在他脆弱时给他再次施加痛苦的父母,他又怎敢将痛苦拿出,与他们分担呢?

 

3

 

听过一个睿智的小故事。

攒了数年钱的父亲,终于买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款车。他美滋滋地开车回家,然后到水房提水准备清洗一下。

五岁的儿子看到了,很想帮父亲一把。于是跑到厨房,把妈妈平常洗碗用的钢丝球拿了出来,就着父亲刚提来的水,开始擦拭父亲的新车。父亲心情很好,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摇着手里的抹布,向这边走来。

等走到车前,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他心疼地叫了起来,只见车身被儿子手中钢丝球的运动轨迹显示出一道又一道的花纹。听见父亲的叫声,儿子高兴地抬起头来,“爸爸,我要帮你一起擦车。你看!”

儿子的小手指着刚擦过的地方,当他的小脑袋随着转过去时,才发现那些刺眼的花纹。儿子显然是吓坏了,他惊恐地垂下头去,两条小腿不停地打着战,心惊肉跳地等着即将到来的惩罚。

“这可是我新买的车!”父亲攥起拳头,心里的怒火不停翻滚着。但是突然,他蹲下身去抱住了哭泣的儿子,“傻孩子,谢谢你帮爸爸擦车,爸爸爱车,但是爸爸更爱你。”

儿子停止颤抖,如释重负般哭了起来,哭声中夹杂着喃喃的“对不起”。

不管父亲是否惩罚他,儿子都知道自己做错了。而父亲及时压抑住自己的怒火,孩子免去经受一次狂风骤雨。

是否应该惩罚孩子标准在于他做事的初衷,而非事情的结果,因为这两者如果不统一的话,他其实已经受过了惩罚。

 

4

 

多斯举起砖头,不过是为了打赢哥哥,看到哥哥昏厥,他已经知错,并且预估了差的结果,他甚至在心里把自己打入地狱。哥哥没获救时,正是他恐惧时。

表姐的儿子离家出走,是怀着理想主义的心情,想去闯荡一番,想打一个属于自己的天下再回来。他铩羽而归,是因为次知道世界残酷,次发现自己在广阔的世界面前,如此渺小无助,他失落地退回家庭,心上满是伤痕。

而那个用钢丝球擦车的儿子,他是满心喜悦地去帮父亲的,甚至还有可能为自己钢丝球擦车的主意扬扬得意呢,毕竟这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常识呀!他甚至在等着一顿奖赏呢!车被划伤,对于他来说也是出乎意料、触目惊心的。

当孩子做了意料之外的“错事坏事”,父母们总是会在时间暴跳如雷。但是父母狂躁时,往往是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他们被违背于初衷的结果惩罚,内心充满挫伤,渴望得到安慰、拥抱。

5

 

当你暴跳如雷时,心里的想法也许是“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感觉这孩子如果不暴揍一通非得变得无法无天了。

而这时,孩子恐怕也正在惊讶:“我怎么会做了这样的事情,我的想法不是这样啊!”

看,父母和孩子的认知,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你因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担心孩子变成必然的坏人;而在孩子的认知里,它就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此时,如果你任由自己的怒火燃烧,对孩子施以责罚,就等于是在和他强调,“你就是这样的坏人”,孩子在受到二次伤害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坏身份做出进一步肯定。

而且,每当你察觉自己要发脾气时,都应当强迫自己先冷静下来,思考下到底是孩子真的应该被惩罚,还是你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父母向孩子发泄情绪都是禁忌。

相反,如果你及时刹车,明白这只是一个偶然,而在这偶然的错误,孩子已经因为结果和初衷的不一致,受到了惩罚和打击,你就会知道,此刻孩子更需要的,是宽慰。

你的宽慰,会换来孩子的宽厚。

等你和孩子的情绪都平复了,再去“复盘”,他也容易接受。

 

6

 

你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暴跳如雷时,恰恰是孩子需要你安慰的时候。

其实很多时候,表面上孩子是“犯罪者”,可事实上他们已经在“犯罪”中受到了惩罚,因此更是受害者。

此时是去指责他们的“犯罪”,还是安慰他们受到惩罚的苦楚,全在于父母的选择。

横加指责,会压垮孩子。

而脆弱时的宽慰,会照亮孩子的整个人生。